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贊 李雅超 李林
摘 ?要:本文根據河北省農業自然災害補償中的實踐,從完善財政補償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建立農業巨災基金以及相關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發揮政府和市場作用,提高農業自然災害補償效果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自然災害;協同補償;農業巨災基金
暴雨、洪水、干旱、地震等各類自然災害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也對農業生產帶來重大影響。當前需要整合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補償力量,建立農業自然災害多元化協同補償機制,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具體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轉變政府財政補償理念,完善財政補償手段
第一,充分發掘受災農戶自身的潛能,做到“助人自助”,由“直接補償”向“間接補償”的轉變。直接補償就是對需要救助的農戶實施直接的金錢或財物的補償,間接補償是將各種信息與所需的服務提供給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得到發展。第二,實施“分類補償”。分類補償是針對受災農戶實施個性化的補償方案,根據災害程度與受災群眾的實際需求,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物質和資金支持。實施類別補償,更能夠將有限的資金直接用于災害補償的最關鍵領域,完善財政救災支出結構,提高救災資金使用效率。第三,通過補貼、稅優等政策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補償作用,緩解財政救災壓力。由于農業保險具有風險大、賠付率較高等特點,一般的商業保險公司不愿意涉足,在這種狀況下,政府的支持是農業保險快速發展的關鍵。因此建議:政府要從政策上鼓勵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合理確定補貼比例,提高財政政策效果,形成政府支持,各級政府、農戶、保險企業多級分擔,市場運作的災害補償機制,發揮市場主體對農業自然災害補償的作用,減輕財政負擔。第四,重視財政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方式。這有利于減少農業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與損失幅度,減少財政以及市場主體的災害補償規模。
二、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
一是要堅持以關系糧食安全的主要農畜產品為發展重點,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多更好的風險保障。二是要緊密圍繞河北省產業發展政策,以及國家發展農房保險、農機具保險、種業保險、規模化設施農業保險等戰略部署,積極拓展保險服務“三農”新領域。三是要對河北省支柱農業和區域優勢品種,特別是肉、蛋、奶、漁、果、菜等“菜籃子”產品,積極開展試點,研究小額信貸保證保險、農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等新型險種,擴大農業保險保障范圍,提高災害補償水平。四是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實施差異化的財政補貼政策。以農業生產規模為標準,提高對新型經營主體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比例。
三、積極建立省級農業巨災基金制度
要形成多元化的農業巨災基金的籌資機制。其資金來源包括以下部分:一是財政和稅收資金。二是會員會費的繳納。三是保險公司保費與部分盈余。四是其他來源。巨災基金的資金來源還包括社會捐助以及基金的投資收益等等。
四、建立與完善互助性的社會補償機制
首先,依托農業生產的行業協會或者農業生產組織,對組織內部成員或者加入行業協會的農戶開辦互助保險。成員繳納一定數額的資金作為風險補償金,當成員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提供一系列的資金補償與支持。其次,重視社會捐贈補償機制的建設與完善。河北省要逐步建立與完善集中性捐贈和經常性捐贈相結合的社會捐贈制度。開展集中性捐贈,一般是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進行;開展經常性捐贈,應建立自上而下的社會捐贈網絡體系,可以在基層社區合理分布捐贈站點,以保證捐贈方式經常化、正常化的開展。
五、完善農業自然災害補償的配套政策
第一,建立農業自然災害預警系統。政府需要加強風險主體與農業、氣象等部門的相互協調,全面構建災害預警系統。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災害檢測、資料處理、分析預警系統,及時有效的將信息傳達給農民、保險公司、政府部門;建立災害信息數據庫,加強對災害信息的分析,以便對風險進行合理的評估。通過農業風險預警系統的建設,提高風險綜合防御能力。第二,進一步發揮政府在災害管理中的作用。在農業自然災害補償機制中,需要建立一個由政府提供方向性指引和各項政策支持,原保險公司積極參與、再保險公司為中堅力量的多層次風險轉移分散體系。當前河北省乃至全國在由以政府為主體的災害補償機制向多元主體補償機制轉變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發揮政府在風險管理框架中頂層制度設計和監督的作用,加強災害補償主體的利益協調,強化對巨災基金使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監管,充分發揮政府引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江小川.構建我國巨災保險體系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05
[2] 楊玉宏.對建立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保險,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