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夢竹 梁佩珊 李瀟 孫藝耘 周慧 趙文莉
(川北醫學院醫學檢驗系,四川南充 637000)
高校公益文化建設情況調查*
——以川北醫學院為例
帥夢竹 梁佩珊 李瀟 孫藝耘 周慧 趙文莉
(川北醫學院醫學檢驗系,四川南充 637000)
公益文化是以維護、實現和宣傳公共利益為主旨、以文化形式為內在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隨著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開始關注并踐行公益事業。作為一名新生代的大學生,即使在沉重的學習壓力下,也應該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將公益文化一代代的傳承,在回報社會的同時得到自身能力的鍛煉。本次高校公益文化建設情況調查旨在了解我校大學生對公益活動認知情況,參與程度,并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提高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促進高校公益文化建設的發展。同時也為以后類似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數據參考資料。
大學生 公益文化 建設
大學是不僅是學習知識的殿堂,還是育人的小型社會,更是為了將來給國家及社會輸入人才的基地,因此大學生需要全面發展自己。校園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地方,是構成社會的重要社區,高校的公益文化對在校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說高校公益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從活動中認識了解自己,培養自己對社會,對生活的熱愛,并在以后的生活中繼續公益事業,為我們的國家和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調查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情況很有必要。對此,我們對川北醫學院的大學生們開展了問卷調查,了解川北醫學院學生對高校公益文化的認知態度與行動措施,總結出我校整體學生對公益活動的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從而使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公益文化觀念,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此次調查是以南充市川北醫學院各院系同學為調查對象開展的問卷調查活動,自行設計的《關于高校公益文化建設情況問卷調查》作為調查工具。問卷包括十二道單選和三道多選,著重調查同學們參加公益活動情況、男女比例、主要原因等,并得出結論。700位同學獨立完成問卷,并回收有效問卷680份,回收率達97%,符合統計學標準。
2.1 川北醫學院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情況調查
由圖一分析可見,有5%的同學做過交通協管員,13%的同學做過義賣和支教活動,19%的同學獻過血,20%的同學義務植過樹,29%的同學宣傳過公益理念,44%的同學慰問過老人、殘疾人,49%的同學打掃過社區街道,53%的同學捐過款物;而捐款捐物是僅有過半數的同學參加過的公益活動。
經調查數據顯示,在校園里,僅有12%的同學在空余是想去做公益活動。經統計同學們參與公益活動的次數得出以下結論:6%的同學一周參加一次公益活動,9%的同學一個月參加一次公益活動,37%的同學一學期參加公益活動2-3次,35%的同學一年參加公益活動一次,13%的同學表示從沒參加過公益活動。這樣的數據并不利于公益事業的發展,在公益文化的領域里,大學生是個龐大的志愿者群體,但數據顯示還有充分的人力資源并沒有被公益文化吸納。有44%的同學甚至認為自己不算是公益愛好者,近半數的人從思想上并沒有收到公益文化的鼓舞,我認為,在大學這樣的教育殿堂里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向同學們宣傳公益文化,推動公益文化的建設,為社會做貢獻。
2.2 大學生感興趣的公益設施
由圖二的數據分析可得:有約49%的同學喜歡公益圖書館,45%的同學喜歡去福利院看望小孩,41%的同學喜歡去敬老院關心老人,美術館,博物館,40%的同學喜歡參觀科技館。要想調動起大學生熱愛公益的積極性,須得投其所好,這樣的公益設施能幫助大學生們加深對公益的了解和對公益帶來的社會福利感同身受。
2.3 大學生接觸公益的途徑調查
由圖三看出:有61%同學通過公益標語了解到公益,有59%的同學通過參與志愿活動更了解公益,54%的同學通過平時看到的宣傳海報接觸到公益文化,31%的同學通過課余時的校園廣播了解到公益的訊息,有15%的同學通過關注明星商業公益活動對公益有所了解,將這些途徑由人數多到少排序為:公益標語、志愿活動、宣傳海報、校園廣播、明星商業公益活動。
由統計數據分析可得:有26%的同學知道校園公益活動或設施,僅有3%的同學比較清楚了解其相關情況,有71%的同學不了解,可見我校對公益活動的推廣宣傳還不夠到位;僅有不到半數(40%)的同學對我校公益活動感到滿意,有25%的同學感到不滿意,35%的同學不清楚校園有哪些公益活動;綜合同學們給出的意見,有14%的同學認為校園公益活動與社會焦點并不吻合呼應,略微有些脫節,24%的同學認為校園公益活動太少,且商業廣告太多,28%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公益活動主題缺乏創意不吸引人,34%的同學認為校園內公益活動的宣傳也不新穎。因此,我們面向同學們對校園公益文化的改進進行意見征集,得出以下結論:13%的同學認為可以在文字上進行創新,17%的同學認為校園的公益活動可以增加學生們的互動交流,以期有意想不到的點子產生,13%的同學認為校園公益活動可以在宣傳方式上有所改變,47%的同學認為校園的公益文化可以有效的組織多一點的活動來加深同學們對公益文化的印象。
通過綜合分析可得:大多數同學并不了解校園的公益文化,且有不少人對學校內開展的公益活動并不滿意,原因如下:校園公益的主題與社會焦點脫節且不夠新穎,其活動太少,植入商業廣告太多,校園公益文化的宣傳方式也沒有創意,因此,同學們給出以下建議:文字上盡量創新,增加學生們的互動交流,宣傳環節可以更有創意,學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各種公益活動,提高同學們的積極性,增加同學們的參與熱情。
由以上調查可知校園公益存在一些問題,經系統的統計分析,我們在此從兩方面提出一下建議來鼓勵大學生多投身于公益事業中,為社會做貢獻。
(1)學生自身方面。學生應積極參與到公益事業中,為社會上的特殊群體獻出自己的一份力,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也許會花費你一些時間,也許會花費你一點財物,但對于社會上那些需要我們伸出援手的人群來說,那一點微薄的幫助就是雪中送炭。
(2)學校教育管理方面。學校應多開展公益文化的選修課,公開課等,充分宣傳公益帶來的社會福利,參與公益的光榮;同時審批學生開展的公益社團活動時應嚴格把關,務必把每一個活動辦的更有號召力,并增加公益活動的經費,以方便學生更好的舉辦,活動注重創意的體現;最后,應改善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獎賞制度,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公益事業的建設,提高學生們的公益熱情,從思想上,行動上回報社會。
[1]王占軍.高校公益性學生社團的組織資源動員——關于北京師范大學“農民之子”的案例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08(1):26-29.
[2]潘翠蘭.對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建設的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青年工作論壇,2008(4):33-35.
[3]曾德明,汪忠,孫耀吾,等.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探索[J].金融經濟:上半月,2009(6):17-18.
川北醫學院2014年學生科研課題申報項目(編號:1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