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清
摘 要:鑒賞,主要指文學鑒賞,是人們對藝術形象感受、理解和判別的過程,也是人們感受作品的一種審美過程。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需從教學文本的知識性和學生對文學形象的感受與領悟入手。
關鍵詞:鑒賞能力;知識性;感受;領悟
我們在教學中常說的鑒賞,主要指文學鑒賞,是讀者對藝術形象感受、理解和判別的過程,也是讀者感受作品的一種審美過程,也是一種藝術的思維活動。在新課標中明確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而鑒賞能力正是其實現的基點。所以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從這點出發,我認為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需從教學文本的知識性和學生對文學形象的感受與領悟入手。
一、正確有效地處理鑒賞教學的知識性
鑒賞的知識性就是鑒賞者的文化培養和底蘊造就,在語文課上要全面展開是一大難題,因為這是個包羅萬象的問題。但語文課的教學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所以我們要能充分運用教材或根據教材作些適當補充,這樣既可完成教學目標,又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學有所得。如何做到?具體做法如下:
1.多了解文學歷史,從歷史中掌握知識
要提高鑒賞品位,不僅要了解作者,還要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鑒賞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局部,還要放眼整體和全局。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文學樣式十分豐富,開始學習每一種文學樣式的時候,最好能在課前十分鐘先將幾種文學樣式的發展史讓學生有所了解。這樣,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縱向宏觀地了解其發展的脈絡,對某一文學樣式的發展就有了整體印象。接著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將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家生活際遇再加以詳細地講解,這就又讓學生從橫向上微觀地了解了作家作品。這種縱橫交錯、著微互補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文化培養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2.知識點與例文相結合,注重積累拓展
在鑒賞教學中,知識點與作品應時時相聯,經過反復點化,多次印證,既達到對鑒賞知識的積累和掌握,又達到對鑒賞作品的理解和品味。例如,小說鑒賞的知識點離不開情節、人物、環境等方面。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如果涉及情節結構的,從小說作者安排的意圖來看,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當然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比如:開頭情節有倒敘式、結尾也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還有首尾呼應式、出人意料式、悲劇式、喜劇式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文本知識點安排的不同特色,對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的培養重在讓學生學會積累。
3.點面結合,一課一得
知識的積累既是一種平面延展,又是一種立體膨大,而這種延展與膨大都是由“點”啟動的。作為鑒賞教學,這些都含蘊在一文一詩一詞一曲之中。如果能將這眾多的“一”一一突破,那學生的鑒賞能力就會得到不斷的拓展、提高。例如,講杜甫的《蜀相》,可突出以樂景寫愁的反襯手法。比如詩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描寫庭院草色碧綠、黃鸝隔葉啼鳴的歡快場景,“自”“空”中透出悲情,以樂景寫哀,反襯詩人內心的感傷及武侯的寂寞;此外,講曹雪芹的《林黛玉進賈府》時,可突出人物出場的先聲奪人法,重點放在王熙鳳出場的那一情節;而講魯迅的《祝福》可突出倒敘懸念法等。
二、在鑒賞教學中加強學生對形象的感受與領悟
鑒賞的感受與領悟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一是理解作者對形象感受的處理和表現;二是讀者自己對形象的再造認識和品味。鑒賞是通過分析和綜合形成對形象的認可,或者否定、褒獎,或者貶斥、贊揚,或者批判。對這一個方面,我們可以這樣入手:
1.體味主題思想,開掘鑒賞、品味的深度
不同作家的生活經歷,在其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不同;同一個作家的不同思維角度,在作品中反映的同一情感又各有不同的層面,因此,學生的感受與領悟也自然是不同的。同樣是寫懷古詠史詩: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借古人的遭遇來類比自己的遭遇,抒寫懷才不遇之嘆;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的不僅是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傷,還有對現實不重用人才的批評。而姜夔《揚州慢》則是借古諷今,抒發昔盛今衰,古今變化的感慨。同一類作品主題有著不同的層次,而能將個人際遇與國家的興衰緊緊聯系在一起,這樣的作品主題更具深度。
2.理解藝術手法,拓展鑒賞、品味的廣度
鑒賞教學中的內容與形式,確切地說應該是思想感情和藝術手法。此二者密不可分。好的思想感情需要好的藝術手法來表現,好的藝術手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表達好的思想感情。所以,提高學生對藝術手法品位的理解,就自然拓展了鑒賞、品味的深度。例如:詩歌是要講意境的,要創設怎樣的意境,表現怎樣的氣概,與選用怎樣的物象息息相關。宋代豪放派與婉約派詞人所創設的豪放和婉約意境就是最好的例子。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所用的物象,是奔騰的“大江”,其視野是何其開闊、聲響是何其巨大,而那一瀉千里的景觀更是氣勢磅礴,至于“穿空”“亂石”“驚濤”等形象的選用更是峭拔,而詞中作者所聯想到的“風流人物”又是三國英雄豪杰為之贊嘆的周郎。縱觀整首詞,詞人的豪放氣概不言而喻;而柳永在《雨霖鈴》中所用的物象,是凄切的寒蟬、夕照的長亭、垂弱的楊柳、凄清的殘月;他聯想到的是前途渺茫、“千里煙波”的漂泊,是相會無期、沉沉暮靄的羈旅,叫他如何豪放得了呢?領會了意境創設的藝術手法,就可以加寬對作品意蘊的理解。
3.品味佳詞妙句,提升鑒賞、品味的高度
語言作為文學的載體,其審美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要提升學生鑒賞、品味的高度。佳詞妙句的品味就是最好的切入口。例如,在講李賀《李憑箜篌引》“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這兩句詩時,就應教會學生從“老”“瘦”兩字入手,通過分析這兩個字的意蘊:“老”“瘦”反襯出箜篌的魔力之大,以此來讓學生領悟到詩人此處描繪的是箜篌的音響效果,寫出了樂曲的魅力和李憑琴藝的高超。讓學生品味佳詞、揣摩句式、句意就是品讀,而這種品讀正是在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積累他們對文學鑒賞的經驗。文章的精妙之處在于字句聲色之間,真切地把握住這些字句,那么鑒賞、品味自然可以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閱讀教學重視審美教育,而鑒賞就是一種審美過程。讓學生在閱讀和理解文章中提升鑒賞能力,同時也是讓他們在接受知識,發展語言,感受、領悟形象中升華他們美的情感,培養他們美的想象和激發他們對美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