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
每天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如何
迅速掌握信息核心,分辨真偽,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已成為現
代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掌握思
考結構,有助于我們在理解信息
時將隱性思維顯性化,撥開現象
迷霧,看透事物本質。
隱性思維不易理解和傳承
中華美食歷經數代流傳至
今,卻有數以千計的私房做法在
傳承的過程中衰落以至消亡,其
原因與記錄及傳承手段的落后密
不可分。比如,說到人人愛吃的
小籠包,可能有很多人會立刻聯
想到幾個關鍵詞:皮薄、汁多、
餡大、肉鮮。如果深入探討,會
發現這幾個維度很難量化,這些
關鍵詞是非常隱性的。
相比之下,一個美國廚師用
16個月的時間,走訪了上海52
家小籠包館,用三樣精細的工
具——電子秤、卡尺、剪刀,去
評價每家小籠包的標準,測量每
個小籠包的重量、湯汁的重量、
餡料的重量,以及皮的厚度,并
將數據分析整合,得出一份上海
小籠包索引。
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
驗,才能摸索和總結出標準的含
義。然而,在長時期沉淀的過程
中,面對如此隱性化的思維,每
個人都加入了自己的意會,使得
最初的原貌變了形,可見隱性思
維很難傳承。所以,為提高工作
效率,思考和表達不能“只可意
會,不可言傳”,必須相當清晰
明了。
結構思考識別概括技術三步驟
將思維顯性化的方法叫做結
構思考的識別概括技術,即將一
段信息中的核心觀點提煉出來,
該核心觀點不僅能代表整段信息
的大意,且被有足夠說服力的理
由支撐。結構思考識別概括的具
體做法分為三個步驟,可以較好
地找出個人與他人所傳遞的信息
結構或者思考結構。
步驟一:識別
識別,即識別信息中的事實
與個人觀點或判斷(包括理由和
結論),先找出所有文字片段里
的觀點性語言,然后找出事實和
描述類的語言。
觀點是指從一定的立場或角度
出發,對事物或問題所持的看法。
它是個人看法,區別于事實存在。
作為信息接收者,想知道對
方到底想要表達怎樣的意思,須
明確其表達結論。結論在結構思
考力中也被稱為中心思想,既是
個人觀點,又能被別的觀點、理
由或事實所支撐(見副欄1)。
理由也是一個觀點,能解釋
結論可以被認可的原因,以及為什
么可以相信此結論(見副欄2)。
步驟二:判斷
事實支撐著不同的觀點,只
有被事實支撐的觀點才能稱為結
論。因此,判斷就是找出結論、
理由和事實的對應關系,并畫出
結構圖。
我們可運用結構思考力接收
信息,通過結論、理由、事實的
對應關系畫出結構圖,判斷對方
結論的合理性,從側面提高個人
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
人云亦云。
步驟三:概括
第三步是概括,即用最精煉
的語言對得出的結構進行概括,
話中既包含觀點,強調結論,也
涵蓋支持觀點的事實和理由。
例如,我們可以通過一篇文
章,得出如何運用以上三步驟。
文章寫道: “電視廣告機構的創
作手法自有一套,針對兒童的廣
告往往做得與動畫片相似,孩
子們看到動畫角色使用某種產品
時,會愛屋及烏,將對角色的喜
愛轉移到產品上。通常情況下,
這類廣告都關于甜膩的零食或其
他食品,容易損害孩子的身體健
康,因此,以孩子為對象的廣告
需要嚴加管制。”
首先,根據指示詞和特殊位
置,找出兩個觀點句:第一句和
最后一句;第二步,通過判斷對
應關系找到結論,文中分別從兩
個方面證明以孩子為對象的廣告
要加以管控;最后一句則是有事
實支撐的結論(見圖表1)。
聲明
“結構性思維”課程是華商基
業公司于2006年由王琳老師主導并
帶領團隊開發的經典版權課程。我
于2011年加入華商基業公司,并師
從王琳老師學習,講授“結構性思
維”課程。2014年6月我離開華商
基業公司后,于同年9月出版《結
構思考力》一書,其中部分內容是
基于“結構性思維”課程內容及教
學過程形成。王琳老師是我入行的
領路人,在“結構性思維”課程教
學中,給了我很多幫助。由于個人
原因在最初出書時沒有對此進行說
明,我對此深表歉意。特刊登說
明,對王琳老師及華商基業對我的
培養致以誠摯的感謝!
聲明人:李忠秋
2015年9月
副欄1 確定結論的主要線索
線索1:尋找結論的指示詞
通過關注重點的指示詞判斷,指示詞包括:因此、由此可知、因此可以斷
定、所以、表明、由此得出、顯示出、告訴我們、我要說的重點是、證明、問
題的實質是等。當然,并不是對方所有的表達一定會應用這類詞語
線索2:關注幾個重要的位置
要格外關注幾個重點位置,比如表達的開頭與結尾,如果是文章,要格外
關注段落的開頭及結尾處,這些地方都比較容易呈現結論。
線索3:問一問“所以呢”
嘗試著問一問“所以呢”,以便在沒有明確提示線索的情況下歸納出結
論。
副欄2 確定支持理論理由的主要線索
線索1:尋找理由的指示詞
對結論進行解釋時,理由會經常藏在一些理由提示詞后面。比如:由于、
因為這個事實、鑒于、有以下材料支撐、因為這個原因、因為證據是、調研顯
示、第一、第二、第三等。
線索2:問一問“為什么”
找結論時,要常常問一問“所以呢”。結構思考力是從下往上找結論的過
程,而找理由的技巧與找結論正好相反,在已經確認結論的情況下找對應的理
由。
另外,還有一種“白帽子”的思考方式,即思考事實和數據。找事實的技
巧與找理由類似,事實用來支撐理由,就如同理由是用來支撐結論一樣。事實
通常呈現為示例、數據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