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朱 亮,陳 詵,卞雅瓊,李 玥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
眾所周知,教學質量關乎高校的根本生存能力,其關鍵因素是教師的教學水平。藥學類專業教師既有來自有著深厚醫藥知識積淀的知名醫藥院校,又有來自有著良好現代科技熏陶的綜合性大學,學緣結構良好,思維活躍,可塑性強。基于此,依托目前國內各高校普遍實行的校院二級管理體制,探討藥學類專業教師的發展機制,構建結合專業特點的教師教學發展模式是提升醫藥院校藥學類專業建設質量的重要支撐。
1.1 教師教學發展的內涵 臺灣教育學者陳碧祥認為,高校教師教學發展是指教師從事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時,通過正式與非正式、獨立與合作等研討進修活動,引導教師自我反省,從而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等專業知識與職業精神的活動過程[1]。上世紀50年代以來,教師教學發展已逐漸被視為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素,甚至被視為“學校教學革新的心臟,它能最大程度地重建和振興一個國家的教育希望”[2]。綜觀國內外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模式,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的內涵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因社會發展需要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均主要涉及教學發展、專業發展、組織發展、個人發展、職業發展等五類獨立而又相互支撐的方面。我國高校教師教學發展內涵通常主要指教師職業技能與素養的提高(即采用恰當的方法與手段,將所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所能掌握的知識,實現知識遷移,從而提升學生的智能)、自我學術水平的提高(實現所在學科知識的積累與跨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師德情感的提升(作為教師的自律精神、創新精神、服務精神及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等[3-4]。
1.2 國外教師教學發展研究現狀 美國大學的教師教學發展始自上世紀60年代末少數高校的自發行為,以零星項目的形式提供技術服務,逐漸擴大為包括教學方法、課程設計和教學評價方面的咨詢。到上世紀70年代,高校加強了對教學的重視,逐漸確立項目制的形式,在外部基金會的資助下,教師教學發展進入快速成長期。到上世紀80年代,擁有穩定經費支持的教學發展促進中心大量出現,人們對教師需要通過培訓項目提高其教學能力、管理者需要通過發展項目提高其領導和協調能力形成了共識,在職培訓關注度顯著提高[5-6]。上世紀90年代,英國、日本、荷蘭等發達國家的諸多大學均建立了“教學發展中心”、“教師教學發展和教學設計中心”、“課程教學發展中心”或“教學、研究及技術研究中心”等促進教師教學發展的機構,教師的教學發展、學術發展、職業生涯發展得到了普遍的重視[7-8]。
1.3 國內教師教學發展研究現狀 改革開放后,國家開始重視大學教師教學發展。1980年,原國家教委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師范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高校要制定教師教學發展規劃,保障教師的進修時間,并在全國重點師范院校建立高校師資培訓和交流中心[9]。自2011年起,教育部先后頒布了《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關于啟動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進一步強調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新時期重視和落實教師教學發展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國內不少高校和學者亦對教師教學發展的內涵、意義及可能路徑等進行了有益的探索[10-14]。我國港臺地區的高校亦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設立了類似的組織[15]。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實行各種程度的校院二級分層管理,通過明確界定學校與學院的管理權限與職責,調整學校與學院之間的責權利關系來提高管理效率。通常,學校更多強調導向作用,通過對學院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和經費總額包干,提高學院的辦學積極性,健全考核監督,形成職責明確、管理規范、權責統一、有效監督的運行機制。與此同時,管理重心下移,學院在學校的統一指導下,對具體事務有一個針對院系特點且相對寬松的管理環境,從而有利于激發教職員工的創造力,使學院成為充滿活力的辦學實體,進而促進學校內涵建設和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16]。
基于校院二級管理,以提高醫藥院校中藥學類教師教學水平為目標,理順校、院二級管理下教師教學發展工作的關系,直面目前教師教學發展中存在的困難與矛盾,搭建校院二級管理體制下的教師教學發展平臺,創新機制,激發教師內在潛力,變“組織強制”為“自我要求”,探索藥學類教師教學發展模式成為可能。
2.1 校院協力,搭建青年教師教學發展平臺 依托校院二級管理體制,在學校教務處的指導下,藥學類院系可以組織相關專家分析論證,有針對性地選擇有助于不同類型青年教師教學發展的項目,并加以實施。在過程中同時保持與學校教務處保持良好溝通與互動,并及時向學校反饋信息,從而搭建校院二級青年教師教學發展平臺。本團隊在相關課題支持下,組織青年教師授課技巧培訓與競賽、開展教學沙龍等,并在過程中得到學校教務處與相關部門的指導,通過經驗總結與反饋,校院共同搭建了青年教師教學發展平臺。
2.2 創新機制,激發青年教師自我提升的內在驅動力 通過文獻調研、問卷調查、教師個別交談、走訪與召開專題座談會等方式,了解一線青年教師對教師教學發展現狀的看法、對教師教學發展的期望以及個人的職業規劃等方面信息。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依托二級管理體制,在學校教務處的指導與經費支持下,充分發揮學院在教師教學發展中的主動性,制訂相關規章制度,為學院教師教學發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有效推進青年教師的發展。深入研究并建立學院對青年教師主動、積極參與教師教學發展項目,提升自我教學能力的激勵機制,使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與進修、晉級等教師自我提升利益密切相關的項目掛鉤,從而較好解決青年教師對自身教學能力提升內在驅動力不足的困境。在各方資助下,本團隊在院級層面制訂了教學成果獎勵制度,通過設立教學改革課題、研究生助教等教學質量提升項目,有效激發了青年教師自我提升的內在驅動力。
2.3 優質項目實施,有效促進教學能力提升 通過激勵機制的實施,激發青年教師自我提升的內在驅動力,選擇對藥學類青年教師教學發展針對性強的優質項目,激發青年教師參與的熱情,引導青年教師主動提升自我的教學能力。鑒于目前高校進人機制的特點,醫藥院校的青年教師,相對于專業知識,其往往較少經過嚴格的授課技能培訓。因此,如何能彌補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欠缺的問題,讓青年教師自信地站在講臺上,較好地實現知識傳遞,是青年教師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針對此情況,可以選擇專題的授課技能培訓項目與競賽項目,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本團隊針對此情況,嘗試聘請專業人士對新上崗青年教師進行學生聽課心理分析及給出提高課程吸引力的有效建議,并進行相關授課技巧演練。該培訓受到了青年教師的普遍歡迎,紛紛表示培訓內容極有助于本人授課能力的提高。藥學類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其教學需要教師有相對豐富的實戰經驗。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為避免知識老化,可通過設置專項經費,鼓勵教師針對不同專業,選擇不同的假期實踐再提高場所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藥學與中藥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有較大部分在醫院藥房或藥店工作,很多臨床用藥往往有國外應用背景,故學生的專業英語、臨床藥學與藥學管理等知識成為學習的重要環節。制藥工程、藥劑學或中藥制藥等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更多到藥物生產企業工作,從而要求教師有較多的企業工作經驗。因此鼓勵相關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到醫藥企業鍛煉,以便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與實用性。本團隊同時嘗試在院級層面開設教學沙龍,聘請資深專家對青年教師教學發展中的困惑進行討論,使青年教師能輕裝上陣。從而有效解決青年教師教學發展缺少分類型、有針對性指導的困境,為提升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
2.4 專業學術氛圍熏陶,有效促進教學科研協同發展 通過激勵機制的實施,鼓勵青年教師主動加入科研團隊,使青年教師充分感受相關專業的學術氛圍,提升自我的學術發展。高等學校的藥學教育,更加體現了“教學為基,科研為本”的教學與科研并重特點。作為高等醫藥院校,人才培養是第一要務,但若只重教學,忽視科研,勢必造成知識老化,甚至無法受到學生尊敬。但若只重科研,忽視教學,則無法勝任高校教師的責任。因此,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科研,并將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教學資源,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與職業自信,是教師教學發展的重要一環。如某新藥研制的相關材料,其工藝部分可精簡并優化為藥劑學(中藥藥劑學)相關教學實驗,其質量標準部分內容可精簡優化為藥物分析(中藥分析)相關教學實驗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通過培養學生,教師在此過程中體現了自身價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達到了自身的和諧發展,從而產生滿足感和自我愉悅。目前,有部分青年教師因缺少經驗而在職業生涯中存在各種困惑與痛苦。通過推進教師教學發展的各種措施,解決這些教師的教學方法問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解除痛苦,提高職業幸福感是高等學校提高人力效率的重要途徑。
眾所周知,高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質量決定著學校的命運與前途。只有一流的師資隊伍才可能有一流的培養質量,只有一流的培養質量才能吸引一流的生源。歸根到底,教學質量的競爭是教師質量的競爭。高素質的教師除了可依靠人才引進外,更重要的是自我培養、自我提高,而后者是形成高校師資造血功能的基礎。因此,構建校院二級良好的溝通機制,搭建校院二級青年教師教學發展平臺,是高等醫藥院校藥學類教師教學發展的重要任務,由此而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保障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1]林 杰.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策略[J].大學教育科學,2006(1):56-58,74.
[2]曾 碧.師德·理論·模式:高校教育類教師專業發展應有的深層內涵[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2,29(3):11 -12.
[3]李雪松.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路徑探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2):77-78.
[4]劉 紅.大學教師從“被發展”走向“發展”[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1):117 -121.
[5]李曉波,孫冬玲.美國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經驗及啟示[J].教師教育學報,2015,2(1):29 -36.
[6]吳 薇,陳春梅.美國高等教育專業與組織發展協會:為了教師的發展[J].高等理科教育,2015(1):55 -61.
[7]陳素娜.英國大學教師發展的特色及其啟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7(2):118-120.
[8]李文英.日本大學教師發展制度化探析[J].保定學院學報,2010(1):103-107.
[9]李婷婷.美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的啟示[J].集美大學學報,2010,11(4):25 -28.
[10]龐海芍.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的功能與運行機制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8):60 -65,33.
[11]李 穎.大學教師發展需求的差異研究綜述—基于不同職業生涯階段的視角[J].集美大學學報,2015,16(1):6 -13.
[12]姚麗晶,姜振全,徐 玲.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策略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31(1):89 -90.
[13]靳玉樂,陶 麗.反思取向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與策略[J].教師教育學報,2015,2(1):8 -14.
[14]高 路,楊云芳.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生態模型構建初探——以浙江省6 所高校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158 -162.
[15]李 榮,朱 飛,徐延宇,等.香港、臺灣地區高校:以教學發展機構推進教師發展[J].高等農業教育,2013,3(3):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