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史力
(渭南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陜西渭南714000)
人工濕地生態工程在污水治理中的應用
劉史力
(渭南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陜西渭南714000)
由于人工濕地運行費用相對較低,維護容易,污水處理效果較強,因而近年來在我國的推廣應用力度很大,并在實際中獲得了顯著生態環境效益。本文首先介紹了人工濕地生態工程的種類,并根據實際設計了人工濕地系統,提出了要將系統主要功能與植物學特性充分結合,以此提升污水處理凈化的效果。
人工濕地;生態工程;污水治理
目前我國水污染現象比較嚴重,比如水體的富營養化,破壞了水體生態系統結構,不利于水體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水體功能逐步退化,藻類瘋狂生長,對人和水體動物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而通過將人工濕地生態系統應用到污水治理中,利用植物來凈化污水,在促進廢水中污染物質良性循環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避免環境受到污染,以此獲得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最佳效益。
一是自由水面人工濕地。自由水面人工濕地表面有進流水流動,而其底部則為土壤層,厚度約20~30cm,并且覆蓋有挺水性植物,種植密度很高[1]。當植物根部和地下莖有進流水流過后,其表面的微生物會產生凈化作用,以此改善水質。二是表層下流動人工濕地。一洼地槽體是基本架構,濕地底部介質填充了40~60cm厚的透水性碎石或砂石,為挺水植物的生長提供支撐。進流水流經表面下的砂土后,能夠實現凈化水質的目的。三是垂直水流式人工濕地。當進水從表面進入濕地后,能夠垂直貫穿于整個濕地,最終流入濕地底部的集水設備。
2.1工程概況
目前,在調查陜西某一城市水質情況后得知,整體污染比較嚴重,水體為富營養化,水質惡化程度不斷加劇。污水中石油類、總氮、總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嚴重超標,屬于劣5類水體,水體中散發出陣陣腥臭味,有機物污染程度嚴重。此外,水體中有著豐富的氮、磷營養物質,浮游藻類數量也很巨大,屬于重富營養——藍藻型污染水平。
2.2人工濕地生態技術處理水質研究
水生生態修復系統可設計為:城市污水→A區→B區→C區→D區。主要選擇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通過組合氧化塘、濕地系統、水生植物塘等技術單元,構成整個水生生態修復系統,其具體工藝流程如下圖所示(圖1)。

圖1 工藝流程Fig.1 Technological process
第一,一級氧化塘。運用漂浮栽培法,可種植的水葫蘆和大藻,主要功能是水葫蘆和大藻的快速生長,對水面進行覆蓋并形成厭氧環境,加快污水中污染物的厭氧分解速度,促進生物吸收。
第二,濕地系統。通過串聯和并聯的形式,讓表面流濕地和潛流濕地相結合,提高濕地的處理能力。通過充分混合土壤與填料,讓污染在進入填料床中,沿著縫隙作曲折狀流動,也有一部分污水在其表面流動[2]。將蘆葦等成活率較高、處理效果好的植物種植在填料床上面,這樣能增強對懸浮物和有機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在過濾、沉淀之后,污水中不溶性有機物會被攔截,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去除,而流出的可溶性有機物則會附著在植物根部的生物膜上,被吸收降解。
第三,二級氧化塘。主要采取漂浮栽培法,在水面上大量種植水芹菜、大藻等植物,主要能夠進一步提高整個系統的除污效果。
第四,水生植物塘。主要是把太陽能作為初始能源,將水生作物種植在污水生態系統中,受到太陽能的推動,物質與能量在系統內的多條食物鏈中進行轉化和傳遞,最終降解并轉化污水中的污染物。這樣能夠減少污染物,回收凈化水與水生作物,用作澆灌和肥料等,將污水處理與利用相結合[3]。在水生植物塘中種植浮葉植物、挺水植物荷花等,這樣藻類的生長會被抑制,降低水中有機物、營養物質的含量。
第五,景觀出水。在B區中,主要按照景觀的設計處理景觀水,并種植各種水生植物,比如睡菜、千屈菜、香蒲、花葉水蔥、花葉蘆竹、美人蕉等,這樣能夠增強景區的美感。此外,還可以添加人工噴泉等增氧設備,或增設水簾洞,提升水生生物的凈水能力。而出水最終流入C區,在水生動植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最后一次生態凈化,并流向D區。
將人工濕地生態工程應用到污水治理中,能夠提高污水處理效果,改善水質。由于環境因素對人工濕地處理效果影響很大,因此各地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加大人工濕地的推廣與應用,并在已有的公園基礎上增加人工濕地,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土地資源,還可以凈化水質,美化環境,創造出良好的生態效益。
[1]朱海波,梅凡民,趙秋利.人工濕地在關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應用[J].陜西農業科學,2015,(01):93-96.
[2]陳娟,楊科,何云曉,等.農村污水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構建與設計[J].四川林勘設計,2013,(03):46-49.
[3]俞旭鋒,徐君冉,張樂為.厭氧池+人工濕地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應用[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4,(02):73-75.
X703
A
1674-8646(2015)09-0073-02
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