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香蓮
一、關注學生的積累
教師都知道對需要識記的基礎知識,要準確把握《考試說明》要求,采用集中識記與分散識記相結合的方法,抓住重點,攻破難點。字詞考試內容基本上出自平時課文教授中的,所以說考試是對平時積累的檢測與反思。
例:試題卷中的兩道翻譯題。
1.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
2.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這兩道翻譯題,考生做得較差,主要是“柔”“礪”兩字解釋錯誤。如教師講評只是直接把正確含義告訴考生,必會讓學生迷惑,但如果告訴考生,這兩字在我們平時學的《勸學》兩個句子“雖有槁暴,不復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中,考生必會去回顧平時學的東西,這個過程比老師講多少話都有效。如教師能把試卷講評與平時積累相聯系,必會鼓勵學生對課堂積累的重視。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
關注學生做試卷時的情感,如文學作品閱讀題,不少考生用自己的想象代替文章的內容要點,用想當然的結論代替作者的觀點態度。如將“故鄉的山水草木”變成“故鄉的風景”,將“父母的關愛”變成“父母的懷抱”,將“悲歡離合的家史”變成“祖母講的故事”。不抓關鍵詞語,反而把次要成分當成了主要信息。
關注學生試卷成績的情感,據調查現在很多學生心理都比較脆弱,經受不住打擊,講評時必要的心理疏導也很重要。因此,試卷講評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個加油站,應該達到三個目的:(1)在試卷分析中要計算得分率,使學生看到成績。高的得分率能使學生增強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是在培養班級文化。(2)鼓勵先進,幫助學生找到差距。(3)給學生樹立確實可行的奮斗目標。不光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向上、不斷追求的精神,并形成定式和慣性,這對學生一生的發展比任何知識和技巧都重要。
三、關注學生的主體性
“主體參與”是現代教學論的核心要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其主體是學生,教學效果要體現在學生身上,只有通過學生的自身操作和實踐才是最有效的。
調查結果發現“對一個較難的問題,學生最希望的形式是教師把問題擺出來,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或通過學生間的相互討論而獲得解決好。因為這樣做印象會更深刻,不易忘記”。因此,要設計帶有啟發性、探索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板演,或設計為理解題意的小實驗讓學生操作,使學生真正成為講評課的主人。
學生自主探究,講評有輕有重,根據試題的難易層次,講評有輕有重。出錯率高,說明該題學生沒有掌握好,學生也特別迫切地要求弄明白這樣的地方,因此最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解決。先讓答錯的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其他同學指出錯因;再讓答對的學生說出解題思想,讓其他同學給予評價。如果該生思路不正確,教師給予適當點撥、引導,再由同桌討論得出答案,實現共同發展的目的。
四、關注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教師的講評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教師本人先要適應創新教育的要求,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教育和教學的藝術,尤其要掌握和使用有助于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的教學方法,從而逐漸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同一道題、同一知識點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所以每道題按原題講完后,教師要把原題進行變化,同學生一起進行解題小結和反思,即對某個知識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進行合理的發散延伸,引發設題解題的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