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平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我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這將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內蒙古是全國第一能源資源大省,能源產業在內蒙古的GDP貢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能源資源為主的內蒙古經濟對外依存度高,受外部環境影響大。未來一個時期能否真正融入五大理念,對于能源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至關重要。
“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在推進能源經濟發展、結構調整與轉型、外送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基地建設以及促進煤控、減排等方面開展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并取得顯著成效。但從現階段看,內蒙古能源經濟發展仍然面臨多重挑戰,突出表現為:一是面臨著技術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水資源制約、外送通道不暢、窩電現象突出等自身發展問題的制約。二是受國內外經濟、煤控形勢和產能過剩的多重影響,以能源為主要原動力的產業結構正在遭受重挫,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三是從全球能源形勢和全球能源格局看,不同于以煤炭、石油為標志的前兩次能源革命,正在興起的全球化能源變革和能源轉型對傳統能源經濟產生巨大沖擊,而與之相適應的能源資源開發、項目審批、評價系統和方法等方面也必將面臨全面改革,以剔除過去遺留的棘手問題。四是國家實施的控煤戰略和減排目標將直接影響到以煤炭開采、煤電、煤化工為主導的內蒙古經濟發展,以及由此引發的關聯部門收入下降、生活壓力和就業矛盾突出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綜合風險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挑戰。五是國家“新常態”經濟環境要求經濟增長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而內蒙古由于地處西部資源環境脆弱地帶,加上遠離需求市場,提升GDP質量,協調能源資源與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任務異常艱巨。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在新的理念引領下加大內蒙古能源經濟體制和機制的重大變革。
“十三五”時期是內蒙古推進能源經濟體制和機制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內蒙古能源經濟發展必將融入國家戰略,在加快能源轉型、深化能源領域改革、推進能源革命、加強俄蒙產業合作等領域有重大突破。
內蒙古是全國重要的現代能源生產示范基地的首選地。國家能源局明確了要把內蒙古建設成國家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和現代煤化工基地、全國清潔能源輸出基地、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綜合高效利用創新示范基地、國內外能源密集型產業承接轉移聚集區,以及明確了內蒙古“九大基地、四個通道”建設布局,并將內蒙古清潔能源基地和通道建設重大項目列入京津冀治理大氣污染行動計劃。“十三五”期間,內蒙古需要立足自身實際,努力通過消化一批、輸出一批、轉移一批多種途徑加快擺脫當前能源產業困境,同時必須以新的理念引領能源經濟發展。一是按照科學穩控煤炭、有序擴展電力、甄選發展煤化工、突破非常規能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統籌發展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思路,科學安排自治區能源結構調整及產業發展。二是按照現代化能源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思路用好國家政策,加快蒙西清潔煤炭生產基地、蒙東清潔煤炭生產基地、錫林郭勒煤電基地、鄂爾多斯煤電基地、呼倫貝爾煤電基地、蒙西煤制燃料基地、蒙東褐煤加工轉化基地、蒙西風電和光伏基地、蒙東風電和光伏基地等9個大型清潔能源外送基地,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結構調整與產業發展新秩序,引導現代能源生產示范基地向清潔化、高端化發展,把內蒙古建成保證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現代能源產業生產示范基地。
內蒙古的風能資源占到全國風能資源的一半以上,太陽能僅次于西藏居全國第二位。未來,華北、華東市場具有較大比例消納內蒙風電的市場能力。同時,內蒙古外送落地風電電價也具有競爭力。特別是內蒙古近鄰京津冀魯,從外送技術的角度而言,距華東電網都在2000km以內,均在特高壓交直流經濟合理輸電范圍內,比西部地區風電外送至華東、華中地區的距離要近很多。在京津冀魯及長三角地區發電以煤炭為主,霧霾污染嚴重,能源主要靠外來供給的環境條件下,加快開發利用內蒙地區風電開發外送,實施清潔能源“北電南送”戰略是能夠實現的。要統籌蒙西阿拉善盟、包頭、巴彥淖爾,以及烏蘭察布北部、錫盟等地千萬千瓦級大型風電項目,蒙東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西部地區風電、光伏基地千萬千瓦級大型風電項目,通過“風火打捆”、“光火打捆”方式實現新能源外送。
大力發展天然氣是促進新能源快速發展和未來形成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的重要途徑,也是國際上能源系統優化升級過程的典型做法。特別是近年頁巖革命影響全球天然氣發展態勢并由此改變了天然氣的定位。內蒙古天然氣資源豐富,已探明有松遼盆地、鄂爾多斯盆地、二連盆地和海拉爾盆地等天然氣產地,地質儲量10013.95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5798.26億立方米,累計產量162.8億立方米。中俄天然氣合作,輸氣管線自中俄邊境黑龍江省黑河市,途經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等9省區市,俄氣每年將通過“西伯利亞力量-2”管道向中國提供多至300億立方米天然氣,也將提供穩定的多元化氣源支撐。“十三五”期間,努力爭取并加快內蒙古國家天然氣替代戰略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把培育天然氣作為內蒙古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突破口,逐步加大天然氣開發以取代煤炭資源比重成為主力能源,通過發展天然氣打破內蒙古傳統能源產業格局,改變內蒙古一煤獨大的能源產業發展格局,并助推內蒙古清潔能源“北電南送”戰略的實施。
內蒙古是國家老能源基地,在國家推進能源革命中既有特殊性和典型性,又有能源轉型發展的迫切性,具有建設國家能源革命先行試驗區的必要條件。“十三五”時期內蒙古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既要滿足隨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又要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緩二氧化碳排放,更加劇了能源革命先行試驗區建設的緊迫性。通過能源革命先行試驗區的建設,建立內蒙古“綠色能源”目標體系,著力推動能源生產、技術、供應、消費各領域革命,把能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理念貫穿內蒙古能源經濟發展中,努力突破內蒙古能源經濟發展的多重制約,構建起安全、穩定、多元、清潔的現代能源體系,走出一條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創新發展的路徑。
蒙古國能礦資源豐富、品位高,但在礦產品深加工方面還沒有足夠的技術。近年來蒙古國與中國在礦業勘探、開發和礦產品深加工等方面有較好合作,礦業投資占中國在蒙古國總投資的51%。蒙古國非常重視與中方的合作,期待雙方能進一步推動在礦業領域的開發合作,提高合作規模和水平。目前正值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內蒙古把握機遇,加快建立中蒙對外合作戰略基地,開創我國向北開放新局面的關鍵時期。“十三五”期間,必須積極把握內外部機遇,在有利于雙方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加強中俄蒙特別是中蒙能礦產業發展戰略對接,加快能源運輸通道建設及能礦產業合作,規范雙邊能礦產業資源管理與開發合作,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雙邊或多邊產能國際合作進程,促進中蒙俄能源產業可持續合作發展機制形成,使能礦產業的深度合作成為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