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輝 翁智勝 易江華 彭潔雯 廖夢怡
泛發性濕疹嗜酸粒細胞計數與IgE的相關性
李曉輝 翁智勝 易江華 彭潔雯 廖夢怡
目的: 明確濕疹患者中嗜酸粒細胞(EOS)計數和IgE水平的相關性。方法: 對72例泛發性濕疹患者外周血采用XE-2100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和CLA-1過敏原檢測系統分別進行EOS計數和總IgE水平檢測,并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 濕疹患者中IgE與EOS計數之間無相關性(r=0.21,P>0.05)。結論: EOS計數的高低并不能反映IgE的水平,它可能受到機體其它免疫因素的影響。
濕疹; 嗜酸粒細胞; 總IgE
濕疹為各種內、外因素影響的過敏性疾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關。而在變態反應中,嗜酸粒細胞與特異性IgE為兩個常用指標。在現有的研究中這兩個指標均已發現在濕疹患者中存在升高現象。1而這兩種指標在濕疹的相互關系則較少有人研究。為對比這兩種指標在濕疹患者中的相關性,我們回顧性分析了以上兩種指標在我院住院的泛發性濕疹患者中的情況,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泛發性濕疹患者,診斷標準參照張學軍《皮膚性病學》。2共入選72例,其中男37例,女35例,年齡20~97歲,平均年齡64.31±21.47歲,病程1周至16年。正常對照組為我院體檢人群,共33人,男18人,女15人,年齡29~71歲,平均年齡59.33±7.39歲。各組性別(χ2=0.09,P=0.76)、年齡(t=1.75,P=0.08)均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血液中嗜酸粒細胞的檢測方法為抽取患者組及對照組外周血,采用SYSMEX公司的XE-2100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總IgE的檢測采用CLA-1過敏原檢測系統,檢測方法為采用免疫熒光半定量法,>0.35 U即為陽性,共分為6級,其中陰性為0級,可疑陽性為0/1級,陽性為1~4級。
1.3 統計學方法 對收集到的資料用SPSS 16.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ˉx±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采用直線相關分析。
2.1 兩組嗜酸粒細胞數量比較 泛發性濕疹患者血液中嗜酸粒細胞(EOS)計數為(0.68±0.64)×109/L,高于正常對照組(0.22±0.13)×109/L,t=5.79,P<0.05。
2.2 泛發性濕疹組血液中IgE的檢測情況 檢測72例泛發性濕疹患者,其中0級:2個(2.78%),可疑陽性:1個(1.39%),1級:11個(15.28%),2級:23個(31.94%),3級:20個(27.78%),4級:15個(20.83%),其分布見圖1。
2.3 泛發性濕疹患者血液中嗜酸粒細胞計數與總IgE的關系 可疑陽性的按0級計算,經直線相關分析,r=0.21,P>0.05,故考慮兩者之間不存在相關性,見圖2。

圖1 泛發性濕疹患者IgE的分布

圖2 泛發性濕疹患者嗜酸粒細胞數量與IgE分級的相關性
嗜酸粒細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組織中,也存在于正常人外周血中,其中表面表達補體C3、C4、C567受體及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ECF-A)受體,在超敏反應時,EOS在某些趨化性細胞因子作用下到達反應局部,在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和嗜酸顆粒的同時,細胞發生脫顆粒,所釋放內容物發揮不同的生物學效應,如:組胺酶可滅活組胺,芳香硫酸酯酶可滅活白三烯。其細胞表面的花生四烯酸代謝后形成前列腺素E1,可促使嗜堿粒細胞及肥大細胞內cAMP濃度升高,抑制細胞脫顆粒,從而抑制或緩解過敏反應。3
IgE由鼻咽、扁桃體、支氣管、胃腸黏膜等處的固有層的漿細胞產生,這些部位也是過敏原侵入引起過敏反應的好發部位。血液中特異性IgE的檢測采用免疫熒光法,其檢測原理為將過敏原與固相載體結合,如患者中有針對該過敏原的sIgE,即可與過敏原特異性結合,再加入酶標記的抗人IgE抗血清,即可形成固相載體-過敏原-sIgE-酶標二抗的復合物,然后作用于特定底物發出熒光,根據熒光的吸光度算出sIgE的含量,現為臨床上廣泛應用的一種尋找過敏原的方法。我們通過回顧性分析泛發性濕疹患者外周血EOS的數量和血清中特異性IgE的分級發現:泛發性濕疹患者外周血中EOS計數高于對照組,這與易斌1、黃英河4的研究一致,進一步確信泛發性濕疹患者存在EOS計數異常。但在EOS計數與總IgE分級的相關性分析中,我們發現這兩項指標的相關系數R為0.21,提示這兩項指標無相關性。嗜酸粒細胞數量明顯升高的泛發性濕疹患者,其血清總IgE的級別并不一定高。那么,同為提示過敏癥狀的兩個指標,為什么不存在相關性,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的現象?我們分析原因:(1)總IgE的檢測方法有多種,不同的檢測方法會導致結果的差異;(2)對嗜酸粒細胞與總IgE的比較采用總IgE分級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總IgE含量相對較高但被分在比較低級別患者造成誤差;(3)部分患者病程較長,消耗了一部分IgE;(4)一部分過敏原可能通過非IgE途徑導致濕疹,因為IgE介導的變態反應并非是引起濕疹的唯一途徑。以上可能一種因素也可能多種因素導致我們暫未發現兩者之間存在相關性。所以,我們認為,EOS計數在泛發性濕疹患者中存在異常,這可為我們診斷泛發性濕疹提供一個初步的線索,而EOS計數的高低并不能反映總IgE的分級程度,它可能受到其他免疫細胞或機體其它因素的影響。所以,要想詳細了解泛發性濕疹患者的嚴重程度,必須從病程、皮損面積、瘙癢程度、EOS計數及總IgE分級等各種因素綜合分析。
1易斌,曾俊萍.血清中IgE和嗜酸粒細胞檢測在過敏性皮膚病中的臨床意義.實用預防醫學,2011,18(8):1400-1403.
2張學軍.皮膚性病學.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0-102.
3龔非力.醫學免疫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77.
4黃英河,羅光浦,梁海東,等.嗜酸粒細胞計數在濕疹診斷中的應用.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22):75-76.
(收稿:2014-08-04 修回:2014-10-24)
Correlation between eosinophil count and IgE level in the patients w ith generalized eczema
LIXiao-hui,WENG Zhi-sheng,YIJiang-hua,et al.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ine University,Guangzhou,510150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osinophil count and IgE level in the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eczema.M ethods:The eosinophil count and IgE level in the 72 patients weremeasured by XE-2100 analyzer and CLA-1 allergen-specific IgE assay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was analyzed.Results:There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eosinophil countand IgE level in the patientswith generalized eczema(P>0.05).Conclusion:Eosinophil countmay not reflect the IgE level,whichmay be affected by the other unknown immune factors.
eczema;eosinophil count;IgE
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皮膚科,廣東廣州,51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