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1.安徽工程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安徽 蕪湖 241000;
?
近代安徽礦業史研究述評
李海濤1,2
(1.安徽工程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安徽 蕪湖241000;
2.湖北師范學院 長江中游礦冶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湖北 黃石435002)
摘要:圍繞近代安徽礦業史,學術界在銅官山礦案、安徽著名礦企史、帝國主義掠奪安徽礦產資源史和區域礦業史的研究方面取得較大成績,但也存在研究范式缺乏、深度較淺、視角較窄、盲區較多、力度不夠等問題.為推動近代安徽礦業史研究,需要在理論研究、方法選擇、資料建設和機構設立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關鍵詞:近代;安徽;礦業史
安徽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世紀末,已發現礦種90多種,其中,煤、鐵、銅、硫、石灰巖、明礬石等礦的探明儲量依次居全國同類礦種的第6、第5、第5、第2、第6及第2位.安徽礦業在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安徽礦業歷史悠久,遠在夏商時期安徽先民就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但直至近代,伴隨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安徽礦業才開始實現現代化轉型.近代安徽礦業在安徽數千年礦業發展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一方面,傳統的思想觀念和作業方式在近代安徽礦業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奠基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礦業經濟逐步發展,成為當今安徽礦業經濟發展的始源.研究近代安徽礦業史,對于全面把握安徽礦業經濟歷史,促進安徽礦業經濟發展與轉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近代安徽礦業史的研究現狀
1.1對銅官山礦案的研究
銅官山礦案是清末我國人民收回礦權運動的重要事件.1904年6月,清外務部賦予英商銅官山礦開采權,成為帝國主義勢力攫取安徽礦業權之濫觴.長期以來,圍繞此次礦案的產生原因、發展經過以及相關群體的作用,學術界展開了深入研究.
早在20世紀60年代,于中就撰文論述了英國對銅官山礦的侵略活動和安徽各界力爭廢約的過程.何玉疇分析了安徽紳商資產階級在收回銅官山礦權過程中的表現,認為他們有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強烈意志,但采取的斗爭是軟弱的、不夠堅決的.此外,李恩涵、沈寂也在20世紀70、80年代對銅官山礦案的交涉經過進行了詳細論述.這些論著立論的基本觀點是揭露英帝國主義在銅官山礦的侵略行徑,同時,闡述清政府的懦弱無能和安徽民眾的奮起抗爭.
近年,銅官山礦案研究重新受到一些學人的關注.他們從不同的視角以更加理性的態度對此次礦案進行了深入解讀,對清政府在礦案交涉中的立場和行為不再持簡單批評態度.黃玫分析了清政府在銅官山礦案中采取的策略,認為清政府在礦案交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李超以清末安徽紳士收回銅官山礦的實踐為例,指出該案的交涉過程反映了地方紳權和皇權的進一步分離.黃飛等從清政府礦務政策的轉變角度審視銅官山礦案,認為清政府用礦業立法和機構建設來維護國家利益,其礦務機制在交涉過程中不斷完善.馬智豪[10]借助銅官山礦案交涉,分析了清末士紳群體與清政府之間的復雜關系.
1.2對著名礦業企業的研究
學界在這方面取得了豐碩研究成果,發表了眾多學術作品.這些作品既有對著名礦業企業史的綜合研究,也有對企業發展中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社會影響的專題研究.
《淮南煤礦簡史》[11]對淮南煤礦發展歷史展開了全面介紹.《民辦淮南煤礦研究(1928~1937)》[12]側重于分析淮南煤礦的企業性質,關注其現代化管理戰略和手段,認為這與該礦在1928~1937年間的經營成功有十分密切關系.譚備戰[13]將淮南煤礦作為南京國民政府國營煤礦事業成功經營的典型,闡述了建設委員會對淮南煤礦資源的建設與開發,分析了淮南煤礦建設的巨大成就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和社會影響.張衛東[14-16]分別撰文敘述了淮南路礦股份有限公司、大通煤礦和淮北烈山煤礦的經營狀況和發展演變,分析了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鄭國良[17]、田勝[18]各自撰文論述了近代安徽第一家新式礦業企業——池州煤礦的發展歷史,論述了池州煤礦失敗的原因.馬陵合[19]對民國年間倪氏家族經營益華鐵礦公司的坎坷歷程作了較為詳細地梳理.
在專題研究方面,研究的視角較為多樣化.王樹槐[20]分析了張靜江對淮南煤礦創建、發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馬陵合[21]通過梳理裕繁鐵礦公司借用日債的過程,指出債務糾紛不斷成為安徽近代鐵礦業發展中的重要特點,也制約了安徽借助資源優勢發展實業的進程.從煤炭資源開發與城市化進程的關系角度,薛毅[22]、李松[23]等分別刊文探討了煤炭工業對淮南城市發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1.3關于列強掠奪安徽礦產資源的研究
安徽因襟江帶河的有利水運條件,其礦產資源開發長期以來備受外界矚目.帝國主義列強對安徽礦產資源的瘋狂掠奪是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馮之[24]敘述了20世紀初英、日對宣城煤礦和日本對安徽鐵礦掠奪的相關史實.畢長春[25]等羅列大量數字,敘述了抗戰時期日軍對安徽礦產資源,尤其是煤、鐵礦藏資源的劫掠行為.陶立明[26]以日軍對淮南煤礦的掠奪為例,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礦產資源的掠奪性開采以及對華工的非人性殘暴行徑.孫功[27]專題論述了日偽經營管理淮南煤礦的史實,歸納出其管理具有壟斷性、掠奪性和殘酷性特征.周乾[28]介紹了近代日本對銅官山礦長達30年的覬覦和掠奪.這些成果,以大量史實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在近代安徽礦產資源開發中的侵略行徑.
1.4以區域礦業為對象的整體研究
臺灣學者謝國興[29]考察了近代安徽煤鐵的開采與產量,著重分析了資金、技術、經營環境和市場等影響安徽礦業發展的重大因素,認為安徽煤鐵業直到1937年,完全停留在原料生產階段.王鶴鳴[30]認為安徽煤鐵礦業在清末、一戰期間和1920年代出現了“三起三落”的過程,安徽近代礦業沒有出現連續發展勢頭,受制于宏觀和微觀層面的諸多原因.其在《安徽近代經濟軌跡》一書中,以該文的脈絡為基礎,搜集整理了大量近代安徽礦業史資料[31].鄭國良[32]辯證地分析了倪嗣沖在近代安徽礦業的活動,認為他憑借自己的特權,大量投資安徽礦業,采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將安徽礦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魯燕冰[33]梳理了民國時期安徽礦業史的若干史實.馬智豪[34]劃分了近代安徽礦業發展的四個階段,認為“取得不小的成績,也有著深刻的教訓”.王紅麗[35]等探討了淮南鐵路對巢湖流域礦業興起的作用,認為該鐵路促進了巢湖流域礦產品近代貿易體系的形成,但因社會動亂致使鐵路運輸功能無法充分發揮,加上鐵路支線缺失等原因,近代巢湖流域礦業發展態勢欠佳.李海濤[36]論述了近代安徽廬江礬礦業的制度環境、生產規模以及社會影響力,同時,分析了其未能充分發展及實現生產方式近代化轉型的原因.
2近代安徽礦業史研究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
總的來看,截至目前,近代安徽礦業史研究取得較大成績,集中表現為:
第一,對近代安徽部分代表性礦種的開發史,以及著名礦業企業、礦業人物和涉礦事件的相關史實,都有較為詳實可靠的記述.通過現有成果,近代安徽礦業史中的若干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得到厘清.第二,部分成果的研究視角值得學習借鑒,指引了近代安徽礦業史未來研究的大方向.礦業是一個綜合經濟開發領域,這不僅緣于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需要多重因素共同配合,還因為礦業開發活動除了經濟價值,還包含政治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等.目前,部分研究成果圍繞礦業活動,有的關注社會階層關系變動,有的討論城市化進程,還有的關注區域經濟發展,這些研究視角值得在今后研究中進一步繼承發揚.但是,近代安徽礦業史研究也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表現為范式缺乏、深度較淺、視角較窄、盲區較多、力度不夠等,尚不足以廓清近代安徽礦業史的活動全貌及其歷史影響.
2.1研究缺乏普遍認可的統一范式
這一問題在中國礦業史研究中普遍存在,不僅僅局限于近代安徽礦業史研究.何為礦業史,其研究范疇是什么,應該關注什么問題,可采取哪些研究方法,研究的目標是什么.對此類問題,學界并未展開深入討論,尚未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由于缺乏成熟的理論體系作指導,反映到近代安徽礦業史研究中,表現為現有成果的研究對象略顯雜亂,缺乏構筑安徽礦業史研究體系的理論基礎和知識基礎.
2.2對相關問題的研究缺乏一定深度
目前許多研究成果停留于梳理礦業活動的相關史實,對于活動發生的原因以及導致的結果等問題,尚缺乏深入探討.譬如,銅官山礦案相關專題論文有近10篇,但學界對其歷史影響的研究還有探討空間.銅官山礦之出讓可謂外資攫取安徽礦權之端始.經過曠日持久的交涉,該礦被成功贖回,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案在思想層面強化了安徽地方社會對外資進入安徽礦業的抵觸心理,以至于在案件結束后,每當有外資擬涉足安徽礦業時,地方往往會以銅官山礦案為殷鑒,掀起一股猛烈的反對聲浪.而資金缺乏一直是困擾近代安徽礦業發展的首要難題,從利用外資角度分析銅官山礦案的影響,有進一步討論的價值.
2.3研究的視角不夠宏闊
礦業的經濟屬性決定礦業史研究必須確立一個大視野,如此,方能準確解讀和公正評價相關歷史活動.現有成果大多關注單個礦企和涉礦事件,以大視野為基礎,整體考察近代安徽礦業發展環境、生產要素和歷史影響的成果尚十分缺乏,這必然會影響歷史認識的深度.礦業經濟的發展受制于思想、制度、技術、市場、資源等多重因素.在近代安徽礦業史研究中,對以上重要因素的考察鮮見專題研究成果.這些問題如果未能很好研究,那么對歷史的認知往往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如有學者認為資金缺乏是導致近代安徽礦業衰敗之重要原因,此結論不無道理.但是,安徽礦業資金短缺的原因卻并未提及,這一問題是安徽地方社會和政府思想守舊、制度缺失所導致.對這些問題如果缺乏“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史學研究的借鑒意義恐難以得到完整體現.
2.4研究的盲區較多
現有的研究成果不足以描述近代安徽礦業史的全部內容,其中的盲區還有很多.除了上文所述關于礦業發展環境、生產要素和歷史影響等內容應加強研究外,許多礦業開發活動的史實也未引起學人足夠的重視.譬如,北洋政府投資200余萬元興建的宣城水東煤礦、貴池饅頭山和殷家匯煤礦,在當地大規模引進近代生產設備和交通運輸方式,對推動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揮了開風氣之先的示范作用,然而,對這些礦業企業的研究還十分薄弱.再如,在著名礦業企業方面,學界對伴隨銅官山礦案糾紛產生的涇銅礦務公司的研究也十分欠缺.通過解剖涇銅礦務公司經營失敗的個案,能在思想、技術、資源等方面很好地揭示近代安徽礦業不能充分發展的原因.另外,對于抗戰時期安徽礦業史,學界多從日本侵略者掠奪安徽礦產資源的角度展開論述.不過在抗戰時期,安徽有數十縣被國民政府控制,在這些區域,礦業生產情形如何,怎樣經營管理,發揮什么作用,似乎也缺乏專門論著.凡此種種,均有待于學人作進一步的努力.
2.5研究的力度遠遠不夠
在研究的組織機構方面,安徽有關部門亟應加強研究機構和研究隊伍建設.安徽作為礦業經濟大省,礦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反映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安徽地區應有專門的學術研究機構從事礦業歷史、礦業經濟、礦業文化研究,為推動礦業經濟發展、實現礦業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基礎的學術支撐.但據了解,安徽各大高校和社科研究機構似乎都未成立承擔此學術職能的研究中心(所).沒有專職的研究機構,就不易形成穩定的研究團隊,也不可能針對安徽礦業史進行長期、有序、深入的理論研究.
3推進近代安徽礦業史研究的幾點建議
為推動近代安徽礦業史研究取得更大成績,針對上述研究領域、研究視角、研究深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需要大批有志于安徽礦業史研究的學人付出更多的精力.除此以外,在以下領域還需要學界和有關部門作更大的努力.
3.1加強理論研究
理論方法是開展某項學術研究的基礎和指針.缺乏基礎理論,相關的研究成果必然顯得雜亂無章,更無從總結經驗教訓和提煉規律,以實現學術研究指導實踐的價值.推進近代安徽礦業史研究,必須加強理論研究,構建科學的理論體系.只有這樣,該領域的研究才能走得更遠.當然,這一任務目標需要中外有志于礦業史研究的學者共同努力.
3.2注意研究方法和目標取向
在這方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除了技術層面的方法因人、因題而異外,在指導思想層面,未來的研究須將安徽近代礦業史與古代、現代礦業史結合起來,不應人為割裂過去和現在的關系.此外,應將礦業史的研究與當前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結合起來,積極尋求與地方政府部門合作,盡可能實現學術研究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這方面,可參照兄弟省市的經驗.譬如,中國礬礦主產地之一的浙江溫州蒼南縣,近年會同浙江省有關部門,加強溫州礬礦工業文化遺址的保護工作,成效卓著.日前,溫州市政府正聯合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開展調查研究,為溫州礬礦礦業遺產申報世界遺產積極準備.擁有千年開發史的廬江縣政府可以借鑒相關做法,在工業文化遺址保護和開發方面進行嘗試.再如,對曾經位列國內第二大鐵礦企業的繁昌縣裕繁鐵礦公司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可以學習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經驗,進行工業遺址旅游開發.所有這一切,需要社會各界通力合作,學術界亦應有明確的目標導向.
3.3注重資料建設和歷史遺存保護
實證研究是歷史研究的突出特點.近代安徽礦業史研究面臨的最棘手難題是資料零散,相關資料廣泛分布于報刊雜志、報告集和檔案文件中.面對蕪雜零亂的資料,往往需研究人員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資料收集工作,嚴重影響學術分析、歸納、總結工作.故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須注重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在資料建設過程中,必須以成熟的理論體系作支撐,同時兼顧歷史實物和遺址的保存.由于礦業經濟的特殊性,近代安徽許多地區(特別是交通較閉塞地區)經濟社會的近代化轉型均由礦業企業揭橥,這些礦業企業的歷史遺存對當地而言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應當注意保護.
3.4成立專職研究機構
專職研究機構是確保學術研究規范有序展開的有力保障.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引導,積極支持.有關高校應整合力量,積極參與.這些研究機構應以研究中心為載體,以人才培育為基礎,以團隊建設為重點,以推進安徽礦業史研究和服務安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為近代安徽礦業史乃至安徽礦業經濟、文化的研究打造良好的學術平臺.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委會.中國礦床發現史·安徽卷.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
[2]陸勤毅.安徽文化精要叢書·安徽科學技術.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
[3]于中.英帝在安徽銅官山礦的侵略活動.史學月刊,1960(1):20-22.
[4]何玉疇.1905~1909年安徽紳商資產階級在收回銅官山礦權斗爭中的兩面性.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60(Z1):12-18.
[5]李恩涵.晚清的收回礦權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6]沈寂.清末收回銅官山利權運動//蔡尚思.論清末民初中國社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293-315.
[7]張玫.論清政府與銅官山礦案交涉.綏化學院學報,2011,31(1):61-63.
[8]李超.礦務危機與紳士的抉擇——以安徽銅官山礦案為例.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1):115-117.
[9]黃飛,黃偉.清政府的礦務政策與中英銅官山礦務交涉.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3):65-70.
[10] 馬智豪.中英銅官山礦權糾紛交涉研究.合肥:安徽大學,2014.
[11] 孔凱,周本柱.淮南煤礦簡史(1909~1949).淮南:淮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02.
[12] 孫多忠.民辦淮南煤礦研究(1928~1937).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11.
[13] 譚備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營煤礦事業經營的典型——以建設委員會與淮南煤礦為例的考察.安徽史學,2010(2):106-114.
[14] 張衛東,徐強.淮南礦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狀況(1945~1949).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9,30(4):91-94.
[15] 張衛東.民國時期商辦大通煤礦的經營管理探析(1912~1938).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15(6):36-39.
[16] 張衛東.近代淮北烈山煤礦發展述略.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3,34(6):49-52.
[17] 鄭國良.池州煤礦與獅形洞銅礦的興衰//張潤霞.安徽重要歷史事件叢書·經濟史蹤.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178-185.
[18] 田勝.近代池州煤礦的興衰探析.池州學院學報,2009,23(4):95-99.
[19] 馬陵合.倪氏家族與皖南鐵礦業//施立業,李良玉.安徽三大家族與近代中國實業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68-77.
[20] 王樹槐.張人杰與淮南煤礦(1928~1937).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8(17):211-260.
[21] 馬陵合.民國時期安徽裕繁公司與日本的債務糾紛.安徽史學,2010(5):93-100.
[22] 薛毅.試論煤炭工業對淮南城市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6):77-81.
[23] 李松,夏維奇.民國時期淮南城市近代化的動力及特點.歷史教學問題,2012(3):78-83.
[24] 馮之.二十世紀帝國主義掠奪安徽礦山的概況//政協安徽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商史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12-17.
[25] 畢長春,汪平慕.日軍對安徽礦產和糧食資源的掠奪.黨史縱覽,2005(7):10-13.
[26] 陶立明.論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掠奪——以淮南煤礦為例.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14(4):26-29.
[27] 孫功.日偽時期淮南煤礦的經營管理.安徽史學,2010(5):101-104.
[28] 周乾.20世紀前葉日本對銅官山礦的掠奪.江淮文史,2004(3):150-157.
[29] 謝國興.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安徽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
[30] 王鶴鳴.安徽近代煤鐵礦業三起三落.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3):14-22.
[31] 王鶴鳴,施立業.安徽近代經濟軌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32] 鄭國良.倪嗣沖與安徽近代礦業.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97-99.
[33] 魯燕冰.民國時期安徽礦業研究(1912~1945).合肥:安徽大學,2011.
[34] 馬智豪.近代安徽礦業的發展.黑龍江史志,2014(3):293-295.
[35] 王紅麗,陳恩虎.淮南鐵路與巢湖流域近代礦業的興起.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148-149.
[36] 李海濤.近代安徽廬江礬礦資源開發研究.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1):14-21.
Review on the modern Anhui mining history study
LI Hai-tao1,2
(1.Colle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2, China)
Abstract:Regarding the mining history of modern Anhui, in the field of Tongguanshan Mine Case,the history of mining enterprises, imperialist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and regional mining history,the academic circles has made relatively great progress,but a great deal of problems needs to be explore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ining study of modern Anhui,academics need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work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method selection,materials construc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
Key words:modern times;Anhui;the mining history
文章編號:1672-2477(2015)06-0077-05
收稿日期:2015-04-26
基金項目:安徽省普通高校省級優秀青年人才重點基金資助項目(2013SQRW035ZD)
作者簡介:李海濤(1982-),男,湖北大冶人,副教授,博士.
中圖分類號:K256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