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迪+康東書
摘 ?要:本文通過對商事賬薄的簡要解析,結合商事賬薄的法律特征,剖析商事賬薄的立法模式,闡述商事賬薄的幾種基本制度假設,著重說明商事賬薄的法律關系,以此表明建立商事賬薄制度的必要性,提出個人觀點,以期促進我國商事賬薄制度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商事賬薄;基本制度;假設;立法模式
一、商事賬簿的概述
(一)商業賬薄的概念解析。所謂的“商事賬簿”是指商主體為了表明其財產和營業的相關狀況而制作的賬簿,在法律的規定內,有著形式意義的和實質意義的區分1。在形式意義上,商事賬簿是指商主體依照會計法或商業會計法制作的賬簿,是法定的義務;而實質意義上,商事賬簿是指商主體自己所配備的涉及各個方面的賬薄。
(二)商業賬薄的法律特征。(1)由商主體制作。傳統商法理論中,商主體類型包括商個人、商合伙和商法人2。只有從事商事經營的主體才能夠設置商事賬簿。由政府、單位、個人或者其他組織、所設置的賬簿不屬于商事賬簿范疇,不受商事賬簿法的調整。(2)具有法定性。商主體是否必須設置商事賬簿以及如何設置商事賬簿,這些主要取決于法律的明確規定。(3)以營利性為目的。商事賬簿是相對于政府賬簿、事業單位賬簿、家庭理財賬本的一個概念。商事賬簿通常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其目的是具有營利性的。
二、商事賬薄的立法模式
(一)綜合立法型。綜合立法模式主要包括商法模式—商法典、民法模式—民法典、公司法模式—公司法、證券法模式—證券法和稅法模式—稅法。這幾個模式把商業會計制度規定在不同的法典中,各有各的特色和優勢。
(二)單獨立法型。單獨制定《會計法》,這種現象在當今世界很普遍,我國就在1985年實行了“政企合一”。另外,還有會計法律體系內對政府會計和商業會計分別進行單獨立法,比如,1935年民國制定《會計法》,另有《商業會計法》。
(三)準則型。會計準則是從性質上講,是屬于職業道德規范或自治規則的。由此,很多國家便紛紛模仿成立會計準則委員會。當然,在1973年6月,由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九個國家成立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也是由此而來。
三、商事賬簿立法的基本制度假設
(一)會計主體。一個會計主體不僅在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情況下,會計主體還獨立于業主之外,而且,它還其他會計主體相分離。這樣,能夠有效并且恰當地核算和報告公司資產和相關債務,準確地計算出經營成果,為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二)持續經營。是指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在時間上將持續下去,這是商事賬簿賴以存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貨幣計量。會計在提供數量化信息時,以貨幣作為主要的計量單位,那么,這種貨幣在價值上應該是穩定的。
(四)會計期間。會計期間通常為一年,稱為會計年度。但會計年度的確定各國規定不一。有采用歷年制,有采用營業年制的。
(五)權責發生制。該制度是商事主體設置賬薄的基礎要求。不管款項是否收付,只要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應當負擔或者已經發生的費用,都應該把其作為當期的收入或者費用去處理,但是,如果并不是當期的收入或者費用,且雖然款項在當期收付,都不作為當期的收入或者費用。
四、商事賬簿法律關系分析
(一)商事賬簿核算關系。商事賬簿核算關系,是指商主體會計人員、會計機構或商事賬簿代理人在辦理會計核算事務的過程中與他人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二)商事賬簿信息披露關系。具體說,當商主體經營權與其投資者出現相分離的狀態時,商事主體怎么向提供信息、提供什么樣的信息便成為了商主體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關鍵。
(三)商事賬簿管理關系。商事賬簿管理關系,是指依照法律的規定,有關機關對商事賬簿予以管理的過程中形成的管理機關與被管理的商主體及其商事賬簿制作人會計之間的法律關系。
(四)商事賬簿監督關系。內部監督關系是指商主體為了保障資產安全和經營活動合法,通過設置商事賬簿用以實現內部制約形成的法律關系。內部監督的主體是商主體的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內部監督的對象是商主體的各項經濟活動;內部監督的方法是對商主體會計核算的全過程實行監督。
總的來說,商業賬薄不僅是商事主體記錄自身的營業狀況以及財產狀況的重要法定性文件,也是其他利害關系人選擇交易對象和投資渠道以及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依據,同時,它也是政府主管部門監督檢查商事主體的經營和征收稅款狀況的主要依據。因此,建立商業賬薄制度約束主體行為是當今社會亟不可待的任務和要求。
參考文獻:
[1] 覃有土.商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 范健,王建文.商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