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洪仁
“兩淮”戰役紀實
◎ 陶洪仁
“兩淮”第一次解放(第二次解放為1948年12月)又稱“收復”。這是指八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從日本侵略軍和汪精衛偽政權占領下收復本屬于中國人民的“兩淮”。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蔣介石在企圖獨吞抗戰勝利果實的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積極準備發動內戰,搶占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向我解放區“推進”。黨中央審時度勢,于22日指示全軍,以主要兵力奪取小城市及廣大鄉村,擴大與鞏固解放區。24日,毛澤東同志又專電指示華中局,要求“迅速設法占領運河沿線及串場河沿線各城市,將蘇中、蘇北、淮南、淮北打成一片”。
根據黨中央及新四軍軍部指示,新四軍3師命令地方武裝和民兵向蘇北境內敵偽發起反攻,先后解放沭陽、宿遷、泗陽、漣水等城鎮,迫使蘇北敵偽紛紛向“兩淮”等主要點線收縮。正當3師積極備戰,準備一鼓作氣收復“兩淮”之時,中共中央來電:要求華中局新四軍軍部調集第3師主力部隊向淮南津浦路方面出動,與第2師主力部隊會合后,共同阻擊桂系頑軍東犯,并成立前線指揮部,黃克誠任總指揮,譚震林任政委。
根據命令,師長黃克誠決定,3師部隊7旅8旅西調,集結于津浦路西,會同二師部隊,準備向蚌埠以南的明港、浦口、南京方向前進。10旅留置于臨近“兩淮”的高良澗、蔣壩地區,兩手打算,既能西出作戰,又能及時東返。
在二師、三師主力西進期間,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在淮南的“整風”還沒有結束,華中局所屬各地區的區黨委書記和新四軍各師的師長政委,都在盱眙縣黃花塘開會。據吳法憲回憶,本來,由于形勢變化,會議準備結束。但在會議即將結束之時,發生了一個小問題,有人向中央告了黃克誠一狀,說黃克誠在搞宗派主義。華中局為核實此事,就臨時把洪學智、吳法憲、金明、劉震、李一氓、曹荻秋、劉彬等七人從各自的駐地都調到了黃花塘。大家一致認為黃克誠為人正派,沒有搞宗派主義,并聯名向延安發電報,說明情況。就在黃花塘這一期間,黃克誠與參謀長洪學智、政治部主任吳法憲共同商量部隊下一步行動,形成了攻打“兩淮”的共識。黃克誠隨即向軍部請示,饒漱石與張云逸當即表示同意三師先打淮陰后打淮安的作戰計劃。由于整風運動還沒結束,黃克誠暫不能離開黃花塘,即明確打淮陰由10旅及特務團、射陽獨立團等7個團部隊參戰。由洪學智和吳法憲先行,代表他到“兩淮”協調部隊,打淮陰時淮安也要圍起來,由7旅8旅打。
“兩淮”地區的人民群眾聽到新四軍將攻打“兩淮”的消息后,立即踴躍支援前線,地方上組織了“反攻動員委員會”和幾萬人的擔架隊。為了讓部隊便利過城壕,上萬民眾在3天內挖通15公里水道,放干城壕里的水。婦女們趕做軍鞋,地方醫院增設病床,文藝工作人員連夜趕排節目,全社會都行動了,四面八方匯聚成人民戰爭的海洋。
明確打淮陰由10旅負責主攻后,旅長劉震隨即趕回部隊,8月26日,10旅與師特務團、新2團從洪澤湖東側的高良澗、蔣壩等地出發,向淮陰推進。同時安排了先掃清外圍敵人,將淮陰城包圍的行動,并讓作戰部門抓緊偵察摸清地形及城內敵人的情況,迅速制定攻城方案。淮海軍分區新2團、師特務團、蘇北地方武裝射陽獨立團和淮陰、漣水警衛團,在接到命令后也都按指令從南、東、北三面配合向淮陰逼進;淮安、漣東獨立團等擔負著對淮安的警戒和包圍任務。
淮陰淮安在民國時期是蘇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樞紐。自從日軍撤走后,原系大漢奸汪精衛的偽28師駐守淮陰城,共有正規軍七千余人,另有常備旅和淮陰保安守敵共二千余人。此時,偽二十八師搖身一變即成為國民黨第6軍第28師。大漢奸潘干臣因此被任命為少將師長。淮安城當時的守敵是“獨膀子”吳漱泉的一個偽軍師,偽蘇北挺進軍第3、第8縱隊,偽保安第5團及第8支隊等7000余人。日寇投降,吳漱泉接受國民黨加委,國民黨特地任命李云沛為“兩淮”督察。在新四軍包圍淮安城后,李云沛成立了城防司令部,自為司令,并調整部署,將主力調集到易被攻破的地方,妄圖憑借淮安城高水深所謂“鐵打的淮安”,拒絕投降,頑抗到底。
8月31日,淮海新二團在28團3營配合下,肅清了城北之敵;師特務團完成了突破城垣的最后準備;淮陰城外的楊莊、王營等34個敵偽據點全部被掃除;擔任打援的淮安、漣東警衛團,消滅了板閘的敵人,卡斷了淮安守敵增援的通路。淮陰城內的守敵,成了甕中之鱉。
劉震在回憶錄中說,抗戰以來,3師10旅部隊大量采用的是游擊戰,雖然也打了一些攻堅戰和運動戰,但對于攻取像淮陰城如此堅固設防的城市,他們還是第一次。
為貫徹黨中央收復失地的指示,加強進攻實力和野戰機動作戰能力,在這之前的八月初,軍部就已根據中央的意見作出決定:各主力師、旅不再兼任軍區軍分區職。各軍區軍分區特別注意幫助主力兵團之兵員補充,并盡量抽調地方武裝組成新的主力兵團。由此,第10旅恢復了團建制,將原來的淮海軍分區第4、第1支隊和新1團分別改編為第28團(團長鐘偉)、第29團(團長王風余)、第30團(團長肖志松)。
淮陰城的四個城門。東門外花街房屋較多,便于隱蔽接敵。南門和西門外地勢開闊、低洼,是守軍的主要防守陣地。北門緊靠運河,易守難攻。城東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些建筑物,可以利用。
劉震根據兵力,并經過親臨城下觀察地形反復研究,制定了攻城方案:以六個團的兵力對淮陰城實施多路攻擊,以城東北角和東門為主攻方向,28團主力為第一梯隊,該團3營和30團為第二、第三梯隊。南門為助攻方向,由師特務團負責(團長鄭貴卿),29團一部尾隨特務團跟進。29團主力由城東南角攻擊,射陽獨立團和分區新2團由城西北和城西角擔任佯攻。
方案確定后,劉震親自到前線給部隊作動員,號召大家在攻城中殺敵立功,“創造英雄人物和模范單位”。并宣布“哪個部隊先登城,進攻最快,打的最猛,繳獲最大,給予‘清江部隊’稱號”。
為使淮陰城免受戰火之災,在進行攻城準備的同時,新四軍兩次向潘干臣發出通牒,給其繳械投降、悔悟的機會。
第一次,選派了一位與潘干臣有關系的縣長,他與潘干臣是同學,并且拜過把兄弟。攻城部隊讓他帶一封信。信的內容是向潘干臣講明形勢,如果繼續與新四軍為敵,與人民為敵,絕沒有好下場。要他起義并允諾可編為新四軍的一個獨立師。而且,限他幾日幾時回答,不起義就攻城。潘干臣熱情招待老同學,但對起義之事避而不談。
第二次是總攻前夕,指揮部向城內潘干臣發出最后通牒,令其放下武器,繳械投降。攻城部隊是派菜農張老漢給潘干臣送最后通牒的。潘干臣毫無悔悟之意,不但把張老漢給殺了,還放出狂言說他們是“曲線救國”,淮陰城防“固若金湯”,任你新四軍長出三頭六臂,也休想飛進城來。
攻城之前,在東門北側主攻突破口的正面,由16名干部、戰士和60多名支前民工隱蔽奮戰了兩個晝夜,掏挖的55米長地道已經完工,一枚重磅炸彈已經悄悄地通過地道送往敵人的炮樓下安放著。
為了把握戰斗主動權,新四軍各部除了將淮陰城緊緊圍著,各種攻城的準備工作也在日夜不停地進行著。各部隊結合具體任務,選擇相似地形,進行反復演練。
為了迷惑和疲憊敵人,攻其不備,新四軍各部隊不停地派出小分隊襲擾,制造攻城的假象。
9月6日拂曉,新四軍隱蔽的大炮也露面了,隆隆地怒吼起來,將城門樓兩側高高豎立像兩顆銳利狼牙的炮樓拔掉了。淮漣民兵英雄王鳳山的土炮也在北門陣地上發出隆隆巨響。
守敵以為我軍真的攻城了,也用炮向我陣地狂轟。圍城以來,敵人最害怕我軍夜間攻城,每當黃昏、入夜、黎明就嚴加戒備,不少地段還安裝了照明燈,而在白天則有些松懈。
為了出其不意,從早晨開始,整個上午,我軍開炮,炮火時緊時松,敵人緊張了半天不見我軍有什么動靜,便慢慢地松懈起來。指揮部揣測敵人的心理,為擊敵不意,發起突然攻擊,將總攻時間選在9月6日下午兩點。
總攻前,南門陣地運送爆破器材的小車在途中被敵擊毀,目標暴露,經請示前線指揮部同意,師特務團提前5分鐘對南門發起攻擊。
淮陰城的守敵像被困的野獸,瘋狂地喊叫著朝城下特務團掃射,子彈、手榴彈,夾雜著石頭、瓦片像暴雨一樣傾瀉下來。尖刀班第一批沖上去,倒下了,第二批又沖了上去。
三顆紅色信號彈,于9月6日下午2時騰空升起,攻打淮陰城的總攻開始了!
“轟隆隆!”一聲巨響,敵炮樓被炸得飛上了天,城墻被炸開了一個7米多寬的缺口。守衛在該處的一個連偽軍全部被震昏。我軍各個陣地上機槍、大炮,像山洪暴發一樣怒吼起來,沖鋒號響亮的聲浪在槍炮聲中翻滾。各路突擊隊、紅旗手、投彈手、爆破手,一個個龍騰虎躍,沖鋒向前。
在東北角,28團1營2連與2營4連隨著爆破聲迅速架云梯登上城樓,沖在最前面的五班長曾家良和2營4 連2班的張班長同時登上了城樓,他們將第一面紅旗插上了東門城頭。守在城門口附近的敵人,猖狂進行反撲,妄圖阻擋我部隊突入城內。4連全體同志在連長張昌義的帶領下,僅五分鐘便全部突入城內,打退敵人多次反撲。30團緊隨28團之后也突入城內,向敵縱深直插進去。
與28團突破東北城墻的同時,29團的炮兵在團長王風余的指揮下,猛烈開火,迅速在城東南角轟開了一段城墻,突擊隊像潮水般涌入城內。29團和28團并肩猛烈地向城西部發動進攻。
南門陣地上的敵人火力特猛,部隊冒著彈雨繼續勇敢向前沖擊。7連尖刀班班長徐佳標背插紅旗攀墻,在接近城頭時,云梯被炸斷,他猛地抱住墻垛子翻上城墻時不幸中彈,撲過來的敵人用軍刀齊腕砍掉了他的雙手,他頓時昏了過去。登城后續部隊受阻,情況十分危急。就在這時,昏迷的徐佳標被槍炮聲震醒,他抬頭看到一個又一個戰友倒下,特別是看到年方24歲的紅軍營長宋傳海同志被暗堡子彈擊倒時,心急如焚……他憑著殘臂和雙膝支撐著軀體,艱難地用雙肘一寸一寸地挪向暗堡,使盡全力,猛撲過去,用雙臂緊緊地夾住敵人的機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堵住了敵人的槍眼,用生命為部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為突擊部隊登城打開了通道。負責攻打北門的淮陰警衛團,在主攻方向突破之后,由十余名共產黨員組成突擊隊巧妙地躲過了敵人的機槍掃射,沖向了北門城樓,消滅了城樓上的守敵,又配合主力部隊,圍殲城西敵人。
西門攻城部隊和射陽獨立團尖刀連沖入敵教導營營部,活捉了敵營長“趙老虎”。同時又抓住了一個號兵,新四軍攻城部隊命令他供出敵號譜,吹起了集合號,就這樣敵教導營全部當了俘虜。
向縱深奮勇沖殺的28團4連連長張昌義帶領戰士,在一個熟悉情況的理發師傅的向導下,直沖入敵28師師部。其他連隊也相繼趕到。張昌義和一名戰士沖進一間房子,只見一個肥頭大耳的家伙正對著電話發脾氣,理發師傅認出他就是潘干臣。連長張昌義持槍厲聲喝道:“潘干臣,舉起手來!”潘干臣丟掉電話機,一邊說“我投降,但我要見你們的黃師長”,一邊把手伸進口袋摸槍。張昌義眼疾手快,子彈出膛,當場將潘干臣擊斃,并厲聲罵道:“你這個狡猾的家伙,到這個時候還要見黃師長,讓你去見鬼吧!”此外,部隊還抓住了9個偽縣長,都是周圍縣里躲進去的。有一個偽團長,藏在夾墻里,戰士并不知道墻壁里有人,只是喊話,那個偽團長嚇壞了,戰戰兢兢地一邊連聲喊“我出來,我出來……”,一邊從夾墻里爬了出來,就這樣,又抓了一個偽團長。幾乎在同一時刻,28團4連副連長劉子林沖進指揮部另一間房子,一把抓住敵人師參謀長劉紹坤,喝令他:“打電話,命令你們的各團投降!”劉紹坤顫抖著拿起電話筒:“師座命令,停止抵抗。”15時13分,多處殘敵都放下武器,舉手投降,少數頑敵企圖從西北方向突圍,也被淮海新2團和射陽獨立團截殲。
新四軍從發起總攻至搗毀敵指揮部,擊斃潘干臣,僅用了90分鐘時間;到戰斗結束,總計不足兩小時。全殲淮陰偽軍第28師等部共8600余人,其中俘8300余人,擊斃300余人。日偽軍苦心經營6年余,吹噓為“固若金湯”的淮陰城,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陳毅軍長發來了嘉獎電。因淮陰城當時稱清江市,第10旅第28團被師授予“清江部隊”的光榮稱號。師特務團班長徐佳標被師追認為“淮陰戰斗英雄”,所在班被命名為“佳標班”。淮陰人民為紀念這位戰斗英雄,亦把南城門命名為“佳標門”。
在10旅及師特務團攻擊淮陰時,由鹽阜軍分區謝祥軍司令員率領6個獨立團包圍了淮安城。
淮陰城解放后,第10旅稍事休整,主力于9月13日又開抵淮安城,與原在該地監視的各縣獨立團,將淮安城緊緊包圍。15日,隨著第7、第8旅從淮南東返,師部遂命令由第7、第8旅接替第10旅,并調射陽、淮安、阜寧、鹽城等獨立團攻殲淮安之敵。第10旅由劉震指揮,去攻打響水口、陳家港、新安鎮等地偽軍,并要求部隊行動時注意保密,以防止敵人聞風逃竄。
收復淮安的戰斗,洪學智參謀長擔任前線總指揮,彭明治任副總指揮。參加攻打淮安的部隊除七旅八旅,還有射陽獨立團和淮安獨立團,攻城的具體計劃由八旅旅長張天云和七旅副旅長胡炳云負責實施指揮(當時七旅旅長彭明治因肺病休息,七旅暫由胡炳云負責)。攻城除主力部隊,淮安縣、淮寶縣的一萬多民兵也來了,組成了一支強大的攻城大軍。
攻城方案是,以城中心南北大街為中心分界線,7旅和淮安獨立團在城東半部,8旅和射陽獨立團在城西半部。以7旅19團、8旅20團分別在城東南角和城西南角實施主攻,7旅20團淮安獨立團8旅22團分別在城東南角和城西南角實施助攻,各攻城部隊突破后迅速分割殲滅敵人,部隊在城中心鎮淮樓會師。
在攻城前,為了避免戰火損失,攻城部隊向守城偽軍發動政治攻勢,一是對偽軍喊話。據時為8旅文工團團員的張幼嵐回憶:文工團的女兵們對城樓上的偽軍喊“我們新四軍是窮人隊伍,咱們都是一家人,不應該打內戰。你們妻子兒女都在家等你們團圓(當時是中秋節前;攻打淮安的時間就是中秋節),不要再給吳漱泉賣命了”等等口號。二是將月餅等食品讓偽軍放下繩索吊上去,感化他們,甚至將路條也帶上去,并告知,這路條是專為偽軍準備的。拿著路條,在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里可以通行。另,攻城指揮部在攻城前還將在淮陰城戰斗中被俘獲的偽28師參謀長放進淮安城,讓其勸說吳漱泉投降,并讓人將吳漱泉的姐姐請到淮安,讓其進城做弟弟工作。但吳漱泉仍執迷不悟。
攻城準備就緒,在即將下達命令準備第二天拂曉進攻時,洪參謀長接到3師師長黃克誠的電話,黃師長說他下午4時回到師部,要親自聽取攻城情況匯報。因此,總攻時間推遲了一天。
9月20日,攻城部隊向守城偽軍發出最后通牒,命令吳漱泉投降。吳漱泉拒絕并垂死掙扎,于9月21日拂曉,組織敢死隊隊員百余名,由西城墻用繩索墜下,進行偷襲,妄圖打開突破口突圍,當即被24團1營發覺,斃20名,俘80余名。
22日8時,按預定計劃發起總攻。攻擊令一發出,8旅就用平射迫擊炮先把城墻上的23個敵炮樓全部摧毀。在炮擊的同時,部隊從靠近運河的西南接近淮安城。接著,22團2營6連將埋在西南角城墻下的重磅炸彈引爆,炸開兩丈多寬的缺口,戰士們像潮水般從缺口涌入城內。霎時間,全面進攻的信號彈從城郊冉冉而起,第22團3營指戰員英雄頑強,敢打硬拼,僅用9分鐘時間就登上城頭,殲滅城上守敵。第22團1營、第24團3營也相繼奪取了南門和西門。
7旅則是從城東南和南面突破敵人城墻的一線防御。發起總攻前,7旅已將工事推進到了城下護城河邊。然后,他們用麻袋裝上河沙,在護城河邊構筑起比城墻還要高的碉堡,并且還占領了一座高塔。總攻一開始,7旅在碉堡和高塔上集中了幾十挺輕重機槍,對著早已選好的突破口進行猛烈射擊,一下子就把敵人的火力全部壓住。趁此機會,突擊隊架梯奮勇登城,與偽軍展開白刃戰,偽軍支持不住,爭相逃命。只幾分鐘的時間,就把敵人的防線突破了一個大口子。7旅部隊順城而下,迅速向縱深擴張。射陽、淮安、阜寧、鹽城獨立團也從各個方向突入城內。各部迅速穿插,將敵分割包圍。戰至10時,守敵大部被殲。殘敵僅剩200余人,在吳漱泉脅迫下,憑藉鼓樓和楚王殿繼續頑抗。12時30分,各部發起猛烈進攻,李云沛、吳漱泉被擊斃。下午3時,淮安戰斗遂告結束。本次戰斗,計斃偽軍400余人,俘4350余。
在我軍攻城時,由原南京偽警衛師起義后改編為新四軍獨立師的師長,被軍部派來參觀。他在指揮所與師長黃克誠、師參謀長洪學智等一起觀看7旅攻城的戰斗。戰斗結束后他對黃師長說:“這是我第一次看你們攻城作戰,你們英勇善戰,不怕犧牲,打得很好,值得學習。”
“兩淮”戰役既是第3師在蘇北地區對偽軍進行的最大一次戰役,也是3師在華中五年多的艱難抗戰中最后一次戰役,共殲偽軍1.5萬余人,繳獲炮15門、輕重機槍180余挺及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不僅解放“兩淮”地區的人民,而且部隊得到了鍛煉,獲得了大兵團攻堅作戰的寶貴經驗,還給予其他各孤立據點之敵以極大震撼。
“兩淮”戰役及以后的勝利,使我蘇北、蘇中、淮南、淮北解放區聯成一片,為華中人民解放戰爭準備了戰場,為華中分局、蘇皖邊區政府的設立創造了條件,讓“兩淮”在1945年10月到1946年的一年多時間成為華中政治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