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金祥 范正磊 安徽省天長市紀委
王曉偉 天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讓家庭農場成為農村經濟“領跑者”記安徽省天長市基層勞動保障所助力家庭農場發展見聞
文|宣金祥 范正磊 安徽省天長市紀委
王曉偉 天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咱農場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紅火,要為鎮勞動保障所記頭功!”62歲的天長市永豐鎮家庭農場主華福昌曾當過10多年的村支書,做事雷厲風行,敢闖敢拼,被當地人稱為“華大膽”,他創辦福昌家庭農場時得益于永豐鎮勞動保障所的傾力支持和引領。2014年,福昌家庭農場麥稻兩季畝均單產2260斤,不僅賺了錢,還帶富了許多村民,成了名副其實的華老板。2014年,他被滁州市評為“十佳家庭農場主”。
在天長,像華福昌這樣想大干一場的農場主很多。繼2012年3月2日,經張鋪鎮勞動保障所引導,該鎮豐穗家庭農場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成為全國首個家庭農場后,天長市家庭農場已達867家,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達到338家,覆蓋種植、水產、果林、花卉、畜牧等10個產業。
幫助家庭農場提質增效
1月6日上午,筆者來到華福昌在天長市永豐鎮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小麥田里,只見他邊指導工人為冬小麥施“提苗”肥,邊揮鍬清溝瀝水。
“辦家庭農場,光靠膽大咋行,得講究科學種田,提質增效才是根本。”提到“效益”二字,老華立馬想起2006年在來安縣包地種田、血本無歸的痛苦經歷,因對當地社會情況及土地情況沒有摸底,兩年下來凈虧150萬元。
2008年底,經永豐鎮勞動保障所牽線搭橋,華福昌瞅準了家鄉土肥地平、灌溉條件好的永豐鎮現代農業示范區,流轉了當地農民1500畝耕地。生產過程中,該鎮勞動保障所竭力幫助農場培訓工人,提供生產資料、市場信息,并在農機調配、融資等方面給予幫扶。華福昌認真聽取鎮勞動保障所的意見和建議,從農田水利、土地平整干起;從選擇良種入手,因地制宜地選擇了雜交稻Y—兩優2號、徽兩優3號、2402香糯稻,小麥選擇皖168號。2009年當年,他就奪得了年畝產“噸子糧”——雜交稻畝產1270斤、小麥畝產980斤的好收成。
幾年來,老華種植的水稻、小麥每畝平均產量總要高出附近農戶100多斤。2014年3月,鎮勞動保障所還特地組織圩區村、社區100多個種田大戶和農戶代表前來福昌家庭農場取經。華福昌把自己摸索的“種田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他農戶。“華老板來了,加上鎮里勞動保障所做靠山,咱不僅施肥、治蟲省心,還少花了不少錢呢。”橋灣社區農民李木根打心里佩服華老板。
家庭農場主項永祥(中)正在和天長市蔬菜老師檢查萵筍長勢。
“提起科學種田,咱得感謝鎮里的勞動保障所,是他們引導咱學會借助高科技巧種田。”談起科學種田的話題,仁和集鎮綠寶家庭農場主劉明文感激地說。2011年,天長市在現代農業示范區,建立“農業物聯網”四情監測站,劉明文農場的莊稼全在監測范圍,仁和集鎮勞動保障所所長王登山主動領著劉明文與市“物聯網”監測中心進行協調對接,建立服務協作關系。
不僅如此,該所還把市“物聯網”監測中心的技術人員請到綠寶家庭農場,為農場工人專門開“小灶”、搞“特訓”,手把手地教技術、教方法。
元旦、春節期間,是冬小麥追施“提苗肥”的關鍵期。這段時間,別人閑著,劉明文可沒閑著,整天泡在地里忙為小麥施肥。劉明文說,這是示范區農技專家根據物聯網的監測信息為他開出的田管“處方”,涉及施肥、灌溉、防治病蟲害等每一項田間管理措施,不僅及時,而且用量也精準到位,幾年來的高產實踐,讓他打心眼里信服農業物聯網技術。
張鋪鎮豐穗家庭農場主陶金銀是在鎮勞動保障所一步一步地引領下,走上科學種田創高產之路的。早在3年前,該鎮勞動保障所就從省農科院把農技專家請到豐穗家庭農場,因地制宜地開辦農技培訓班。陶金銀在專家們幫助下,在全國首創了代育秧、代耕田、代插秧、代機收、搞田管的“四代一管”的科學種田模式,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還節約了投資,提高了經濟效益。陶金銀還借助鎮勞動保障所平臺,不僅聘請了市里專業農技師和會計師,而且他自己還定期到勞動保障所參加農業科技培訓班,學會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機插秧栽培技術等多方面農業知識。截至2014年底,陶金銀家庭農場流轉面積達1260畝,收獲水稻78.12萬公斤、小麥63.56萬公斤,凈收入由三年前的29.82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02.58萬元。
農技培訓、服務深入家庭農場田頭。圖為安徽省天長市農業科技中心組織家庭農場主進行旱育秧技能培訓,技術人員現場講解育秧技術。
在大通鎮農民項永祥的蔬菜家庭農場里,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白色塑料大棚。一座大棚里傳出轟鳴的馬達聲,筆者進去看到一臺旋耕機正在翻耕土地。10多分鐘,板結的土地、枯黃的青菜葉便被新鮮、水分充足的疏松綿軟的黃土所取代。
項永祥介紹,他的家庭農場在大通鎮勞動保障所悉心指導下,專業從事優質無公害蔬菜生產,目前農場面積達400多畝,共擁有450架塑料鋼結構大棚、30多臺(套)各類農機、6臺蔬菜運輸車、400多平方米的板房倉庫和1000多平方米的水泥曬場等。該鎮勞動保障所先后幫農場融資500多萬元,農場除項永祥自家5個勞動力外,種菜、收菜大忙時節,由鎮勞動保障所負責幫助招聘農民工,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勞動用工和財務核算制度。
2014年,項永祥的農場共生產蔬菜320萬公斤,純收入120多萬元。據大通鎮勞動保障所負責人介紹,該鎮21家家庭農場去年畝均純收入高于一般農戶750元以上。
“如果我們家庭農場主一起團購的話,復合肥每噸比市場價低500元,每畝地能節省約25元。”近日,天長市大地家庭農場主聯合社內,發起人宣有林正在向其他成員分析著與南京某化肥企業的“談判”結果。“喲,那咱這4100畝地,一下子就能省10萬多啊。”52歲的家庭農場主翁基龍咧著嘴笑了。
“技術不熟、配置浪費、管理不足等問題,一直是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主們走向職業化的主要阻礙。”天長街道勞動保障所所長薛國祥說。49歲的宣有林是天長市響當當的家庭農場主,2011年和2012年,先后兩次被評為全國種糧標兵。2012年初,宣有林組建大地家庭農場主聯合社,天長街道勞動保障所主動貼近服務,為聯合社提供農資團購、農產品聯銷、資金互助等服務信息,先后幫助該社招聘工人1060人(次)、定向培訓生產技術骨干130人。目前,在天長街道勞動保障所地引領和幫助下,已有53個家庭農場主加入宣有林的家庭農場主聯合社,一起抱團“闖”市場。“這不,去年夏種火燒眉毛的時候,街道勞動保障所及時伸來援手,幫助咱調劑農機具500多臺次、勞動力700多人次以及集中供應秧苗6800多畝。”對天長街道勞動保障所的熱心相助,宣有林表示由衷感謝。
來自天長市冶山鎮的家庭農場主、大地家庭農場主聯合社核心成員張獻國,共流轉土地達9895畝。他告訴筆者,2010年包地種田之初,光農機一項就投入了430多萬元,由于單打獨斗,加上管理不善,年終不僅沒賺一分錢,還倒虧一百多萬元。“2013年春天,咱在天長街道勞動保障所的引領下,加入老宣的聯合社,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資源共享,人力、農機利用率直線提升,整體經濟效益很快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