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寧玉 申喜寧 王高峰
(1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動物衛生監督所;2寧夏夏進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DHI是英文名稱Dairy Herd Improvement的縮寫,本意是牛群改良措施,也是世界奶業發達國家普遍用來管理奶牛生產的一項綜合技術。通過DHI能及時發現牧場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適時調整奶牛場管理,從而提高牛群生產水平和生鮮乳質量,最終達到提高牛場經濟效益的目的。
DHI技術可以通過測定牛奶中的主要成分指標,包括乳脂率、乳蛋白率、體細胞數、乳糖以及干物質含量等,對奶牛場的個體牛和牛群狀況進行科學評估,依據科學手段適時調整奶牛場飼養管理,最大限度發揮奶牛生產潛力,達到奶牛場科學化和精細化管理。
DHI測定工作的可行性研究計劃在我國始于1981年,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直至1990年才得到國家的批準,并于1993年4月由農業部開始組織實施。
DHI技術首先在上海、杭州、西安、北京等地實施。200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通過國際合作項目將DHI技術納入自治區科技攻關計劃并開始在寧夏實施。本項目由寧夏自治區科技廳國際合作處組織立項,由寧夏畜牧研究所、寧夏畜牧工作站、四正公司、平吉堡牛場等單位共同合作完成。在這其中寧夏夏進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夏進公司”)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取樣測試、出具測試報告、按照項目計劃積極組織實施等。該項目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于2004年11月通過自治區科技廳鑒定驗收,獲得了自治區科技成果三等獎。

2005~2007年,夏進公司采用有償服務、市場化運作為寧夏部分奶牛場進行了DHI測定,但最后由于DHI測定設備軟件老化、數據誤差較大而不能承擔自治區畜牧站項目的測試工作。2008年夏進公司參加自治區畜牧站承擔的農業部奶牛后裔測定項目。寧夏夏進奶牛繁育科技有限公司的3個牛場以及1個存欄3000多頭的奶牛園區參加本項目,其中參加測試的奶牛就有1000多頭,并且做到每月能夠及時準確地取樣、送樣以及整理數據。
及時得到并分析DHI測試報告可以準確地反映牛群從群體到個體的實際情況,并針對存在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牛場管理。
脂蛋比可以指示奶牛的營養狀況。正常情況下,荷斯坦奶牛的脂蛋比應為(1.12~1.13)∶1。如果脂蛋比高于(1.13∶1)可能是日糧中添加了過多脂肪,或日糧中蛋白質不足,或不可降解的蛋白質不足;而脂蛋比低于(1.12∶1)可能是由于日糧中加了太多的谷物飼料,或者日糧中缺乏纖維素,或有瘤胃酸中毒的可能。
如果脂蛋比小于1∶1,也就是乳脂率低于乳蛋白率,說明瘤胃功能不正常,會造成牛只體重增加。減緩辦法是降低精料采食量,避免在泌乳早期過早給太多的精料,提高粗纖維水平,避免飼喂發酵不正常的青貯,加入緩沖劑以及增加飼喂次數。
通過對牛乳體細胞數(SCC)的連續測定,可以分析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原因,如果SCC持續很高,常常預示傳染性乳房炎,是由葡萄球菌或鏈球菌引起;如果忽高忽低,則一般預示著環境型乳房炎,與衛生問題相關,如擠奶時發生了傳染;如果高SCC在泌乳早期發生,可能預示著干奶期治療較差,或預示著擠奶程序或擠奶設備有問題。此外,SCC過高還會造成奶損失。奶損失是由體細胞數、泌乳天數、胎次及產奶量計算出來的,及時得到SCC的數據并采取預防措施可減少奶損失。表1所示為體細胞數與奶損失的對應關系。
奶牛育種工作是一項重要而長期的工作,DHI技術是奶牛育種最基礎環節,例如,可以判斷奶牛采用精液是否優良。此外,通過DHI測定,能夠及時準確地提供牛群胎間距。牛群胎間距對產奶量影響很大,牛群胎間距每延長1個月,產奶量就會降低9%。根據DHI結果可以及時調整繁殖管理,使牛群胎間距保持在合理范圍(13個月,390~400 天)。

表1 體細胞數與奶損失對應表
應用DHI測定的結果可以將奶牛分群。目前泌乳牛分為7 群:高產群、中高產群、中產群、低產群、過渡群、圍產群、干奶群。不同群體奶牛的生產階段和生理特點不同,營養需要也就不同,飼養管理技術也要有相應的調整。例如,泌乳前期(高產牛料,產后120 天)泌乳牛精補料粗蛋白占19.3%;泌乳中期(中產牛料,產后120~240 天)泌乳牛精補料粗蛋白占18.5%;泌乳后期(低產牛料,產后240~305 天)泌乳牛精補料粗蛋白占17.5%,這樣既節省了飼養成本,又提高了奶牛單產。
在夏進公司的某一牧場中,通過DHI測定的結果調整日糧結構,示范群的63 頭高產奶牛(平均泌乳天為123 天)平均日單產達到了32 kg,比普通高產群平均日單產29.8 kg提高了2.2 kg。
奶牛的產奶效應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品種因素占30%,管理因素占20%,飼料營養因素占50%。DHI技術可以及時反映管理和飼料營養上的很多問題,它提供了一個科學的檢測和分析方法,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