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向平
淮寶支隊
◎ 施向平
在淮安區流均鎮合興村,矗立著一座莊嚴的紀念碑——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淮寶支隊挺進淮寶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它始建于1943年11月,1946年10月遭到國民黨部隊還鄉團毀壞。解放后,淮安市、區人民政府先后五次撥款進行重建,今年又在民政部門的支持和流均鎮人民的踴躍捐款下重新修建。紀念碑印刻著發生在淮寶地區那段輝煌的抗戰歷史;印刻著抗日戰爭時期淮寶支隊抗日將士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
淮寶支隊建立于1942年3月。1941年10月,十八旅52團從江南撤出,經丹北渡江首先抵達靖江,休整半個月后向西進入江都地區,在高郵、寶應、興化一帶活動。1941年6月,惠浴宇等將領率領一批黨政軍骨干進入該區進行較大規模的恢復開辟工作,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江都區域。1942年3月,劉先勝接替江渭清當旅長,成立了一分區,并劃歸三師領導。一分區以52團為主要武裝力量,在淮安、寶應一帶活動,后將此部隊稱為淮寶支隊。淮寶支隊在“反偽化”斗爭中經過艱苦努力,在這塊地區收復了一千個保。
1942年12月,精兵簡政后,剛剛從黨校學習回來的彭沖擔任五十二團政治處副主任。整編后的五十二團奉命南下,經過高郵時,劉先勝旅長電請軍部將52團留下。由彭沖、趙熊等帶領兩個連到安豐一帶開辟根據地。他們來到地處淮安、鹽城、寶應、阜寧四縣交界處的流均鎮合興村。該村又叫王家墩,本是蕩中的一塊高地,四面環水,東臨受成蕩,南靠綠草蕩,北面馬家蕩,西面也是一片蕩田,叫八十蕩。這里河渠交錯,蘆葦叢生,一望無際,為我軍出奇制勝殲滅敵偽提供了有利條件。就在我軍到來之際,因王家墩的護莊隊繳了幾名蕩匪的槍,馬家蕩土匪在匪首趙連生的帶領下前來報復。他們準備了多只油桶,在莊門外叫喊要蕩平這里。彭沖帶領戰士們打跑了蕩匪,使王家墩的人民免遭滅頂之災,得到了這里人民的擁戴。
彭沖帶領部隊進駐這里后,以此為根據地向周圍拓展,不斷擴大根據地。淮寶支隊一邊作戰,一邊發展壯大隊伍。彭沖詳細分析了當前的斗爭形勢,認為應該將統一戰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進步力量,將斗爭矛頭指向敵偽頑固勢力。彭沖很快將目光鎖定在閑居安豐的原國民黨阜寧縣保安團團長黃公正身上。經了解,黃公正是一個愛國志士,他的舊部400余人打著117師五支隊旗號,駐守青溝,是可以團結的抗日力量。為了爭取這支隊伍,彭沖同志根據我黨“積極發展進步勢力,爭取團結中間勢力,孤立打擊頑固勢力”的斗爭策略,親自前往黃公正的住處拜訪。彭沖帶去我黨有關抗日的文件給黃公正閱覽,并對他的生活予以資助,在與他交談中,向他傳播革命道理。彭沖三顧茅廬,黃公正深受感動,黃公正說出了自己的顧慮,他說:“我已經年近五十,你們新四軍都是青年干部,我恐怕不能適應。”彭沖一聽這話立即說:“抗日不分男女老少,我對你的抗日能力是充滿信心的。”接著對黃公正說:“我們的錦繡河山正遭受日寇的鐵蹄踐踏,如果任他們在我們的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輩若視而不見,坐視不管,怎么能算一個熱血男兒呢?”聽了彭沖的一席話,黃公正想到老百姓無家可歸,到處是蕭條、凄涼的景象,拍案而起:“這國難家仇,如若不報,是我輩軍人的奇恥大辱!”彭沖同志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就起義的事宜與他進行研究,最后商定:為了便于召集舊部,對外仍保留117師第五支隊番號,以當時的安豐區招西鄉為集結地點。
黃公正很快行動起來,安排手下深入敵人內部,對一些據點的偽軍進行策反工作。通過舊部左以太爭取了楊橋據點的一個偽軍大隊反正。這樣,五支隊很快擴充到五六百人,成了一支在敵后打著國民黨旗號進行抗戰的部隊。為了建設好這支隊伍,彭沖從淮寶支隊和地方干部中抽調了人員,對部隊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抗日宣傳、紀律教育,提高戰士們的思想覺悟。1943年3月12日,黃公正宣布起義,取消五支隊番號,服從新四軍改編。
淮寶支隊隨著隊伍的壯大,開展的戰斗規模也越來越大。不斷打擊從車橋、涇口、曹甸據點出來掃蕩的日偽軍。1943年春天,正在下小秧的時候,這時從東面綠草蕩開來了兩艘掛著血腥的太陽旗的汽艇。在田里一個看小秧兼放哨的村民趕緊跑向村里匯報。由于我軍在溪河口打了大壩,日軍汽艇停了下來。這時,日軍用手雷炸開壩,又繼續前行,直奔合興村。逼近村莊時,日軍汽艇上的小鋼炮開始向村莊開火,日偽軍隨即登岸。這時,岸上的地雷炸響了,煙霧里的南北水蕩出現了我軍無數條小船,子彈和手榴彈在敵群中開了花。敵人機槍開始掃射,小船立即不見了蹤影。當敵人的機槍響聲停下來,小船又出現,槍聲、手榴彈聲又響起來。汽艇上的日軍怕戰斗久了,汽艇被炸壞,便命令撤退。敵人拖著多具尸體開著汽艇溜走了。這一仗,不僅震懾了馬家蕩的蕩匪,也打出了淮寶支隊的威風。
1943年4月,淮寶支隊派出一個營的兵力攻打日偽仇橋圩子。夜里10點多鐘,20多名敢死隊成員帶著沖鋒槍,身上綁滿了手榴彈,悄悄來到圩子前,埋伏下來。圩子的炮樓上,站崗的兩個鬼子端著槍晃來晃去。“開始!”隨著一聲命令的下達,敢死隊員們扔出手榴彈,在硝煙中沖過壕溝,沖進圩子,火速消滅了鬼子的機槍手,槍聲、手榴彈爆炸聲、敵人鬼哭狼嚎的叫聲響成一片。等敵人清醒過來,我跟進部隊已沖進圩子,一舉消滅了這里的200多名日偽軍。1943 年5月的一天,淮寶支隊尖刀連連長程特青帶領戰士們在涇口石橋頭與前來掃蕩的日偽軍激烈戰斗。經過血戰,成功擊退了敵人的進攻,保護了設在準堤庵的涇口鄉政府。1943年秋,淮寶支隊派出兩個連攻打日偽望石崗據點,消滅了100多名日偽軍。
淮寶支隊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戰斗,先后解放了被日寇侵占的安豐、曹甸、涇口、車橋、仇橋、益林、射陽等地。在抗擊日偽、地方反動武裝的歷次戰斗中,淮寶支隊全體將士不畏強暴,英勇殺敵,前仆后繼,表現出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其中參謀趙熊、王和興、汪戰等五十八名指戰員為了民族解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由于淮寶支隊建立了安豐穩定的根據地,為車橋戰役提供了交通方便和大量的糧草物資供給。1943年9月,淮寶支隊響應粟裕和劉先勝的號召,在曹甸、寶應地區發動群眾有計劃地改造水網地區的地形,在河道中筑明壩、暗壩、交通壩等,使敵人的汽艇難以通行,保障我軍來往自由。在新四軍三師車橋戰役中,淮寶支隊負責攻打外援的日偽軍,為車橋戰役取得輝煌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淮寶支隊血戰之功不可沒,陣亡將士忠勇精神豈可泯。”1943年11月,為紀念淮寶支隊抗日陣亡將士,解放區的政府和人民在合興村關帝廟舊址建立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紀念碑正面朝東,碑身第二層四面均有當時淮寶地區黨政軍領導的題詞石刻。東面韋一平(二分區地委書記)題:“精神不死”;南面惠浴宇(二分區專員)題:“功在吾民”;西面黃公正(五團團長)題:“革命楷模”;北面劉誠(一師二旅旅長)題:“英氣猶存”。碑的底層三面有石刻碑文,東(正面)為:“陸軍新編第四軍淮寶支隊挺進淮寶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南面是:“抗日陣亡將士英名一覽(計58人)”;西面碑文記載了挺進淮寶地區的背景以及淮寶支隊建立的功勛:“自暴敵入寇,抗日軍興,韓部困擾安平、曹甸以來,人民呻吟于橫征暴斂之下久矣。及至今春,敵寇‘掃蕩’,韓部不戰潰退,加之敵偽肆虐,盜賊蜂起,奸宄附逆,重苦吾民,使慘遭敲骨吸髓之痛,生命朝不保夕。壯士流亡于四方,老弱輾轉乎溝壑,田園廢耕而荒蕪,廬舍空虛而無煙。民生之凋敝,秩序之紊亂。至此極矣!當是時也,我新四軍淮寶支隊本抗敵救民之旨,裹糧攜餉,涉水渡蕩,揮戈北向,挺進斯土。破敵偽,鎮奸宄,招撫流亡,穩定人心,重建社會秩序。其中英勇作戰,殺敵致果,為國捐軀者,有指戰員趙熊、王和興、江戰等,是皆新四軍之英萃,民族之精華。而今人民生活逐漸改善,自衛武裝蓬勃興起,宵小匿跡,盜賊不興,敵偽困守,抗日民族根據地因此奠基,比之往昔,何啻天壤耶!飲水思源,淮寶支隊血戰之功不可沒,陣亡將士忠勇精神豈可泯者!是為碑銘曰:生為精英,死為至靈。鎮壓奸宄。解放吾民;凜然正氣,竹帛留青。”
1946年10月,國民黨部隊再度占領淮安,偽區長林順如率領還鄉團回來,看到這座巍巍聳立的紀念碑,恨得要命,立即拉來了好幾條耕牛,用好多的粗繩,一頭系在烈士碑塑像的頸上,一頭套在牛背上,再加上一班亡命之徒,把碑頂的塑像拉倒了,但碑身仍然屹立不動。因為淮寶支隊的抗日功勛是撼不動的,共產黨和新四軍與人們群眾建立的血肉關系是撼不動的。
1953年,在當地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下,紀念碑得到重建,之后當地政府和人民又對紀念碑進行了多次重建,那碑頂一個持槍殺敵的戰士形象仍高高地屹立著,彰顯著新四軍戰士英勇威武的高大形象,并散發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