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賴以生存的基礎產業,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農業現代化程度直接關系到國家現代化水平。這些年我國農業現代化雖有長足發展,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打破常規、創新發展。本文作者通過在河北省的調研走訪,闡述了農業創新發展的路徑及對策,提出了農業創新發展的新思路,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一、農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農業創新發展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
目前我國耕地、水、勞動力等農業必需的生產要素逐漸減少,而農產品需求卻呈剛性增長態勢。隨著農業農村內部外部條件的變化,傳統農業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而由于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又要從外部導入現代要素,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更多、過程更復雜,是現代化中的“慢變量”,更是“關鍵變量”。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堅定不移地走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路子。
(二)農業創新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
近年來,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老齡化”現象突出,這直接導致大量耕地被人為撂荒,也間接帶來了諸如“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之所以年輕人寧愿打工也不愿種地,根本原因就是種地的收入太低了。要想扭轉這一局面,只能通過創新農業的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水平,做到低投入、高產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而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三)農業創新發展是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而要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必須創新農業發展方式,把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農民利益與城市納入一個有機整體,促進城鄉要素均衡配置、統籌推進,形成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四)農業創新發展是促進“四化”同步發展的需要
這些年我國農業現代化雖有長足發展,但與其他“三化”相比仍發展緩慢,已成為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這個“短板”如不盡早補齊,就會拖整個現代化的后腿。而要補齊“短板”,只能創新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特色化邁進,做大做強現代農業,使農業現代化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支撐更為堅實。
二、農業創新發展的路徑與對策
(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一產重在抓特色”,要實現農業創新發展,就必須因地制宜,在“特”字上下功夫。通過建設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特色農業,帶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承德平泉縣依托氣候與區位優勢,大力推廣食用菌生產,2012年全縣食用菌生產總量達到35萬噸,實現產值35億元,平泉這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順利脫貧致富,并成為“中國食用菌之鄉”。保定滿城縣是全國優質草莓生產基地縣,常年草莓占地面積6萬余畝,產品遠銷京津、內蒙古、山西、東北等地,僅草莓一項全縣農民人均增收670元,草莓種植已成為立縣富民的支柱產業。總結以上區域的成功經驗,無一例外的都是結合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從而實現農業創新發展。
(二)大力發展園區農業
園區農業是現代農業模式創新的主要方向,通過打造技術先、效益好、環境優、影響大的現代化農業園區,“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示范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通過結合區域優勢,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大力發展畜牧、蔬菜、果品、水產、食用菌、中藥材、花卉、苗木、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夯實園區發展基礎。環京津和省會城市周邊要立足多層次市場需求,注重發展高端精品農產品生產,加強加工、包裝、儲運、冷鏈物流、質檢等配套建設,推進農超對接、產銷直掛、電子商務,提高產加銷一體化水平,圍繞京津形成1小時速生蔬菜供應圈、2小時鮮活農產品保障圈、3小時應急農產品供應圈,帶動建成環京津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帶。主產區要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完善加工儲運和信息服務功能,加強品牌建設,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形成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山區、壩上地區要加強科技示范,突出生態環保和休閑觀光功能,推進農業與休閑、健康、養老等產業融合,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帶動形成高效農業、休閑農業產業帶。
(三)大力發展全產業鏈農業
推動三次產業協調聯動,做到一產接二連三,實現融合發展,已成為新常態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邢臺臨城縣通過培育綠嶺、綠蕾等核桃生產企業,采用“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模式,開創了從綠色核桃的繁育、種植、研發、深加工再到銷售的產業化鏈條。通過為農戶供應高純度優質核桃苗、免費技術服務、產品保護價回收等,帶動了全縣10萬余人參與的薄皮核桃產業大軍。全縣核桃總面積達到27.8萬畝,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優質薄皮核桃生產基地。只有通過將產業鏈、物流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創新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推進電商與農戶、特色農產品結合,形成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一體化產業鏈條,才能實現農業創新發展,進而推進農業現代化。
(四)大力發展多業態農業
現代農業正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通過引導農民瞄準市場需求,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綠色有機農業、籽種農業、會展農業、循環農業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為農業創新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秦皇島北戴河集發生態農業觀光園依托北戴河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瞄準旅游市場需要,大力發展觀光農業,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年實現銷售額1億多元。河北永生食品有限公司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以“綠色循環”理念推動現代農業提效升級,以面粉、面條生產加工為主,建立形成了“小麥種植→倉儲物流→面粉面條加工→麩皮飼料→畜禽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有機種植”的生態循環網絡,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總產值21億多元。
(五)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隨著京津冀生態建設合作力度的不斷加大,生態農業迎來了大發展、快發展的有利時機。要緊緊抓住這一難度機遇,探索創新農牧結合、糧經結合、農漁結合、農機農藝結合等新型高效生態農作模式。在現有種養特色產業基礎上,構建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增加觀光度假體驗功能;在現有農業園區基礎上,建設休閑主題公園,增加傳統農耕文化展示功能;在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的村莊,開發采摘體驗、觀光游樂、游船垂釣等農家樂設施。通過依托良好生態環境,用好豐富農業資源,借助特色民俗文化,把“家園”和“田園”結合起來,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統一起來,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從而推進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張紅宇.迫切需要體制機制創新[J].西部大開發,2012(11).
[2]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戰略性選擇[N].農民日報,2012-12-21.
[3]楊潔,周王宏.河北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與“一村一品”[J].科教導刊,2014(8).
[4]中共河北省委辦公廳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意見》.
[5]閆志利,艾超.河北省沿海地區特色農業資源優勢、發展現狀與對策[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