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12月7日,備受關注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出爐,共有70名專家當選新增院士。其中,農業學部增選9名院士,獸醫界有2位專家入選,他們分別是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的金寧一研究員和中國農業大學的沈建忠教授。 至此,獸醫界的院士已增至8位,分別是:殷震、沈榮顯、夏咸柱、 陳煥春、劉秀梵、張改平、金寧一、沈建忠。 金寧一,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病毒學和人獸共患病學研究,在病原分離鑒定、分子流行病學、快速檢測、常規疫苗與新型疫苗等研究領域形成了明顯的優勢和特色。沈建忠,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和技術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首席科學家。
12月4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和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帶領的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聯合發表題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康復者體內抗體識別和保護機制”的研究論文,系統分析了針對流感病毒表面血凝素蛋白(HA)抗體反應的特點、結構與功能特征,首次定義了保護性抗體識別HA 表面的四個薄弱位點,為研發和優化抗體藥物和疫苗提供了精準的靶標。前期的研究結果表明,季節性流感病毒HA是保護性抗體識別的關鍵組成部分。但目前為止,我們對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感染者體內保護性抗體識別的靶點、結構與功能特征知之甚少。張林琦教授、王新泉教授和周保羅教授課題組通力合作,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康復者體內的抗體反應進行了系統評估。在獲得5株來源于康復者單克隆抗體的基礎上,利用酵母表面展示技術、基因定點突變技術、結構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綜合總結和首次定義了H5血凝素蛋白頭部的4個關鍵薄弱位點。 并進一步利用重組病毒技術,證明康復者血清中多克隆抗體識別主要針對這4個薄弱位點,而非位于H5血凝素蛋白頸部HA2的其它位點。本研究論文是國際上首次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人源單克隆中和抗體和康復者體內多克隆抗體進行系統結構與功能研究,為高效流感疫苗和治療性抗體的研發提供了精準的靶標。
日前,中國獸醫協會攜手30余家國內畜牧行業內領先的養殖、屠宰企業在中國獸醫大會上正式啟動中國畜禽養殖和屠宰福利標準的制定工作,這將成為我國畜牧獸醫領域首部涵蓋生豬、肉雞、蛋雞、肉羊、肉牛、奶牛六大畜種的農場動物福利行業標準。據介紹,中國畜禽養殖和屠宰福利標準擬從畜禽的飼養管理、畜舍環境、疫病防控、行為表達、人員操作要求、宰前處置、擊暈和刺殺放血等方面設置技術參數,以確定養殖和屠宰環節的福利基本要求。畜禽養殖和屠宰福利標準的制定,將有利于推廣動物福利化養殖和人道屠宰,提高動物健康與防疫水平、提升畜產品價值,從而促進動物源性食品安全。
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報道,中外研究人員最近在牲畜和人身上發現了一種能對抗強效抗生素的“超級細菌”基因,這意味著人類所用抗生素中的“最后一道防線”有被攻破的風險。該研究由華南農業大學劉健華、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以及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博士吉姆·斯潘塞等中外研究者聯合進行。從2011年至2014年,研究人員從中國屠宰場的豬、農貿市場和超市販售的豬肉和雞肉中采集了細菌樣本,并分析了廣東和浙江兩所醫院患者身上的病菌。結果發現,從動物和生肉中采集的大腸桿菌樣本中,MCR-1基因出現率很高,且陽性樣本比例逐年升高;在1 322個患者身上采集的大腸桿菌和肺炎克氏桿菌樣本中,也有16個樣本含有MCR-1基因。研究人員分析豬肉、雞肉以及人類患者身上采集的細菌樣本發現,存在一種特殊基因MCR-1,攜帶該基因的細菌對多粘菌素表現出強耐藥性,并且這種耐藥性還能夠快速轉移至其他菌株。與動物身上采集的細菌樣本相比,人類身上的細菌樣本中陽性比例較低。研究者推測,MCR-1對多粘菌素的耐藥性可能源于動物,但已開始蔓延至人類。鑒于目前在農業和畜牧業中普遍使用多粘菌素,多位研究人員建議,應盡可能限制多粘菌素一切不必要的使用。
11月8號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趙繼勛在第三屆河北省蛋雞產業發展大會講解禽流感時提出:禽流感H5N8目前主要在歐洲、亞洲和美洲傳播與流行,H5N2在美國和臺灣均有發生。禽流感的流行,與野鳥遷徙密切相關,尤其是美國禽流感的發生,就是歐亞大陸的野鳥與美洲野鳥在白領海峽,現成交匯,導致病毒的相互感染。美國自從發生禽流感之后,開始對全國的野鳥進行監測,而我國禽流感流行這么多年,也沒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監測方案,究其原因是國家各部門之間對野鳥的不協調監測造成的。趙繼勛指出加強對候鳥的監測,是防控家禽禽流感的必要措施。而全球禽流感的防控,就需要全球候鳥的監控聯合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