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苗苗
摘 ?要:在國際貿易中,貿易術語可以明確進出口雙方的責任、風險和費用劃分等問題。在實際業務中選擇合適的貿易術語對進出口雙方后續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在眾多術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FOB、CIF術語。本文通過比較分析FOB、CIF術語,對企業正確合理選擇貿易術語,有效規避貿易風險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FOB;CIF;貿易術語;貿易風險
一、貿易術語概述
貿易術語(Trade Terms)也被稱為價格術語(Price Terms),是在長期的國際貿易實踐中產生的,用來表示成交價格的構成和交貨條件,確定買賣雙方風險、責任、費用劃分等問題的專門用語。
有關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中,最常用的為INCOTERMS
2000,其中包含13種貿易術語。經修訂的INCOTERMS2010中包含11種貿易術語。眾多術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FOB、CIF術語。
二、FOB、CIF貿易術語的基本含義及買賣雙方各自承擔的義務劃分
(一)FOB。(1)含義:FOB全稱是free on board(…named
port of shipment),即裝運港船上交貨(指定裝運港)。(2)買賣雙方基本義務。賣方:①按期完成裝運,并向買方發裝船通知; ②自負風險和費用,取得出口許可證或其他官方批準證件。辦理出口海關手續;③負擔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為止的一切費用和風險;④自付費用提供證明貨物已交至船上的通常單據。買方:①自負風險和費用取得進口許可證或其他官方批準的證件。負責進口和過境一切手續和費用;②租船訂艙,支付運費;③負擔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后的一切費用和風險;④接受賣方提供的有關單據,受領貨物,支付貨款;⑤辦理保險并支付保險費。
(二)CIF。(1)含義:CIF全稱是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即成本加運費、保險費(指定目的港)。(2)買賣雙方基本義務。賣方:①按期完成裝運,并向買方發裝船通知。②辦理出口手續,取得出口許可證等;③租船訂艙并支付海運費;④辦理保險,支付保險費;⑤負責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為止的一切費用和風險;⑥提供商業發票,保險單和貨物已裝船提單等。買方:①支付價款;②辦理進口手續等;③負擔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后的一切費用和風險;④收取貨物,接受賣方提交的單據。
三、FOB、CIF貿易術語的比較
(一)相同點:運輸方式相同,都適用水運;風險轉移界限均為裝運港船舷;都是象征性交貨;出口手續都由賣方辦理,進口手續都由買方辦理等。
(二)不同點:①貿易術語后的港口性質不同。FOB后跟的裝運港,而CIF后跟的目的港。②費用構成不同。FOB包含的費用為貨物在裝運港裝上船之前的一切費用。CIF包含的費用比
FOB多了海運費和保險費。③賣方承擔的責任不同。FOB賣方只需將貨物在裝運港裝上船,而CIF賣方還要辦理貨物托運,裝運,以及運輸保險。④租船訂艙方式不同。FOB是買方負責通過貨代租船訂艙,再將船期船名通知賣方,賣方按期裝運;而
CIF是賣方自己向貨代租船訂艙。
四、FOB、CIF貿易術語的利弊分析
FOB術語:由進口商負責租船訂艙、支付運費,辦理保險等事宜。出口商負擔的風險和費用較少。對于出口商來說減少了工作程序,也能降低成本。但有可能出現船貨銜接不當的問題,出現“貨等船”或“船等貨”的情形,反而會耽誤時間、增加倉儲費、空艙費、滯期費等。還可能出現進口商和船方相互勾結,在出口商沒有收匯之前就“無單放貨”(提單),導致出口方錢貨兩空。另外,由進口商辦理保險,保險公司大多為國外保險機構,出口商若辦理理賠的話,取證和理賠手續都將較之國內困難。
CIF術語:由出口商辦理租船訂艙、保險等事宜,對出口商而言,看似比FOB工作量大,手續繁瑣,但出口商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及時辦理運輸和保險、及時掌握貨物情況。理賠手續也相對簡單。對進口商而言,安排運輸可能面臨著對國外裝運港、船期、承運人等信息不熟悉,工作難以開展等問題,但卻可以掌握運輸和保險的主動權。
五、實際進出口業務中兩種貿易術語的運用
通過對兩種貿易術語的比較分析,建議我國出口商選擇CIF術語,對于運輸和保險都有一定的主動權。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帶動國內運輸業和保險業的發展。進口業務中,建議進口商盡量選擇FOB術語,自己安排運輸和保險,掌握主動權,便于工作開展。
但進出口商業不能僅僅拘泥于這種選擇方式。實際業務中,可以根據自身的業務操作能力、客戶資信情況、結算方式、承運人及保險公司的規模信用等情況,靈活選用貿易術語,也可嘗試其他種類的貿易術語。重要的是不斷加強國際合作,選擇優質合作伙伴,不斷總結經驗,提升自身應變能力,才能從根源上降低貿易風險,提升貿易質量。
注:INCOTERMS2010中對FOB、CFR和CIF貿易術語風險劃分界限刪除了“船舷”的規定,改為“船上”。
參考文獻:
[1] 唐衛紅、尹麗琴,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2.5
[2] INCOTERMS2000,INCOTERM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