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明
摘 ?要:在全面推進法治建設的進程中,部分領導干部存在要改革就不能講法治、講法治會阻礙改革進程的錯誤認識,必須予以澄清。改革與法治之間是一種內在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
關鍵詞:改革與法治;關系;錯誤認識
一、改革就是突破法律禁區,要改革就不能講法治
回顧改革開放和法治建設的實踐,不難發現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一是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國家沒有制定太多的法律制度,這一階段基本可以概括為無改革無法治的歷史時期。建國以后,我國借鑒前蘇聯的模式,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心主要是在經濟領域,國家集中力量搞了一些基本建設,為后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主要依靠黨和政府的行政命令對社會進行治理,這一時期我們國家的政治生活中雖然也實行民主,但由于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約,這時的人民民主在形式和內容上極不發達,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度不高,群眾的意愿不能有序表達,很難形成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表現在法治領域,就是沒有通過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制定必要的法律。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董必武同志是我們黨的一位法學專門家。他針對五十年代我國法制工作中的問題明確地指出,加強法制的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一是要有法可依,二是要有法必依。雖然在1950年制定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其后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或批準的法律共有134件。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在近三十年的時間里,共和國有“法律”之名且得到有效施行的,就只有《婚姻法》了。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戲稱這個時期是“兩部法律治天下”。二是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改革與法治建設同步,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沒有突破法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的集體領導下,我們國家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提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等一些必要的法律,并且加強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生動實踐,也是一部曲折的法治建設的實踐史。到2014年9月,我國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規737件、地方性法規850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800多件,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已經實現有法可依。在這個過程中,改革實踐中的有益探索大多轉化為我國的法律制度,通過立法把改革的成果進行固定,用法律為改革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二、法治是改革的攔路虎,推進法治會阻擋改革的進程
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對法治有精辟的見解,他認為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他主張法治是良法之治,首先是制定良法,然后才是良法得到良好的遵守。如果法不能代表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是為一部分特殊階層服務,甚至是為少數人服務的話,這樣的法自然不能稱為良法,而是一部惡法。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要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良法之治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要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我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必須要突破利益藩蘺,實現改革的新突破,這種時代背景下的良法之治必須適時進行調整,為改革留下更大的空間。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要明確地方立法權限和范圍,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目前全國設區的市共有284個,按照原立法法規定,享有地方立法權的僅有49個(包括27個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4個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
18個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其余235個沒有地方立法權。顯然,《立法法》的規定與中央的決策相悖,為了落實中央的改革決策,要求法治建設同步推進,立法法的修改勢在必行。2015年3月1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立法法修改的最大亮點便是設區的市立法權的規定。可見,法治并不排斥改革,當法律不適應改革進程的需要,阻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時候,就是修改法律的時候。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規定,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現行有效的很多法律也為推進改革進程留下了探索的空間。比如2003年出臺的行政許可法規定了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該法制定時,我國雖然沒有相對集中行政許可的實踐,但這一規定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預留了極大的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經國務院同意后,河北省、山西省、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四川省、貴州省等地相繼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探索嘗試改革,有力地推動了行政許可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的改革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全新嘗試,是對行政審批運行體制和機制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