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晨 楊杰 陳浩博(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吉林體院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影響因素研究
□鄭秋晨 楊杰 陳浩博(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從三方面闡述了吉林體院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適應社會需求奠定理論基礎。
吉林體院社會體育影響因素
社會體育專業,是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迅速發展和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興起而設置的新興體育專業,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群眾體育的主體。近幾年的發展中,社會體育專業已取得進步,初具規模,為我國全民健身事業提供了專業人才保障。我國逐漸向體育強國邁進,需要全面發展的體育專業人才,然而體育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忽視,學生專業水平不高,轉變就業領域已成為普遍發展的一個趨勢,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與學校的培養等。
1.1、研究對象
本文以吉林體院社會體育專業2009屆、2010屆、2011屆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為研究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資料庫查找相關文獻資料,深入了解近幾年來,我國社會體育專業在就業和課程設置等方面的情況,并對查閱的資料進行融合整理。
(2)調查法。
調查吉林體院社會體育專業2009屆、2010屆、2011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
(3)邏輯分析法。
通過調查得來的資料進行總結分析,進一步了解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課程設置方面對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4)數據統計法。
整理分析調查得到的數據,初步建立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簡表。
2.1、社會體育專業就業與課程設置現狀
(1)社會體育專業就業現狀。
吉林體院2009屆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不太樂觀,考研升學是目前這屆學生主要就業趨勢,這與當前的就業壓力存在很大的關系;大部分學生對教育部門較為熱衷,基本都選擇教師行業擇業;企業與事業單位的就業前景良好;從事體育行業的學生占很少一部分,其他學生選擇自謀職業,這屆畢業生幾乎大部分脫離了本專業就業,改行易業現象較為嚴重。(見表1)

表1 2009屆部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調查統計表N=20
2010屆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無明顯變化,本屆學生大部分選擇了繼續深造,從事教師行業的人數并沒有明顯變化;新的就業渠道緩解了一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10%的畢業生選擇了大學生村官這個行業發展;25%的畢業生選擇了自己體育專業領域就業,在比例上仍占少數,就業趨勢沒有明顯變化。

表2 2010屆部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調查統計表N=20
2011屆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考研人數仍占大部分;特崗教師開始成為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渠道之一,2011屆從事體育工作的學生比例是35%,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體育領域就業,就業形勢逐漸改善。(見表3)

表3 2011屆部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調查統計表N=20
(2)課程設置現狀及其特點。
從吉林體院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上來看,本專業課程集中在大二、大三年段,尤其大三年段課程高度緊張,部分學生反映四年學習存在“大一閑無事做、大二茫然、大三專業課太多,以致應付不來、大四忙找工作和考研”的現象;本專業課程設置與體育教育專業內容相似性較大,課程安排上出現“大一專業課,大二、大三專業課集中術科課較少、大四術科課繁多”的現象,在專業課與術科課設置上協調不完善,術科課集中在大四年段,分散精力,使學生難以全身心投入大運動量的課程中。
社會體育專業的專項課程設置競技性過強,其專項科目均是競技運動項目。社會體育專業旨在培養指導方面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應根據實際地域情況作為參考,重點培養學生的多樣化的技能,注重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實踐指導技能,根據社會需求,設置社會體育專業特色運動項目。
2.2、影響吉林體院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的因素分析
(1)社會環境與用人單位因素。
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健身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社會的發展需要社會體育專業人才,而大量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畢業時又很難在專業崗位中“對號入座”,所以“另謀高就”用非所長。
隨著學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也就逐漸多了起來,也就面臨這著工作越來越難找,用人單位對學歷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所以很多學生會選擇考研或者博士,為了能找一份更好的工作都不斷的努力去學習。
(2)學校培養因素。
吉林體院的社會體育專業在2005年首次招生,本專業學科建設較晚,專業技能方向單一。一方面,雖然設立了社會體育專業學科,但師資隊伍結構不完善,專業教師人數不多,教學任務繁重,教學壓力較大。另一方面,本專業對學生的專業技能一直非常重視,但是仍以第二課堂的方式存在,使得部分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時態度較差,不夠認真,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導致學生自身專項技能不突出。
(3)學生個人因素。
學生眼高手低的現象趨于嚴重,畢業后都想找到一個高薪資,待遇好的工作,但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缺乏足夠的理性認識,畢業生能力薄弱,目前,我省乃至我國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培養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當前畢業生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極少數人選擇小城市或者偏遠西部,大部分人仍是選擇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擇業,這就造成了小地方人才缺失,大城市人員擁擠的現象,致使很多畢業生轉行擇業,更嚴重的仍處于待業中。
3.1、結論
(1)吉林體院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有明顯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健身俱樂部教練、會籍顧問,學校體育教師,企事業單位以及考研升學,其余的一部分畢業生在其他非專業領域就業。就業區域較為集中,多數畢業生的就業地點為省內經濟發達地區,由此可見經濟發達地區對全民健身事業人才的需求較大,雖然非發達地區也需要此類人才,但由于其條件相對艱苦因此選擇在此地就業的較少。
(2)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不完善,課程設置內容和時間安排不合理,課程普遍集中于大三、大四學年,其他時間較為清閑,課程過于集中導致學生無法適應,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減弱。術科課的設置均是競技項目,不應作為社會體育專業的專項選擇,專項設置未能體現本專業的特色之處。
(3)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的需求遠遠多于物質需求,大眾健身逐步興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需求不足問題已經受到普遍關注,但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能力欠缺,不能更好的勝任崗位,造成了人才供不應求的現象較為嚴重。
(4)雖然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極為強烈,但是仍有一些社會環境和用人單位因素制約著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國家政策的不完善,本科生學歷較低,走后門的現象嚴重等等,這些都影響了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
(4)學生自身素質以及學校培養諸多因素,造成了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壓力過大,當今大學畢業生就業呈現“盲目膨脹”狀態,自身的專業技能不扎實,就業目標不明確,自我定位過高,錯失好的就業機會;另外社會體育是體育行業的新興專業,建設較晚,師資力量有待完善。
3.2、建議
(1)加強就業觀念教育。
培養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加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教育力度,使學生們自愿加入到需要的地方,主動到基層中去,為我國社會體育事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2)合理設置課程時間和內容。
建議課程設置時,從學生人文素養考慮,要加大人文課程的內容的比重,從學生的專業能力考慮,要增加一些兼具健身、休閑和娛樂的目的大眾體育項目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提高專業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的課時數,術科課的設置密度分布要均衡,充分利用吉林體院的資源,增加一些兼具健身、休閑和娛樂目的大眾體育項目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3)加強專業技能培養。
社會體育旨在培養體育方面的指導性人才,專業技能的培養至關重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制定適合本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體系,打造專業知識過硬的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4)加強就業管理機制。
我國就業管理機制有待完善,部分地區的就業機制漏洞較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革,逐步建立完善的就業體制,相關教育機構要發揮其管理作用,為我國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保障。
(5)合理定位自我價值。
運用科學合理的眼光審視自我,培養多元化興趣,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加強專業能力的培養,努力實現自身價值,了解社會需求,打造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多方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