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惟杉

有媒體統計,除了12個負責辦案、直接跟地區或部門對口的紀檢監察室,組織部、宣傳部、國際合作局等15個中紀委核心內設機構的負責人中,已有超過半數換將。
2015年9月18日,潛逃美國14年的“百名紅色通緝令通緝人員”之一的楊進軍被強制遣返回中國。我方遣返交接工作的央視新聞畫面里,一位超四方臉、體態微胖的中年男人,意外的“搶”去了媒體關注。
剛卸任外交部部長助理職務的劉建超,迅速地以國家預防腐敗局副局長(專職,副部長級)身份,再次出現在媒體前。
值得注意的是,央視18日新聞報道字幕介紹,劉建超還擔任另兩個職務: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負責人、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局長。
從資深外交官到國家預防腐敗局副局長,劉建超的“轉型”顯得引人注目。
外交部領導轉身中紀委系統第一人
公開資料顯示,劉建超是首位調往中紀委系統任職的外交部領導層官員。在他之前,外交部部長助理通常有兩種去向:大多數遞補為副部長,或者出任重要國家大使。
國家預防腐敗局在中紀委系統中算是“小字輩”。2004年,在時任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建議下,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國務院直屬機構的序列里設立國家預防腐敗局。2007年9月,國家預防腐敗局正式成立,局長由中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兼任,現任局長為黃樹賢。副局長設兩位,其中一位由監察部副部長兼任,另設一位副部長級的專職副局長,主持預防腐敗局的日常工作。
國家預防腐敗局是國務院直屬機構,在監察部加掛牌子,下設辦公室作為辦事機構,承擔日常工作。由于1993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與監察部合署辦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履行黨的紀律檢查和政府行政監察兩項職能。因此國家預防腐敗局辦公室一直是中央紀委的內設機構。
今年8月,時任國家預防腐敗局專職副局長傅奎調任湖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關于其繼任者一直多有猜測。
9月15日,媒體“剛剛注意”到劉建超已不在外交部官方網站“主要官員”欄目中時,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的信息顯示,他成了接替傅奎的人選。
最年輕的外交部領導
媒體之所以會關注劉建超,在于其外交部任上,在境內外媒體間都有不錯的口碑。
公開資料顯示,劉建超出生于1964年2月,現年51歲,吉林省人,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1986年赴牛津大學國際關系專業深造。一年后,他入職外交部,先是進入號稱中國翻譯界“國家隊”的外交部翻譯室任科員,隨后于次年進入外交部新聞司,歷任隨員、三秘副處長等職,2006年2月升任新聞司司長。
從2002年6月至2009年初,劉建超擔任外交部新聞發言人6年多,主持約300場發布會,是任期最長的外交部發言人。
正式場合他發言風格沉穩、內斂,私下也與記者保持著不錯的關系,很多記者都有他的私人手機號碼。他還曾說過,在記者會上,希望回答尖銳的問題,“恰恰是尖銳的問題,給我們一個闡述自己正確立場的機會?!?/p>
劉建超主持的首場新聞發布會,適逢中國男足亮相世界杯。在做完自我介紹后,他微笑著表示,“今天是中國國家足球隊第一次在世界杯上亮相,大家還不得不在這里和我一起工作,我感到很抱歉,希望大家盡早結束工作回去看球?!卑l布廳里的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記者們接連提了好幾個與足球相關的問題。
幽默也是劉建超的一大特點,2004年2月27日第二輪六方會談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前一天晚上朝鮮方面臨時舉行新聞發布,只是提前10分鐘才通知記者,對此如何評價,劉建超說,對此無法評價,但“建議記者朋友們多練練跑步,以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現場進行報道”。
2008年12月16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人問,時任美國總統布什在伊拉克遭遇鞋襲,北京一些民眾覺得很正常,因為美國太強勢,如何理解這種情緒?劉建超說,“北京一些民眾怎么看這件事是個人的事,但是我認為對一個國家領導人應該有起碼的尊重。這件事也提醒我在這里觀察誰要舉手提問題的時候,同時還要注意誰在解鞋帶?!?/p>
他曾表示,每次發布會后,一看媒體報道,二看網友評論,“什么樣的評論都有,說好的有說壞的也有,說自己太胖的也有,說你強硬的有說你軟弱的也有”,“如果有一個回答被‘群起而攻之時就得想想,是不是自己沒說明白?!?/p>
在他2009年宣布離任發言人時,有媒體以“傷心”形容在場記者的感受。
不做發言人的劉建超,得到了更廣闊的發揮舞臺。2009年3月,南海問題引起各方關注之時,他出任駐菲律賓特命全權大使——中聯部原副部長李進軍、外交部原副部長傅瑩、現任中央外辦常務副主任宋濤等,都是從這一崗位上提拔起來的。在駐菲大使任上,他比較圓滿地處理過黃巖島爭端、馬尼拉香港人質事件、菲律賓多次抓扣甚至射殺中國漁民等棘手的外交事件,出色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2013年,轉任駐印尼特命全權大使兩年后,劉建超回國擔任外交部部長助理,主管亞洲地區事務和新聞、領事工作。當時還不滿50周歲的他也成為外交部“一正六副三助理”的領導班子中最年輕的成員。
“反腐新兵”的三重身份
劉建超的另外兩個身份——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負責人、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局長,更體現了他下一步在跨國反腐領域的重要作用。
《南方都市報》在報道中指出,海外追逃和對外交流,也是預防腐敗局的重要兼職。海外追逃和國內貪腐調查最大的區別就是涉外,涉及到國與國之間法律法規適用和國際法的適用問題,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對外溝通協調能力。從這個角度看,劉建超的背景無疑十分契合。
劉建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百名紅色通緝令通緝人員”之一的楊進軍被成功遣返,表明中國的反腐敗追逃追贓工作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和配合,腐敗分子無論跑多遠、跑多久,我們都將全力將其捉拿歸案。他還透露,下一步將繼續與國際上有關國家一道,共同打擊跨國腐敗。
據報道,早在1996年,反腐敗協調小組就出現在中央文件中。2014年,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設立國際追逃追贓辦公室,建立起國際追逃追贓工作協調機制,日常工作由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承擔。在當年的媒體報道中,黃樹賢與傅奎曾先后以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負責人的身份出現。
2014年4月,中央紀委進行機構改革,國家預防腐敗局辦公室與外事局合并為國際合作局,傅奎成為首任局長。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對國際合作局職責表述為:承擔國際交流與合作事宜;承擔國家預防腐敗局辦公室的日常工作,組織《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實施工作;歸口管理機關外事工作等。
劉建超的履新,也是今年以來中紀委大規模人事變動中的一例。有媒體統計,除了12個負責辦案、直接跟地區或部門對口的紀檢監察室,組織部、宣傳部、國際合作局等15個中紀委核心內設機構的負責人中,已有超過半數換將。
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對媒體表示,除了1978年12月中紀委恢復重建時從全國各地選調了一批工作人員,如此大規模的調整力度,在中紀委30多年歷史上還從未有過。
他認為,自十八大以來,中央一直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反腐力度不斷加大,但在國內外的一些媒體和網絡上,諸如“反腐倦怠論”“反腐無用論”的雜音還是頻繁出現,“如果任其蔓延,不僅不利于凝聚民心民力,甚至可能消解反腐‘武場取得的成效”。劉建超等具備外交、宣傳經驗的人才進入紀檢系統,將進一步加強反腐的“文場”力度。
(摘自《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