紀會紅
【知識背景】
《制作禮品盒》是蘇科版的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章《走進圖形世界》的一節數學活動課,學生在學習了“展開和折疊”之后,對長方體的表面及其展開圖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要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設計、操作,加深對這一關系的理解,豐富其空間觀念,發展空間想象能力。同時,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數學化—建立數學模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驗,通過克服困難的經歷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增進其應用數學的信心。
【教學目標】
1.經歷“實際問題數學化—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的過程。
2.豐富空間觀念,發展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審美情趣。
3.通過小組合作、設計制作等培養合作精神,獲得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4.通過克服困難的經歷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增進應用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1.經歷“實際問題數學化—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的過程。
2.豐富空間觀念,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
對用料最省問題的探討。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多媒體展示一些精美的包裝盒,教師向各小組贈送包裝好的精美小禮品,并讓學生展看禮品盒觀察分析。
以展示禮品盒、送禮品開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拉近師生情感上的距離,讓學生在愉快和喜悅的狀態中進入學習。
二、提出任務
師:我這里有兩盒肥皂,它們的長、寬、高分別是16 cm、6 cm、3 cm,請大家設計一個長方體的包裝盒,能把這兩盒肥皂恰好放進去??纯从袔追N方案,并畫出每種方案的包裝盒的表面展開圖(不考慮粘接處)考慮哪種方案省材料。
師:請同學們幫忙制作長方體禮品盒,將給定數目的“禮品”按要求設計好幾套包裝方案并選擇一種進行包裝。
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將內容以任務的形式交給學生,既讓學生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分組制作
各小組明確分工,制訂方案,設計制作。教師深入各小組中與學生一起研究探討。
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來理解掌握所學知識,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對這一過程進行調控,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數學地思考”,從基礎入手,體會思考和組合的基本方法。
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觀察思考、計算比較,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成功,從而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應用數學的意識。
長方體有三種面,不妨設為a,b,c,包裝時可以從相同面相對出發,可以為后面的思考作鋪墊。
四、匯報展示
學生按小組介紹自己的設計方案,闡述所選擇的包裝方案的理由,展示自己組的作品并接受其他小組的質疑。
展示、交流學生的思維過程,分享他人的經驗和成果,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體驗和喜悅。
五、感悟體會
自由發言,說出通過這次活動自己的收獲與體會。
對知識和方法進行總結,對過程進行反思,說出心中的疑惑和感悟,形成價值判斷意識,樹立正確的數學價值觀,讓學生“在評價中學習”。
六、拓展延伸
提出更高層次的任務:調查超市中貨物的包裝,思考其包裝的理由,看自己能否提出更好的包裝方案建議,并寫一篇關于貨物包裝問題的小論文(課后完成)。
激勵學生將數學應用于生活,保持對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高水平的認知和高層次的思考,讓教學超越課堂。
【設計思想】
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關于評價提出:“……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p>
由于包裝“禮品”的方案較多,不同的學生對問題會有不同層次的思考,通過小組的合作與交流,各層次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讓學生親歷了“包裝盒→長方體表面展開圖→包裝禮品”這個由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應用的過程,使學生在獲得對展開折疊、表面積計算等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也得到發展。
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課堂環境,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先是送禮品,再以求助的形式提出任務。在學生設計制作的過程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對過程進行調控,以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思考,防止有學生將活動視為非數學的行為,如將禮品隨意的用包裝紙裹起來,或用禮品搭些與活動無關的造型等,鼓勵學生從多方面進行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