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文·凱利
責編:張里 E-mail:zhangli@ittime.com.cn美編:玲玲校對:媚子
不管你現在做什么行業,你做的都是數據生意。客戶的這些數據,其實對于你來說是同樣重要的。數據可以通過網絡流轉,從一個格式變成另一個格式。數據不應該以它的存儲而定義,應該由它的流轉來定義。
過去的數據時代,我們使用文件、文件夾、桌面這些東西。進入網絡時代之后,數據就出現在網頁上、鏈接里。今天,我們用云、用標簽來比喻數據。對現在來說,文件夾、網頁不是最重要的數據。所有的東西都在我們的數據流里,有信息、有新聞。過去的關鍵詞是我,現在的關健詞是我們;過去的關鍵詞是項目,現在的關健詞是數據。我們處于互聯網新時代,此時此刻最重要的。
我們使用很多設備去進行自我量化。我認識的一些人,會在身上裝40多個傳感器,不停地檢測自己的數據。我曾經跟一個人打賭說,任何一個只要是人類用工具可以測量的數據,都一定在被測量。
我們為什么要跟蹤這些數據?有健康的原因、社交的原因、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因。還有很多非常前沿的數據測量工具,比如說,有一種工具可以去分析我們呼吸氣體里面的化合物,通過分析呼吸來判斷你的血液情況。蘋果推出的手表也是不停采集你的數據,通過APP進行處理。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哪天的工作效率最高,在那天我們吃了什么,做了哪些事情來提高效率。我們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生產效率。
現在討論很熱的一個話題就是無處不在的攝像頭監控,然而互聯網總是希望去監控和采集數據,我們很難去停止這個趨勢的。我們每一部手機上都有一個攝像機,這意味著全球一共有60億臺攝像機。社會化媒體的興盛,讓我們總是不停在報告自己的位置。
我和斯皮爾伯格一起制作了部電影叫《少數派報告》,男主角想從一直被跟蹤的環境里逃出去,但他發現,每到一個地方,屏幕上的廣告都變成針對他的廣告。我們現在談論艷照門、國家安全局的棱鏡,我們都知道自己的數據一直被采集。這些數據我們是無法停止被采集的,我們應該想的是,如何怎么樣把采集數據的模式從由某一個機構來掌控,變成你我之間去互相觀察。
個性化與透明度是正相關的。你完全把自己藏起來,不對別人分享任何數據,你的個性化也為零。你想成為一個有個性的人,就必須向外面展現你自己的數據,把你的信息傳達出去。
我們現在還處于傳統和前沿交替的年代,很多人說,我不會去跟別人分享我的醫療數據、財務數據,以及性生活。但這些只是你現在的觀點。我認為,今后人們會去分享這些數據,我們現在還處于分享時代的早期。
大家都知道谷歌眼鏡,而現在的可穿戴智能隱性眼鏡可以直接貼在你的角膜上。可穿戴設備不止是眼鏡,也可能變成衣服。我們用它來接收數據,同時也在傳遞數據,通過各種摩擦跟它互動。我們還給盲人做了一件可穿戴式的背心,上面有攝像頭,可以看到前方,通過振動去告訴這個盲人怎么走。
注意力經濟是一個顛覆性的領域,注意力在哪兒,錢就在哪兒。很多人每天都在看郵件,花很多時間在郵件上,它占用我們的時間。于是有人說,你讀郵件是應該能拿到錢的,因為你在花時間。如果讀郵件都要給錢的話,那讀廣告是不是更要給錢呢?
現在的廣告投放模式是花錢投給廣告公司,為什么不去直接把錢花在你的用戶上,讓他看廣告就能拿到錢呢?這樣我們就可以看這人的關注度在哪兒,然后用錢去買他的注意力,讓他看我們的廣告。這個人會影響其他的人,有影響力人的就應該給更多錢。
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是,我們應該有權利去讓自己成為媒體,在自己上面放廣告去賺錢。比如一些博客的下面會放一個廣告,看上去挺酷的,不像是一個廣告,而博主能拿到錢。另外,人們應該有能力去通過自己去制作廣告賺錢。有消費者直接參與的廣告制作、直接進行廣告宣傳,然后通過自己的社會化媒體變成社會化的一個廣告。這徹底顛覆了廣告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