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末期臺灣青年學生的抗日之路"/>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藍博洲
尋找祖國三千里
——日據末期臺灣青年學生的抗日之路
◎ 藍博洲
1937年,臺灣人民的抗日民族革命運動也隨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臺灣人民抗日民族革命運動已經擺脫長期以來孤軍作戰的狀態,不再只是臺灣一地人民反對日本殖民統治,要求民族解放的運動。臺灣基本上已經納入國共兩黨重新合作的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且成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國共合作的抗日統一戰線下,不少思想進步的臺灣青年學生,試圖通過不同的路線,參加共產黨的新四軍或八路軍與日軍作戰,克服各種困難,進入抗日根據地——延安。
(一)從建國大學到晉察冀革命根據地的呂芳魁
1937年9月,偽滿洲國政府為了培育滿洲國官員而設立的“建國大學”,在籌備了四五年后正式招生。東北長春的“建國大學”也成為臺灣學生進入祖國大陸,進而尋找參加抗戰組織的一條重要通道。
建國大學學制六年,前期三年,不分科;后期三年,分文教、政治、經濟三科。第一屆招收150名新生,其中包括:日本學生75人,漢族(包括滿族)學生50人,蒙古族7人,白俄學生5人,朝鮮學生10人,以及臺灣學生3人。
建國大學前后一共辦了九屆,共有三十幾名臺灣學生就讀。由于他們大多志在抗戰,所以,學成畢業的只有3人。
呂芳魁,1922年生于臺北板橋一個小商人家庭。1935年4月考入臺北二中(第14屆)。1940年3月畢業后,考進“建國大學”第三期。
就讀建國大學期間,呂芳魁參加了進步學生地下組織“讀書研究會”,通過組織活動和閱讀《大眾哲學》《論持久戰》等許多進步書籍,更加堅定了為解放祖國而奮斗的決心。
1942年春,呂芳魁與幾個進步同學離校出走,投奔關內抗日革命根據地,后因事機敗露逃到山海關,被學校抓了回去。
1943年冬,呂芳魁和許多“建大”同學被日軍強征入伍,分發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受訓;結業后,任炮兵少尉,駐軍日本和歌山縣。
1945年5月,呂芳魁與駐軍日本四國島的“建大”同學游禎德秘約,逃離日本軍隊,經大阪、九州島,由下關輪渡上海,輾轉來到北京。當時北京仍在日本白色恐怖統治下,他歷經艱難,找到了思想進步的臺灣同鄉——北大醫學院和理學院教授林耀堂和蘇子衡先生,經他們熱心引薦,與北京中共地下黨取得聯系。
1945年6月,呂芳魁將呂姓改為母親李姓,將芳魁改為子秀(妻名秀子),取得一張“良民證”,然后突破日軍重重封鎖線,到達晉察冀革命根據地,參加八路軍。
抗戰勝利后,李子秀積極做著到平津和南方去的準備,爭取盡早返回故鄉,為振興臺灣而斗爭。然而,1946年2月13日,身為晉察冀軍區張家口市炮兵團教導隊的教官,李子秀在帶領學員做反坦克地雷壓力承受實驗時,冒險檢查和排除故障,因反坦克地雷突然爆炸,不幸犧牲。①
(二)想開日本飛機到解放區的李中志
李中志,本名李金財,1916年生于臺北和尚洲(今蘆洲鄉)一個窮人家庭。從小好學的李金財,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和尚洲公學校;然而,在報考臺北二中時,卻不幸落榜。于是,他到臺北太平町補習中文;后來,學了一口流利的英文,并曾跟美籍英文老師到火燒島探險。
1928年4月15日,臺灣共產黨在上海秘密成立,隨即在島內展開各式各樣的組織活動。這段時期,年紀才十三四歲的李金財,也參加了同鄉老臺共廖瑞發和李媽喜等人組織的讀書會,學習革命思想。
其間,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法西斯統治下,民族意識強烈的李金財,只能在白色恐怖籠罩臺灣全島的社會氣氛下,自己一個人苦苦地尋找一條抗日的路。最后,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他選擇了先到日本苦學,再伺機回到祖國大陸尋找抗日組織的路。
1934年前后,李金財認識了剛剛畢業于成淵夜間補習學校的同鄉青年李水清。當時,李水清一邊在總督府做雜役,一邊計劃前往東京半工半讀大學專門部。兩人經常一起讀書,準備考試。
1938年元月,李水清考上“建國大學”,隨即決定放棄原先到東京半工半讀大學專門部的計劃。4月,李水清前往東京,與其他同學集合,前往東北就學。李金財臨時決定,放棄李水清之前為他聯系,已經取得的工讀機會,與李水清一同前往東京。到了東京以后,隨即在李水清的幫忙下,住進東京國際學生會館。因為沒有大學專門部檢定的資格,不能直接報考大學,只好進入東京府立第6中學夜間部苦學。
與此同時,李金財為了表明自己立志為中國抗戰而活之意,改名為李中志。
隨著太平洋戰爭戰線拉長,日本的兵力明顯不足。從1944年9月1日開始,日本也針對臺灣籍民實施征兵制。②
面對這種客觀局勢,李中志暗想,此時此刻參軍也許就是自己到祖國大陸尋找抗日之路的一種方法吧!于是,在大學畢業一年后的一天晚上,一直都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并且極力勸阻身邊朋友應召入伍的李中志,突然對弟弟和妹妹宣布說:“明天,我就要參軍了……”
為了中國的抗日戰爭貢獻一己之力,李中志原本想去參加日本空軍,然后找機會把飛機開到中國解放區去。然而,由于年齡已經超過,空軍不收,只好改投陸軍。他希望能在戰場上策反那些士兵們把槍口調過來,刺刀向日本軍國主義的胸口刺去。
然而,一直到日本投降,李中志都沒有機會被派到中國戰場,他的計劃也就沒有實施的機會。最后,他以陸軍少尉的軍階退伍。
1946年,李中志回到臺灣。通過廖瑞發介紹,他加入了中共在臺灣的地下黨組織。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后,地下黨為了進一步把散漫的群眾組織起來,通過廖瑞發,指派具有軍事經驗的李中志,負責籌劃臺北地區的人民武裝行動。1949年9月,李中志被捕,1950年犧牲。③③
(三)尋找新四軍的林如堉
林如堉,1924年生于板橋一個士紳家庭。1937年,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于海山小學校,順利考進臺北二中(第16屆)。
此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大力開展“皇民化運動”的年代。1938年5月,臺灣當局公布二中學長林水旺等人籌組“中國急進青年黨”的思漢反日事件,給林如堉等二中學生上了反日愛國的一課。因此,林如堉和雷燦南、李蒼降等熱血的同學,在日本帝國“皇民化運動”高壓的時代,找到了一條抗日救國的路——畢業后,渡?;卮箨?,投入祖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行列。
1942年3月,臺北二中畢業后,林如堉在父親的要求下,前往東京,報考第一高等學校??荚嚻陂g,他罹患流行性感冒,身體狀況不好,因而落榜。他并沒有馬上回臺灣,仍然留在東京,并且進入早稻田大學預科。
1943年,林如堉考取以培養在中國工作的干部為目標的上海東亞同文書院。他離開東京,經由長崎,4月底抵達上海,進入東亞同文書院第44期經濟科就讀。當林如堉的父親知道這個消息時,他不免懷疑:林如堉的一高落榜是故意的。因為這樣,他才有理由違背父親的安排,可以前往大陸,尋找參加抗戰的路。
1943年9月23日,臺灣總督府發表臺灣人實施征兵制度的辦法;10月25日,又開始臨時征召學生兵,同時取消文科大學生緩征的資格。林如堉清楚地看到,如果繼續留在學校,早晚也要被征調去當日本兵的,于是決心投靠新四軍。林如堉離開了上海,自己一個人,先是坐船到舟山群島,然后再轉往溫州、永嘉,但他始終未找到進入新四軍的門路。
1945年春天,林如堉終于在福州找到抗日組織,參加了國民政府所屬的海軍,并且一度準備配合盟軍登陸臺灣的計劃,乘坐帆船回臺灣,投入實際的戰斗。
大戰結束后,林如堉跟隨所屬海軍部隊,從福州回到高雄。后來,他辭去海軍翻譯官的工作,回到臺北,前往桃園角板山,做山地行政工作。
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林如堉辭去角板山的工作,到泰北中學當史地老師,并再度投入臺灣的社會改造運動。暑假結束后,他與臺北二中的同學李蒼降、二中學弟陳炳基,以及臺大畢業生李熏山和李登輝等人,組織“新民主同志會”,接受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
1948年10月下旬,“新民主同志會”被特務滲透,林如堉在板橋家里被捕。當時,國民黨當局還沒有在臺灣實施戡亂戒嚴體制,所以,他被處三年半的徒刑,僥幸躲過一死。
1950年11月29日,林如堉還是因為牽連所謂“臺北監獄內亂案”,遭到槍決。④
(四)在豫鄂邊區參加新四軍的朱天順
朱天順,1919年生于基隆,父親是黃包車夫,家庭貧窮。他在基隆臺陽礦業股份公司就業七年,由于不滿日本殖民者壓迫臺灣人的政策而萌生抗日意識。
1939年12月,朱天順從臺灣來到武漢。1940年10月,他與中共豫鄂邊區應城縣委取得聯系,在日占區做秘密工作。
1941年10月,因為交通員在漢口被捕,人在上海的朱天順,于11月到了蘇北新四軍根據地。隨后他離開蘇北,經過敵占區,從湖北省石灰窯(今黃石市)渡江,于1942年1月14日進入豫鄂邊區抗日根據地。跟隨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一段時間后,又通過中共鄂東地委轉到鄂中地委;同年2月,跋涉幾百里路,到達豫鄂邊區黨委機關所在地,改名鄭淡青,負責編寫敵占區和敵偽軍情況的數據。這段期間,因為閱讀了《社會科學概論》《社會發展史》《大眾哲學》等書籍,懂得了造成社會不公的原因,激發了他為消除舊社會的不公平制度而奮斗的決心。
1942年9月,朱天順被分配到新四軍第五師政治部對敵部擔任敵工干事,一直到日本投降為止,他做了兩年多對日軍宣傳,審查、教育被俘日軍,收集敵情,以及照管日本反戰同盟第五支部等工作。⑤
(五)到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林棟
林棟,生于臺南縣。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下,飽嘗了被奴役殖民的痛苦??谷諔馉幒吞窖髴馉幈l后,他便熱切盼望日本戰敗,臺灣重返祖國。同時,他痛感到中華民族必須團結,一致抗日,振興中華,才能雪國恥、救民族。
1943年,名古屋大學畢業時,林棟拒絕了老師及朋友們要他在日本就業定居的挽留,在畢業典禮的當天下午,毅然啟程,回到苦難的祖國。
林棟首先落腳山西太原,一面教書維生,一面尋找聯系朋友向導,準備奔赴抗日根據地。一年后,他終于沖破日軍封鎖,到達太行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參加祖國人民的抗日戰爭。⑥
(六)在大別山區打游擊的邱剛明
邱剛明,原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就讀??谷諔馉幈l后,隨即放棄學業,經華南轉赴陜甘寧邊區,參加大別山區的抗日游擊戰。⑦
(七)晉察冀軍區的醫生林思平
林思平,原名盧道龍,1917年生于嘉義大林。1935年考入東京慶應大學醫學部。
大三那年,盧溝橋事變發生,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盧道龍參加了東京一個由共產國際建立的秘密組織——馬列主義哲學小組,開始接受革命道理,并展開反戰宣傳工作。1941年,大學畢業,他一面在醫院進修,一面繼續參與反戰活動,因而被日警列入黑名單。林思平一直在尋找到祖國大陸直接參加抗戰的機會。
1943年,日籍導師在挽留不住的情況下,讓盧道龍冒名頂替,安排他以“增援日本醫療技術人員”的名義,經朝鮮奔向祖國大陸。盧道龍于是帶著妻子林芳枝,及其動員的幾個臺籍知識分子——白鳳洋、黃仁和、楊泰山和楊丁銘,一起來到山西太原。盧道龍先在太原鐵路醫院當醫生,并以醫生身份秘密支持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一些奇缺藥品和醫療器械,并掩護地下黨干部。
1944年8月,因為父親病逝,盧道龍回臺奔喪。奔喪期間,他又向許多懷有抗日愛國思想的臺灣青年宣傳大陸所見所聞,動員他們奔赴大陸參加抗戰。
后來,盧道龍遭到日本特務的懷疑,在敵占區太原鐵路醫院實在呆不下去了,通過共產黨地下交通員的安排,冒險越過日軍封鎖線,來到北平。
1945年春天,盧道龍與妻子互相換姓,改名思平(思念和平),由地下黨交通員帶領,從北平到達抗日根據地——晉察冀解放區張家口市。由組織安排,在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當醫生,救死扶傷。同年夏天,在一些被俘日軍編入八路軍后,他又發揮日語專長,向這些日軍戰俘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妻子林芳枝也被分配到日本婦女家庭組,做起宣傳工作……⑧
(八)尋找東北抗日民主聯軍的幾名客家青年
1943年,在東京苦學的范子唐(九州島大學畢業)、嚴盛滿(日本大學夜間部)、劉燕鑒(東京醫學院)和劉燕瑟(日本大學附屬第二商業學校)等客家進步青年,為了尋求抗日救國之路,聚在一起,研讀討論了孫中山先生的《救國論》。
1944年,劉燕瑟考入東京中央大學后,與日本大學夜間部畢業的嚴盛滿討論了具體的抗日方案,決定與在“滿洲首府新京”(今長春市)的“大正火災保險株式會社新京支店”工作的同鄉蘇鴻洞(日本大學畢業)取得聯系,并安排劉燕瑟于同年8月前往同一公司任會計。同年冬季,劉燕瑟又安排嚴盛滿、劉燕鑒和其他幾名臺胞從東京到新京就職,于是就在新京展開抗日活動。
1945年1月,劉燕瑟結識了在新京圖書館工作的任家鼎等東北進步青年,與這些臺灣進步青年和東北進步青年組織“中華進步學會”,共同進行抗日活動。同年7月,劉燕瑟和蘇鴻洞帶領嚴盛滿單位的兩名臺灣進步青年離開新京,去尋找東北抗日民主聯軍。任家鼎等人也組織一部分參加“中華進步學會”的東北進步青年,從另一條路去尋找東北抗日民主聯軍。嚴盛滿等人則留在新京,等待消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他們就陸續回到長春。與此同時,劉燕瑟和任家鼎認識了一名從蘇聯紅軍來的中國戰士,掛起“中華進步學會”的牌子,創辦春華中學,為新中國輸送革命干部。⑨
(九)八路軍女戰士楊美華
楊美華,1924年生于高雄市,父親是土木建筑技師,母親是助產師。1941年春天,高雄州立高等女子學校畢業后,前往東京日本女子牙科醫學院讀書。在京期間,結識了許多思想進步的臺灣同學,秘密閱讀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郭沫若的《北伐旅次》、倍倍爾的《婦女論》以及小說《女兵》等禁書,經常一起討論“臺灣向何處去”以及人生的價值等問題。
后來,楊美華通過閱讀東京帝大教授矢內原忠雄所著《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一書,對日本帝國主義掠奪臺灣的歷史和現實,有了更加透徹的了解。此外,她還聽過矢內原忠雄明確表示反對日本侵略“滿洲”的演講。矢內原忠雄在右翼分子的搗亂下,不顧個人安危,說出真話的勇敢表現,不禁讓她自我反?。骸拔沂且粋€中國人,難道就不能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做一番奮斗嗎?”
1945年2月,楊美華放棄還差半年就畢業的學位,以應聘日本人辦的華北輕金屬公司技術人員的名義,離開東京,啟程回國。她想:“我是中國人,連中國話都不會說,祖國是什么樣子都沒見過。只要能踏上祖國的土地,為祖國母親盡微薄之力,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于是,她從九州島門司港搭船到朝鮮釜山港,然后改乘火車,經山海關,于一個星期后終于平安到達淪陷區山東張店,在設在附近的華北輕金屬公司南定鋁廠醫務室工作。
由于南定鋁廠周圍都是八路軍的游擊區,鋁廠民工中也有許多八路軍,不久,她便和他們取得了聯系。6月的某一天,八路軍的一位地下工作人員秘密進入鋁廠,和她見了面,表示歡迎她參加抗日工作,并將在時機成熟時安排她到解放區去。
8月15日晚上,楊美華通過沖繩美國之音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不久,她就接到八路軍的通知,要她盡快離開鋁廠。第二天,鋁廠槍聲不斷,她打扮成當地老百姓的模樣,在八路軍交通員的掩護下,前往解放區。
到了解放區,楊美華便穿上了軍裝,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與膠濟路沿線繼續負隅頑抗的日偽軍戰斗。她先是分配到渤海軍區三分區野戰醫院工作,不久,又因為前線需要日語翻譯,被調到敵工科。⑩
(十)其他
除了上述幾位臺灣青年學生之外,早在盧溝橋事變之前便回到祖國大陸,然后在延安、八路軍或新四軍參加抗戰的,至少還包括以下幾位在臺灣出生的青年學生——
楊誠:1916年12月生于臺南市一個小商人家庭。1917年隨父母到印度尼西亞謀生。14歲從印度尼西亞回祖國大陸,進中學和大學。就讀北大法商學院俄語本科時,積極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擔任北平總聯絡員。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從此走上職業革命者的道路。?
沈扶:1913年生于臺北市淡水河畔一條小街。為了不受日人的奴化教育,于1930年6月舉家離臺,歸返祖國。1937年11月11日,日軍占領上海市,三天后,沈扶搭乘英輪到香港,決定設法到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延安參加抗戰。1938年7月,通過哥哥的朋友介紹,前往廣州八路軍辦事處辦理手續,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于7月底抵達延安,隨即進入魯迅藝術學院第二期美術系學習。1939年起,調到第十八集團軍總政治部對日工作部門管教日本戰俘,并研究和翻譯對日資料。?
董克:生于臺南市一個商人家庭。1930年夏到廈門雙十中學,再到集美學校學習。其后離開處于白色恐怖的廈門,前往菲律賓馬尼拉親戚開的商店工作。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在僑領王雨亭先生指導下,展開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5月的一個深夜,他與其他六位華僑青年,在王雨亭的安排下,登上開往香港的客輪,然后搭火車直達西安,再由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派向導,領著他們向延安進發。在陜北公學和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和鍛煉后,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報名參加在敵后建立“抗大”第一分校的隊伍。畢業后,在冀魯豫地區先后從事宣傳鼓動與農村“土改”工作。?
文英:本名陳定瀾,1924年生于臺中縣梧棲港。1934年秋天,隨父親及家人到北平。1943年夏,就讀北京市立第三中學高中部期間,參加了由北師大男、女附中,男三中,河北高中等校進步學生組織的“海燕社”。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政治系。1945年1月4日,前往解放區,歷經艱難,抵達中共晉察冀分局城市工作委員會所在地的阜平縣,投入抗戰工作。?
翁阿冬:臺北人,烈士翁澤生之妹。1938年,經廖承志介紹,只身經新加坡、香港,投奔抗日圣地延安,參加抗日隊伍。為避免連累臺灣親友,接受陳云建議,改名馮志堅。她在得知翁澤生犧牲的消息后,立誓“把血淚變成銳利的刺刀,刺在每個敵人的身上”,繼續翁澤生“未完的事業”,并用一生實現了這份誓言。?
據說,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為實現臺灣光復,先后歸返大陸,參加祖國抗日行列,與大陸同胞并肩作戰的臺灣愛國志士,有5萬人之眾。?
日本投降后,有些人留在大陸,繼續參加中共領導的解放戰爭;有些“自稱革命家”的人,則跟隨國民黨回到臺灣,各自也分到一官半職,成為臺灣人民眼里的“半山”……?
同樣地,前述這些在日據末期就地戰斗,或者尋找祖國三千里,前往“重慶”或“延安”,參加抗戰的臺灣青年們,有一部分人前往解放區,繼續戰斗,更多的人則回到臺灣,投入戰后臺灣的重建工作。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