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麗君
摘 要:中學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在經過了多種模式的實踐之后,逐漸發現誦讀是古典詩歌教學的本位策略,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知識接受特點及古典詩歌的審美特征,將誦讀與古典詩歌教學有機融合是古典詩歌教學領域最根本的途徑。
關鍵詞:誦讀;古典詩歌教學;融合
中國古典文學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最能代表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學樣式,無疑是詩歌。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程標準指出,誦讀積累古典詩歌,在誦讀中提升語文素養和語言的感悟能力。
什么是誦讀呢?梁實秋先生說:“詩不僅供閱讀,還要發出聲音來吟,而且要拉長聲音來詠,這樣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誦讀?!笔菍υ姼鑳热葑晕腋惺堋⒆晕殷w驗、自我欣賞的一種讀書方式。誦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會之于心,誦讀出之于口,心口相應,相得益彰。
為什么古典詩歌教學要與誦讀融合?一是因為古典詩歌較強的音樂性,它注重音韻的和諧,節奏的變化;二是因為古典詩歌豐富的意蘊特點。詩歌言簡義豐,畫面性強,并且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和余地。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誦讀反復感受語言,細細品味逐漸深入的語言的情感意蘊,通過想象、聯想,由讀者視角漸漸接近作者視角,然后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使學生對詩歌的感悟由作者層面回到讀者層面,并有一個上升的創造性解讀過程。誦讀在教學的過程中,分感知、感受、感悟三個階段。
感知階段:首先,通讀詩歌,著眼于詩歌的題目、體例,詩歌中出現的生僻的字,對詩歌內容和情感的初步感知,教師不需要作具體要求,學生通過誦讀自由進入詩歌文本,疏通理解障礙,這是對文本直觀的、感性的認識。
感受階段:這一個階段,誦讀的目的在于具化詩歌的形象,感受情感,因此,這一階段,老師要引導學生問一問:“要怎樣讀,才好?”關注誦讀的速度、誦讀的節奏、誦讀的情感基調,學生要在反復的誦讀中逐漸明確,詩歌寫了什么?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在反復的誦讀中慢慢觸摸詩歌中的形象和表達的脈絡(詩歌的層次),當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詩歌的形象清晰準確之后,就要求以詩歌的情感色彩進一步指導誦讀,使誦讀的質量有所提升。此階段的誦讀,學生眼中有具體的物象,心中有明確的情感,并且能夠用聲音和基本的誦讀技巧來促進對詩情詩意的融會理解,在不斷理解深化的基礎之上,又反過來促進誦讀效果的提高。
感悟階段:這一階段,必須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詩歌的情感,從語言入,從誦讀出。詩歌的語言具有凝練性特征,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學生在語言的琢磨與感悟的過程中應該有畫面意識,能夠在頭腦中形成連續的或者非連續的畫面,能夠明白詩歌語言傳達出來的細微的情感,特別是動詞、副詞。教師要指導學生帶著對詩歌語言的精微的感悟來誦讀詩歌,通過重讀某個詞,通過拖讀某個詞,通過語調的抑和揚、語速的快和慢來細細體味情緒在詩歌中的變化,同樣這里的讀是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不必面面俱到,但是對作者情感體現的重點的詞語必須重錘敲擊,教師引導學生反復玩味、誦讀,教師可以問學生:“這個詞,你會怎么讀?”或者“這句話你想怎么讀?”學生要很好地掌握誦讀的基本方法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評價的多元性,師評、生自評、生互評相結合。在誦讀的表現過程中,注重點面結合,注重情感的自然的洋溢。
總之,由于詩歌本身的音律和節奏以及重意象的特點,我們將誦讀融進整個詩歌理解品析過程之中,是學生主體所能接受的最佳的策略選擇,只有充分地、有層次地誦讀,才能真正落實課程標準對古典詩歌的教學目標的要求,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