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位善于思考的讀者都會發現,在教學設計與開發領域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當今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時代。
教學設計與開發(ID)的概念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已播種到人們心中。隨著對ID基礎學習理論不斷深入的探索和實踐,各種教學設計與開發模型如雨后春筍,其中最為知名并被廣泛認可和使用的模型即ADDIE。
事實上,這個被稱為“教學設計與開發模型中的模型”,自誕生之日起,就爭論不斷。2015年,隨著SAM模型的引入,ADDIE在國內培訓界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其“生死”之爭甚囂塵上。
ADDIE已死?SAM獨王?其實,稍微回顧一下教學設計與開發的歷史,關于ADDIE的死生之爭并非新鮮的概念。最早提出“ADDLE已死”的是北伊利諾伊大學教學技術領域的名譽副教授肯尼斯·希爾伯(Kenneth H.Silber)。他認為,至少從1965年開始,教學設計與開發就呈現為一種按照先后順序、按部就班進行的狀態,每一種模型都只是對既有基本步驟的調整和加工,它的許多變體都使用了通用的模型——ADDIE。然而,實際上從事教學設計與開發的專家們已經根本不這樣做了。
在我們看來,生與死本不值得大驚小怪,生命的規律就是從生到死的過程。重要的是,在生死交替中,我們對生命、對事與物的體悟。ADDIE與SAM之爭,其實是一場探求最佳教學設計方法的激情辯論,所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帶給我們的啟發遠遠大于辯論本身。
爭論不是目的,而是“疑義相與析”,找到最好的答案。
爭論也不會結束,探求真理的過程永無止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