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新常態”一詞最初是由美國人格羅斯和埃爾埃利安于2009年5月提出的,主要是用來描述新的狀態下將面臨新的風險、新的挑戰。我國也于2014年5月提出“新常態”,其內涵既有與國際新常態相同的一面(如降低經濟增長速度),也有自己獨特一面的(即不同于以往的、經濟相對穩定的、形態更高級的、分工更復雜的、結構更合理的經濟發展狀態)。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新常態發展定位為企業內生增長的戰略目標,將透過管理創新和大數據等有效手段驅動經濟發展。新常態時代,消費個性化、多樣化,互聯網的應用推出新的商業模式,智能專業的組織結構進一步推行,綠色環保的理念深入企業發展的進程中,降低企業杠桿泡沫,發揮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這些特點都是“新常態”時代下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常態”時代下企業發展的現狀
自從2013年我國步入“新常態”的發展階段,在歷經高速經濟增長、結構升級轉型、新政策消化吸收,綜合作用于當前及以后一段時期,這對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變化的到來是“新常態”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面對變化不應固步自封,而應沉著分析,把握時機,創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會計水平。
1.經濟發展速度處于換擋時期
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長期積累的一些矛盾也在經濟增速略微減緩的過程中顯露出來了,主要表現為結構調整的陣痛,伴隨房地產市場的相對調整,制造業領域的產能相對過剩,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回落,告別持續多年的20%以上的增長,全年只實現了15.7%的名義增速;房地產投資增長10.5%,也在明顯回落。中國經濟正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當然更要看到中國經濟較長時期保持中高速增長,并向中高端邁進的潛力和條件。我們有堅實的基礎,不竭的動力以及國家宏觀調控的不斷創新。2015年中國經濟仍然會保持平穩較快中高速增長。
2.經濟結構調整處于深化時期
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結構調整貫穿于各個時期,城鄉結構發展不均衡,二元發展方式存在矛盾,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間增長存在差異,瑞信貸將我國未來5年工資性增長預測為19%,在收入增長的同時,選擇更廣泛的產品,多元化、個性化的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將更受客戶喜愛。因此在結構調整中,進一步縮小城鄉二元差距,滿足消費者需求,提升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成為結構調整中的重要內容。
3.前期經濟政策處于消化落實時期
近幾年經濟高速增長,擴大財政投資力度,土地財政收入和地方債務規模雙增長,極大的刺激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有效防止經濟危機的發生,但投資過熱造成的新項目集中上馬,同質化產業過度興建,產能過剩壓力較大。2013年之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呈現下降態勢,單純依靠投資拉動制造業發展已經出現瓶頸,人力資本的貢獻比重在企業利潤中明顯提升,消化前期政策拉動因素,就要加大管理創新,加強人才推動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新常態”時代下管理會計推動企業內生發展
1.“新常態”下,管理會計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由于經濟發展速度趨于平緩,企業成本費用比重上升,人力成本增長明顯,用工荒帶來的工資指數逐年提升,原材料價格隨通脹指數高企,實體經濟產品高耗,價格下降,直接導致企業利潤水平下降,直接導致企業利潤率水平下降,制造業等傳統行業在“新常態”下實現盈利并持續發展成為擺在經營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通過適銷對路的產品之外,提升技術水平,保持行業先進地位,是個競爭主體之間的不二選擇。在此基礎之上,管理者水平就顯得十分重要,通過管理會計有效的手段,降低企業成本,提升利潤空間,可以再沒有額外投資的前提下,是企業做到內生發展。同時利用風險管理手段,設置預警值,貫穿價值鏈的全過程,使管理會計人員在信息化的基礎上更方便的利用財務數據,應用企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集中共享財務數據信息,在云計算大數據平臺的基礎上重點挖掘數字之中的內在價值,讓數據說話,提升決策的科學性、時效性,精細化、標準化管理企業,使經營管理適應“新常態”要求。
2.“新常態”下,企業的升級轉型需要管理會計
當前經濟形勢嚴峻,產業升級和國企轉型都面臨著創新的挑戰,不僅是結構升級、經營轉型、模式創新,而且隨之相應的會計制度也相應匹配,新的發展模式需要新的管理手段,創新水平的提升更需要依靠管理會計水平的提升,為決策提供有價值的數據支撐。傳統商業模式下產、供、銷經營,財務方面側重核算,進入成熟階段,價值創造能力降低。而在“新常態”下,網絡發達,傳統模式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在競爭環境中處于優勢地位,企業創新,金融支持與“互聯網+”的整合模式既有效利用了資源、降低了成本,保持創新的活力,從而推動企業效益的提升。
在全球化戰略與技術革命的巨大變革中,企業的經營環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大數據是“新常態”時代下的特殊產物,數據的量化使管理會計的應用更為方便,通過數據分析對資源配置與經濟活動進行預測,在數據層上打通各部門之間的界限,優化管理流程,全盤考慮生產經營目標,更充分發揮管理會計在經營活動中對業務的指導,在充分利用內、外部數據的前提下,實現管理會計的價值創造功能。
按照國家對管理會計的轉型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建立與“新常態”經濟相適應的管理會計體系。雖然我國與英美管理會計發展有一定差距,但這正反映出我國管理會計發展提升的后勁。在美國90%的會計人員都是管理會計人員,進行成本控制和經營預測,75%的業務內容都是在為管理者決策提供支持。在“新常態”下,會計人員能夠充分利用發展機遇,企業能夠加快轉型升級,互相促進,創建一流企業,培養出一流管理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