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薇薇
印度街上動物之多超乎我的想象。
但凡去過印度的人,除了感嘆其悠遠的歷史、斑斕的風景,一定會對那里滿街亂跑的動物記憶猶新。
這里,真是塊神奇的地方,一人可以獨享一座寺廟,因為它多得數不過來;可以簡單地通過一個微笑就和對方成為朋友,因為他們淳樸友善;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和一大群的動物親密接觸,因為它們如此靠近,就在我們身邊。
若是在他國的街道上碰到動物,肯定是場令人驚喜的意外,但是在印度,沒有人會覺得吃驚。而當我真正身臨其境時,小心臟興奮得險些停擺。
在印度的城市中,動物與人是和諧的存在。牛在擁擠的街巷中閑散自得、踽踽獨行,若是走累了,便超脫地在任何地方如巨石般一臥,仿佛這塊土地上的看客,穩穩地將一切壓在了身下;猴子或蹲或立,在古堡宮殿中統領天下;涂抹艷麗的大象在馬路上悠閑徐行;松鼠瞪著大眼睛停在樹下與行人對視,眼神里露出了它的小心思,其實只是為了討幾顆飽滿的小果實;小狗慵懶貪婪地享受午后的陽光;藍汪汪的天上飛鳥劃過,似乎翅膀一揮便會有漣漪蕩開;傲嬌的孔雀在田野中大搖大擺踱著步子;成群的鴿子在皇宮中棲息,帶著幾分愜意……
所有動物里,我最喜歡的是牛,一個是生肖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它特別的忠厚。小時候看電視劇,總記得有這樣的一幕: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午后,稻田間,空氣似乎都很潮濕,帶著幾絲黏著。辛苦的農夫在田間勞作,旁邊勤勤懇懇的老牛眼中露出大滴的淚珠……這是辛勤的水牛。還有一種,我們都熟悉,就是溫順可愛、無私奉獻著甘甜乳汁的奶牛。在中國,我們說“祖國母親”,而在印度,人們則稱“奶牛母親”,想必蘊含著同樣的感情。
很欣慰,在這邊,做牛很幸福。因為牛是印度神話中“濕婆神”的坐騎,所有人敬牛如敬神,尤其是背部有瘤狀突起的瘤牛,地位甚高。它們在熙熙攘攘的路上昂首闊步、橫行霸道;臥在安靜隱秘的小巷中,則是唯我獨尊。好在它們脾氣謙和,與印度人民還能和睦相處。
在這里,猴子沒有了牢籠的束縛,在廢墟瓦礫、宮廷矮樓中嬉戲打鬧、縱情跳躍,有時還在路中央頑皮地與人逗趣,好討些果子。
印度人崇拜猴子,也是與史詩有關。記得季羨林大師曾說:“至于那一位神猴哈努曼,更是受到狂熱的崇拜。在印度人民中廣泛流行的猴子崇拜,與《羅摩衍那》有密切聯系。”這里的哈努曼,跟我們熟知的孫悟空形象一樣,都是斬妖除魔、勇敢善戰的人物。所以,在印度的許多寺廟中都供有神猴哈努曼的雕像,而人們還會在神像上涂滿朱紅,并奉上豆子、甜餅及各種水果,以求在大神的幫助下洗去罪過。不難想象,對神像如此膜拜尊重的印度人,對現實生活中活蹦亂跳的猴子們更會寬容有加。
印度的動物對人類從不好奇,甚至可以說無動于衷。也正是這樣,一切都很平和,雙方融洽地處于對方的空隙里。
印度教主張泛神論,也推崇“梵文化”。他們認為世間萬物都有神性,不論是一滴水、一塊石頭、一片山川,還是一只螞蟻、一群飛鳥、一頭大象,都可以作為精神寄托。而印度的耆那教、佛教又主張愛眾生、不殺生。
印度人將這片愛心推廣至大自然和動植物身上,主張人與自然萬物和睦相處,由此感恩世間萬物。明白了這點,或許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印度動物們可以這樣毫無拘束地生存了吧。
一位朋友曾對我說,在印度的時候,覺得身心都很放松。印度不但是動物們的棲息地,連人自己的心靈也找到了一片清凈的空間,自由平和的元素散到了全身的每一個細胞。
現在每每回想起在印度街巷中擦肩而過的瘤牛的皮毛與體溫,和阿拉伯海上那些低空盤旋的飛鳥,這種觸覺視覺的歡暢,在回憶的那一刻變得分外清晰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