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韓靜靜,顧 劍,吳 杰,宋金春,李榮凌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1.藥學部;2.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3.檢驗科,湖北武漢 430060)
丙戊酸鈉(sodium valproate,VPA)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線廣譜抗癲癇藥,適用于各型癲癇,對全身性癲癇的失神發作、肌陣攣發作和強直陣攣發作有效,對單純部分性發作和復雜性部分發作也有一定療效[1]。但該藥治療窗較窄,個體吸收代謝差異較大,血藥濃度易受藥物相互作用的影響,
臨床給藥劑量難以把握,因此需要進行血藥濃度監測來保證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本文通過對我院1 162例/次癲癇患者丙戊酸鈉血藥濃度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合并用藥等因素與血藥濃度的關系,為臨床上該藥的合理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1.1 儀器與試劑 藥物濃度采用酶擴增均相免疫分析法(EMIT)測定,儀器為德國西門子viva-E全自動藥物檢測分析儀,VPA檢測試劑盒、質控試劑盒以及定標液來源于德國西門子醫學診斷試劑公司。
1.2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搜集2011年10月—2014年2月我院診斷為癲癇的住院和門診患者,共1 162例,男735例,女427例,患者的年齡范圍為0.75~92歲。
1.3 血樣的采集及測定 患者一般口服VPA給藥,每日按15 mg·kg-1體重給藥,分3次服用,劑型為片劑。對于口服患者,需服用VPA 1周以上,測其穩態血藥濃度(至少5~7個t1/2)。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服藥前)2 mL,分離血清。
1.4 血藥濃度的判斷標準 根據文獻[3-4]以及我院的參考標準,VPA的有效藥物濃度(治療窗)為50~100 mg·L-1。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血藥濃度結果采用均值±標準差表示。各種影響因素分析為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VPA血藥濃度監測結果的總體情況 監測的1162例/次中,588 例/次(50.60%)位于 50 ~ 100 mg·L-1,359例/次(30.90%)<50 mg·L-1,215 例/次(18.50%)> 100 mg·L-1。男性患者在治療窗范圍內的為364例/次,比例為49.52%。女性患者在治療窗范圍內的為224例/次,比例為52.46%。由此可見,服用VPA患者血液濃度在治療窗范圍中的比例不高,只有50.60%的比例,這與文獻報道結果一致[5-7]。
2.2 VPA血藥濃度與年齡的關系 患者體內VPA血藥濃度與年齡的相關性見表1。不同年齡段患者VPA血藥濃度監測結果平均數見表2。統計分析表明,VPA血藥濃度與年齡相關(P<0.05)。通過比較各個年齡段的均數,0~18歲患者的VPA血藥濃度高于成年(19~60歲)和老年患者(>60歲)。
2.3 VPA血藥濃度與性別的關系 不同年齡段患者VPA血藥濃度與性別的相關性見表3。統計分析后發現VPA血藥濃度與性別相關(P<0.05)。
2.4 VPA血藥濃度與合并用藥的關系 聯合用藥與單用VPA的平均血藥濃度及相關性見表4。統計分析結果提示,患者是否合并用藥與VPA的血藥濃度相關(表4)。患者單用VPA的平均血藥濃度高于合用卡馬西平的患者,而低于合用碳酸鋰的患者。

表1 患者體內VPA的血藥濃度與年齡因素的相關性
3.1 年齡和性別對VPA血藥濃度的影響 通過對不同年齡段患者VPA血藥濃度在不同濃度范圍內的比例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未成年人(0~18歲)的平均血藥濃度較中青年患者(19~60歲)及老年患者(>60歲)的平均血藥濃度偏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應更加重視和加強少年兒童癲癇患者的血藥濃度監測,并根據監測結果進行調整給藥劑量。不同性別的患者VPA的平均血藥濃度,在不同年齡段存在差異。其中,18歲以上的女性患者VPA平均血藥濃度高于男性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我國的成年男性患者抽煙,飲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誘導了其體內代謝酶的活性,從而加速了藥物的清除。

表2 不同年齡段患者VPA血藥濃度的監測結果值

表3 患者體內VPA的血藥濃度與性別因素的相關性

表4 患者體內VPA的血藥濃度與合并用藥因素的關聯性分析
3.2 合并用藥對VPA血藥濃度的影響 本研究收集的病例神經內、外科和精神科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合并用藥組與單用VPA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數據分析表明合用碳酸鋰的病人的VPA濃度相對偏高,且VPA>100 mg·L-1的患者比例為38.71%,這提示臨床醫生尤其要關注精神科同時合用VPA和碳酸鋰的病人,注意VPA血藥濃度監測,以確保患者用藥安全。卡馬西平作為抗癲癇的首選藥物,其對肝藥酶存在誘導作用[8],本研究中合用卡馬西平的患者體內VPA的血藥濃度顯著低于單用VPA的患者,且VPA<50 mg·L-1的患者比例為44.29%。研究表明,一些具有酶誘導作用的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9],苯巴比妥,普里酮(去氧苯巴比妥)和卡馬西平可以增加VPA的清除。VPA對肝藥酶無誘導作用,但其作為肝藥酶的抑制劑,也可能導致苯妥英,地西泮,華法林,阿米替林和氯丙嗪的濃度升高[10]。
日本學者[11]研究表明: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美羅培南、亞胺培南等)會降低VPA在血清中的藥物濃度。主要是因為該類抗生素影響了VPA在小腸的吸收,肝臟中的葡萄糖醛酸化,血液中的處置以及腎臟中的排泄過程。
3.3 飲食因素 有文獻研究顯示[12]:在給予大豆提取物后大鼠體內U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UGT)水平有所升高,從而增加了VPA的體內結合而排出。該研究結果提示:含豆類食物的大量攝入可能會降低人體內VPA的藥物濃度。
3.4 監測方法的影響 目前對于VPA監測的常用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聯用技術、氣相色譜法、高效毛細管電泳法和標記免疫分析法等[13]。而普遍采用的治療藥物監測方法是免疫分析法,根據標記物性質不同,可分為放射免疫法、酶免疫法和熒光免疫法。實際應用中以熒光偏振免疫法和均相酶放大免疫法(EMIT)應用較為廣泛,其操作簡便,靈敏度高,獲取結果時間較短,已成為臨床用于評判療效的重要依據[14-15]。
最后,由于醫患關系的緊張,且VPA的個體差異較大,導致目前很多醫生為首次服用VPA的患者制定臨床給藥方案時,都從低劑量開始,避免發生不良反應而導致必要的醫患糾紛。
3.5 小結
本文通過對本院1 162例/次患者的血藥濃度進行監測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結合影響VPA血藥濃度的因素,發現其與性別,年齡以及合并用藥情況相關。最后結合文獻,從性別、年齡,合并用藥,患者飲食因素,個體差異以及監測方法等方面探討了可能影響VPA血藥濃度的因素,為臨床上合理用藥和制定個體化給藥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1]Chadwick DW.Concentration-effect relationships of valproic acid[J].Clin Pharmacokinet,1985,10(2):155 -163.
[2]彭 燕,吳 玥,宋金春.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臨床應用監護體會[J].安徽醫藥,2013,17(2):334 -336.
[3]Chu XM,Zhang LF,Wang GJ,et al.Influence of UDP -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polymorphisms on valproic acid pharmacokinetics in Chinese epilepsy patients[J].Eur J Clin Pharmacol,2012,68(10):1395-1401.
[4]陳 剛.治療藥物監測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8:385-409.
[5]徐金中,吳宏衛,李妙海.1037例使用抗癲癇藥患者的血藥濃度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藥房,2013,24(30):2838 -2840.
[6]龔志成,馬虹英.丙戊酸類藥物592例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7,27(4):515 -516.
[7]李烈權.丙戊酸鈉治療癲癇的血藥濃度監測與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3,29(8):631 -632.
[8]曹 勝,劉 俊.89例/次卡馬西平血藥濃度監測及影響因素分析[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3,21(1):78 -80.
[9]方淑賢,劉 東,苑力娜,等.苯妥英鈉對丙戊酸鈉藥動學的影響[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1,21(11):658 -660.
[10]Stephen L.Drug treatment of epilepsy in elderly people:focus on valproic acid[J].Drugs Aging,2003,20(2):141 -152.
[11]Park MK,Lim KS,Kim TE,et al.Reduced valproic acid serum concentrations due to drug interactions with carbapenem antibiotics:overview of 6 cases[J].Ther Drug Monit,2012,34(5):599 -603.
[12]Marahatta A,Bhandary B,Jeong SK,et al.Soybean greatly reduces valproic acid plasma concentrations:A food-drug interaction study[J].Sci Rep,2014,4:4362.
[13]毛桂福.丙戊酸體內分析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2,23(46):4393-4395.
[14]李美珠,陳棪焜.均相酶增強免疫法監測丙戊酸濃度及臨床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24):2959 -2960.
[15]印曉星.治療藥物監測[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