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高魯日記》"/>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儲建中
八路軍戰士的抗戰閱讀
——讀《高魯日記》
儲建中
最近,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活動中,一張照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呈現的是1940年的英國倫敦西部肯辛頓區荷蘭屋圖書館,雖然當時建筑已被炸毀,但仍有三個人在書架挑選和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有評論說:在人類文明正遭受最嚴重威脅的時刻,英國人以靜靜的閱讀表達了對文化的熱愛和對暴政的蔑視。敬佩之余,也讓我想起了70多年前的抗日戰爭,以及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八路軍將士。他們中的許多人同樣是在戰火紛飛槍林彈雨中閱讀,在生死存亡的歲月里不但沒有扔掉書本,反而凸顯了中華民族抗日戰士高貴的精神氣質。高魯就是其中的一位。

高魯是誰?高魯是一名抗日老戰士,生于1921年,逝于1989年。離休前在內蒙古煤炭廳工作。高魯原名王鏗鐸,滿族,湖北武漢人,1936年8月在武漢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6月到山西參加犧盟會決死隊,1938年到延安魯藝學習并任文學系秘書,1940年到120師政治部戰斗劇社、戰斗報社工作。此后一直轉戰于晉綏邊區直至抗戰勝利。他是冼星海的學生,1939年延安演出《黃河大合唱》時,他是領唱人,毛澤東、王明、鄧發等曾親耳聆聽了他的歌唱。他的許多戰友和同學后來都成為了中國
著名的文化精英,比如楊朔、柯藍、莫耶、馬峰、孫謙、蔡其矯等等。
高魯既是一名英勇無畏的抗日戰士,更是一位手不釋卷的知識分子。2004年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魯日記》充分展示了這一點。在已出版的70萬字的日記中,他記錄了自己在抗戰中的點點滴滴,有奮勇殺敵的場景,有采訪抗日將士事跡的過程,有晉綏邊區搞減租反霸和土改的調研與實施,底色卻是讀書與思考。順著日記的線索,我們可以真實地體察和認知一位老八路在抗戰炮火連天時是怎樣閱讀的,它的廣度和深度是怎樣的,它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懷是怎樣的……
關于高魯的閱讀我是在他的日記中獲取的,主要有:《在延安魯藝日記》《在華北聯合大學日記》《在120師戰斗劇社日記》等。從閱讀內容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時事政策等等,一類是文學藝術。

1940年賀龍給戰斗劇社高魯日記本上的題詞
1939年7月19日,高魯已由延安東渡黃河到了華北聯合大學,在山西的晉西,隨軍曉行夜宿,一邊上軍事課,一邊讀書,他寫道:“讀《聯共黨史》。許多問題看不懂,名詞記不住,弄不清。字都認得,就是不知道其中是什么意思,前后連貫不起來。這是由于我文化低、又缺乏起碼的政治常識。讀一段,得來回看,前后想,才稍能明白點。讀到后頭,還要翻翻前面,進度很慢。初讀,不可能把所有的段落都記個大概。有時自認為懂了,到后面還是很陌生。”
1940年1月,高魯從華北聯合大學離開后,被派到了120師戰斗劇社。在這里,他同樣在戰斗和工作的間隙,擠時間進行政治書籍和報刊的閱讀。比如1941年5月14日的日記,記述的是“《讀徐一新同志關于非黨干部中的幾個問題》、王鶴壽同志《目前干部政策中的幾個問題》做了摘錄”。5月17日,“讀溫濟澤《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缺點:手工業的工作方式》做了摘錄”。
高魯在120師戰斗劇社時,還兼記者,1941年9月14日,他記錄了部隊生活采訪所得,“一是我部隊教育的辦法是學習討論。每天出發時,教育干事便發布兩個講過的題目,行軍中再討論復習。行軍時把戰士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每組二三人,學習討論十分方便,形式也很靈活。部隊多在清晨出發,天氣涼爽,戰士們精力旺盛,討論得很激烈,邊走邊談。二是學文化主要是識字。每班發一個字條,上邊寫著兩個生字,相互傳閱,或利用休息時間識字。每到宿營地,教育干事就到各班檢查,這樣在行軍中,教育工作就展開了。”閱讀與學習,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這當然是可贊美的,問題是八路軍戰士的普遍學習,更是一種整體革命精神的展示與弘揚。行軍的過程凝露披霜,艱難困苦,但在途中,戰士互教互學,其意義與堅韌可感可佩也。
1942年,高魯到了120師戰斗報社工作,除了在前線采訪八路軍將士的戰斗與工作,還參與了張聞天組織的晉西北農村工作的調查研究,在任務十分繁重和流動性十分強的情況下,仍然手不釋卷,一有時間便開始閱讀。3月23日的日記寫道:“讀《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里有不少供我在生活中觀察人的理論,同樣也是我怎樣朝這條路走去的指南,我要仔仔細細地研究這本書。”4月25日,高魯在日記中說:“下午在會上聽說野戰部隊關于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宗派主義運動周,原決定5月1日至7日,現因會未結束改到21至27日止……我準備在會議完畢,到河西去一趟,把《抗戰日報》和《解放日報》上重要文章的目錄抄一份,準備空閑時做些筆記,以后要用時便于翻閱。要多讀關于調查研究的文章,也要讀反主觀主義的文章。”高魯對于學習和閱讀,是有著強烈的愿望和濃厚的興趣的,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一絲不茍的態度。想想看,在一個遍地硝煙的戰場,能有這樣的熱情來學習閱讀,需要怎樣的耐力和堅毅?
高魯一生都是一個文學藝術愛好者,1938年年底到延安魯藝后,一邊在文學系讀書,一邊又兼任文學系秘書。所以,在日記中除了關于馬列主義、政治理論、時事政策的學習,就是大量地閱讀中外文學作品和新聞作品了。1938年12月9日,他在日記中寫道:“……在魯藝文學系學習中,我知道幾點:一是要用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觀察生活;二是要批判古典主義的作品,選擇好作家的作品來讀,吸收好的東西,與好的作家談話,要學習高爾基、契訶夫、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狄更斯;三是要大膽寫自己熟悉的、喜歡的、熱愛的東西,寫時代的、典型的東西。”1939年3月12日,寫道:“由穆青同志介紹參加了中國抗日新聞記者協會。每星期日都學習討論。今天的討論題是新聞的本質,什么是抗戰新聞?抗戰新聞與平時的新聞有何區別?抗戰新聞應具備哪些條件?抗戰新聞的使命是什么?”此后,直至4月2日的日記,他都在討論和思考抗戰新聞的寫作與報道,提出了抗戰的民族戰爭怎樣與馬列主義、三民主義結合?抗戰新聞應如何觀察政治問題、分析政治問題?等等。1939年7月,高魯東渡黃河到華北聯合大學,行軍途中仍不忘讀書,7月14日的日記記述:“……和沃渣在路上談心。讀《外國作家研究》。”7月28日,“讀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8月7日,記有“讀《窮人》,磨干糧。”說明一邊讀書,一邊為行軍作準備。8月8日,他又記有“團部決定我仍留在設營隊。讀《蘇聯作家七人集》。大多數同志都帶著三兩本書。行軍中,互相借閱,這就成了流動閱覽室了。有厚點的書,如《獵人筆記》,就拆開成了上下冊,這樣一本書同時兩人都能看。”這個記錄很重要,它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到八路軍戰士在戰場的間隙和行軍途中是怎樣熱愛讀書,并渴求知識的。
離開華北聯合大學后,高魯在1940年到1945年抗戰勝利期間,不管是在120師戰斗劇社還是報社,不管是在山西河曲縣抗聯,還是在中共晉綏分局黨校,都以一個革命者的姿態自覺要求閱讀,大量的日記也都記述了讀書生活,限于篇幅,我們不再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