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敏
摘 ?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這些論述深刻闡述了弘揚法治精神、 建設法治文化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重要性,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礎和保障。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治精神;法治文化
一、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有利于法治化的順利推進。法律與任何制度性的東西一樣,只有經過與之相適應的、反映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的解讀,才能為人們所理解,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才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美國現代化問題研究專家英格爾斯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制度以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化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形成了與現代法治要求相適應的文化觀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才能以新的觀念、道德推動法律的執行和發展,從而為法律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法治的目的是公平正義,和諧社會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決沖突,使社會和平與安寧。社會建設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的,和諧社會建設更離不開必要的文化基礎,法治文化可以認為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之一。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是現代社會的建設,法治文化理所當然要納入整個文化建設之中。法治文化建設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加強法治文化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民主與法治具有內在統一性,真正的民主離不開法治。法治為民主創造穩定運行的空間,引領民主走向理性軌道,保障民主健康發展。沒有法治及相關的意識形態建設,民主政治就無法立足,甚至會走向反面。作為意識形態的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法治文化具有規范力,可以內化為公民的個體思想,從而規定著人們的行為方式,使他們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使社會形成一種有法律且被嚴格遵守的狀態。法治文化的形成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民主政治的發展離不開特定的文化土壤,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對政治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只有培育和形成以法治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文化,才能更加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有利于推動法制教育的深入開展。法治文化建設必須以法制宣傳教育為基礎,沒有廣大公民法律知識的普及,法治文化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弘揚法治精神,反過來又會推動法制宣傳教育的深入開展,所以法治文化建設與法制宣傳教育密不可分。法制宣傳教育是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一項重大社會工程,承擔著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培養法治觀念、引導法治行為的重要職責。法制宣傳教育豐富的形式、內涵和價值本身就是法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二、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一)必須樹立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弘揚法治精神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必然要求。一部人類文明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法治發展史。歷史與實踐表明,法令張則國治國興,法令馳則國亂國衰。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執政宗旨和執政理念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在本質上是高度一致的。我們黨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完成治國理政的各項任務和目標,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把民主、人權、公正、和諧熔鑄于法治建設實踐,牢固確立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實維護法律的統一和尊嚴,努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二)必須提高公民法律素養。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公民概念中的現代性內涵也在不斷被豐富和提升,其中作為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必須具有適應現代社會民主法治生活的良好法治文化和法律素質。同時,由于公民角色身份具有囊括吸納各類群體對象的高度涵蓋性,培育公民法治文化也就相應的具有了普遍性和統攝性的重要地位。因此,應當把公民法治文化的培育作為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全民“法治宣傳教育工程”等項目,公民如若在整體法治文化和法律素質上有了質的飛越和明顯的提升,那么其釋放的能量將會無比巨大。
(三)努力實現更公正的司法。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四中全會對司法工作提出的要求正是當前司法改革的目標。從1987年司法改革第一次試水,到今天司法改革進入全面攻堅期,縱觀中國司法改革的歷史,每一次都與國家的改革、與黨和人民對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密切相關。經過30多年的努力,今天,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中國的司法改革開始下決心破解那些影響司法公正的深層次、制度性矛盾。但是中國的司法改革從來沒有因為走得長、走得遠,而忘記了出發的目的。全面推進司法公開、司法民主、司法監督,確保司法公正和司法清明,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中國司法的最終目標。
(四)鑄造忠誠法治工作隊伍。法治工作隊伍的靈魂是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對法律的忠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涵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這就要求中國的法治工作隊伍必須要有堅定的理想和信仰,堅持黨的事業、人民利益、憲法和法律至上,忠誠履職,不辱使命。法治工作隊伍的根基是法律專業精神和專業素養。法治工作隊伍說到底還是一支專業隊伍,只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才會為這支隊伍贏得信譽、贏得尊重。
(五)必須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法制宣傳教育是依法治國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一個國家全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對內是促進和諧的保障,對外可彰顯負責任大國的新形象。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做好這項工作,關鍵要在深入上下功夫,拓展思路,創新手段,靈活運用多種形式和方法,讓法治更加深入人心。我們要把深入學習宣傳憲法作為基礎性、根本性工作和首要任務,使憲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內容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要以陣地建設為基礎,全面促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要以制度建設為根本,推進法制宣傳教育的制度化和規范化。與此同時,推進法治文化與機關文化有機融合,著力構建“法治、民本、廉政、陽光”的機關法治文化。推進法治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著力構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法治文化環境。推進法治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著力構建誠信守法經營的企業法治文化。
參考文獻:
[1] 吳軍營. 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努力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J].中國司法.2008(01)
[2] 王淑琴;白玉博. 法治文化及其建設路徑探析[J].中國司法.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