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仲夏
【教材分析】
《三國鼎立》是第四單元中承上啟下的一課,主要介紹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局面逐漸走向統一的過程,體現了國家由分裂向統一發展的趨勢。
【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初一年級學生,對具象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興趣較濃,對抽象的歷史思維能力還不具備,因此,要多收集準備能激發學習興趣的影像視頻資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赤壁之戰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能力提高:通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事件的介紹,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歷史現象與本質之間的聯系。
3.情感態度:通過學習認識到三國時期的局部統一是一種進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影片《三國演義》片段,播放結束提問大家熟悉的三國人物有哪些?三國時期的成語典故有哪些?引出本課內容。
(二)講授新課
1.歷史情境再現,表演《許攸夜訪曹營》歷史短劇,分角色扮演。然后提問:看完了短劇大家有什么體會?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發現曹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出示東漢末年形勢圖,請同學們分析東漢末年的社會環境有什么特點?北方動蕩混戰局面是被誰結束的?
3.請同學們閱讀官渡之戰一目,思考交戰雙方是誰?結果怎樣?曹操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填寫官渡之戰表格。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4.曹操統一北方后他的夢想是什么?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但是他有沒有實現夢想呢?出示曹操《龜雖壽》引出赤壁之戰,然后播放赤壁之戰電影片段,看完請大家看書說出交戰雙方?結果?
5.討論:為什么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主角都是曹操,但是結果卻不同?赤壁之戰曹操占有優勢卻失敗了?
6.請同學們自己動手設計三國鼎立局面的表格。
7.思考: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進步還是倒退?請大家分組討論。
8.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國為了能夠立于不敗之地,都加緊發展生產,社會經濟都出現了顯著發展,其中吳國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也就是今天的臺灣。
9.出示課堂習題,當堂檢測。
10.教師總結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割據逐漸走向局部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種社會進步。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為這種統一局面奠定了基礎。
【板書設計】
一、曹操統一北方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二、三國鼎立
1.背景:三方勢力相當,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
2.形成時間:220—222年
3.政權:魏(曹丕) 蜀(劉備) 吳(孫權)
4.影響:東漢末年從混戰割據逐漸走向局部統一,各國經濟發展,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