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病蟲害控制為例
王韋舒1, 王少剛2
(1.遼寧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遼寧沈陽 110122;2.國營本溪縣太子河林場,遼寧本溪 117100)
從可持續發展淺談森林保護與利用對策
——以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病蟲害控制為例
王韋舒1, 王少剛2
(1.遼寧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遼寧沈陽 110122;2.國營本溪縣太子河林場,遼寧本溪 117100)
摘要通過分析森林生物多樣性與森林病蟲害的現狀及其對森林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提出了提高意識、加強管理,依靠科技手段保護生物多樣性和防治病蟲害等措施建議,以期可持續發展森林保護與利用。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森林生物多樣性;森林病蟲害;措施
森林作為全球生態系統的核心,支撐和保障了社會的發展,同人類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例如森林能夠有效地凈化空氣,森林中二氧化硫比空地少15%~50%[1];能夠產生人體必需的氧氣;能夠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森林也是絕大多數生物的棲息地。因此,保護森林、發展林業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更關系到保護地球、維持生態平衡和人類的發展。
自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提出“可持續發展”(即通過人類對生物圈的管理,使自然界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又能保證其后代人需求潛力的發展[2])這一概念之后,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可持續林業的概念應運而生,它肯定了森林生態系統在維持人類生命系統中的突出作用,揭示了當代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壓力,是對傳統森林持續利用更高層次上的升華。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林業,是人類對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反思的結果,作為可持續林業基礎和前提的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逐漸成為各國林業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和研究的熱點。
1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與控制病蟲害的意義
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主體的森林,其生物量占陸地生物總量的80%以上[3],為物種進化、新物種的產生與遺傳多樣性提供了基礎與保障。森林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隨著生物多樣性的提高,食物鏈和食物網越來越完整,使物質和能量運轉加快,生態系統趨于穩定;其次,促進生物間的聯系,使其在相互影響下協同進化;再次,有利于保存遺傳基因,保護物種多樣性。當森林系統遭到破壞,可能會導致物種滅絕,生物群落多樣性銳減等后果。由于任何多樣性的喪失都是不可逆的,且會嚴重影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對森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物種生態系統最大限度發揮功能的途徑,是森林保護中關鍵性的舉措之一。
控制病蟲害是我國林業建設的一項持久艱巨的任務,是國家減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森林資源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改善及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森林生長周期一般比較長,在漫長的生長過程中難免受到病蟲害的侵襲,特別是人工造林大多呈現樹種單一的特點,加之森林自身面積廣闊,病蟲害防御水平較低,一旦被有害生物侵襲,可能會使林木生長緩慢甚至枯死,最終造成森林面積減少,對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
2我國森林問題現狀
2.1森林的生物多樣性現狀我國現有森林1.95億hm2,森林覆蓋率為20.36%,森林蓄積137.21億m3[4]。我國森林中生存著80%以上的陸生野生動植物物種,有30 000余種高等植物,居世界第3位;有2 340種陸棲脊椎動物,約占世界總數的10%;有1 244種鳥類,占世界總數的13%[3]。
近年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森林資源被過度開采利用,森林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我國有 4 000~5 000種高等植物處于瀕危或受威脅的狀態,6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我國以156種占了總數的近25%[5]。原產于我國的野馬、高鼻羚羊等10余種珍稀野生動物已經絕跡[3]。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顯示,全國有1 010.68萬hm2林地由于各種原因被征用變成了非林地,“十五”期間全國年均超限采伐達到7 554.21萬m3。東北、內蒙古等地雖實施國有林區天保工程,但是年均采伐消耗量仍是該林區合理采伐量的3.24倍[6];西雙版納毀林種橡膠威脅著原始的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主要受土壤、氣候條件、人為干擾及森林作業等因素的影響,其中森林的采伐和作業為主要原因,它能影響林區的土壤、水、光照,使地表溫度增加,濕度降低,土壤微生物數量、營養物質含量等發生改變,易受溫濕度制約的物種由于小氣候的變化而遭遇生存威脅,以樹葉為食的動物和寄生植物也受到危害,導致森林群落種類減少,森林生境破壞,動植物種類隨之消失或遷移。另外,森林作業過程中使用的機械設備等容易對地表植被造成擦傷、折斷、刮傷及破裂等傷害,或通過破壞土壤使苗木的生長受到阻礙,同時帶走地表土壤,拖走地表植被,嚴重影響了植被的生長,使森林生物多樣性衰減。
2.2森林的病蟲害現狀近年來,我國的森林病蟲害發生、傳播和蔓延總體呈不良態勢,具有發生面積大、范圍廣且易出現區域性災害,發生頻率高、成災種類多、蔓延迅速的特點。20世紀50年代全國每年發生森林病蟲害面積為100萬hm2,60年代為140萬hm2,70年代初為360萬hm2,70年代末上升到533萬hm2,進入80年代,每年發生面積約667萬hm2,至90年代達到1 100萬hm2[7]。另外,氣候異常導致的多雨、高濕、氣溫異常等為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得病蟲害頑固難治。目前能夠嚴重成災的病蟲逐漸增多,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陸續遷入的,以黑龍江省為例,松毛蟲、天幕毛蟲、黃連木尺蛾、楊扇舟蛾、落葉松尺蛾和青楊天牛[8]等大多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地區甚至每年都會暴發,不但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而且給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隨著人工林面積的增加,不科學的造林規劃,忽視生態與社會效益,造成樹種呈現單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森林容易受到病蟲的侵害。
病蟲害對林業的健康發展起制約作用,因此控制病蟲害也成為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而目前在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對森林病蟲害的認識具有局限性,森林病蟲害的危害結果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才能顯現出來,所以林業生態建設部門的相關機構對其重視程度尚不夠;②只注重治,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及先進的技術,不能及時在災害發生之前發現問題;③由于全球氣候的變暖,使病蟲害的死亡率明顯降低,導致防治工作難度加大,病蟲害問題加劇。
3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森林保護對策
3.1提高認識,建章建制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是發展經濟、改善生態環境的必要條件,因此,各地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概念與發展林業相結合,充分認識森林資源的重要作用和功能。由于森林資源經營存在“木頭”思想的制約,多資源、多角度看待森林的意識尚不清晰,因此必須轉變原有觀念,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方面重新認識森林的價值。例如,政府部門通過內容豐富的科普宣傳,使干部群眾樹立生態意識,只有在思想上重視,才能在相應的工作中落實;還可通過建立森林公園等模式,在滿足人們回歸自然,享受自然訴求的基礎上,使其深刻體會到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好處,以此推動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
科學的制度設計是各項措施能夠有效實行的根本保障。沒有制度,管理也將沒有依據,無從落實。目前,我國頒布實施的《森林法實施細則》《環境保護法》及《野生動物保護法》等規則和條例,對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起了關鍵作用[9]。另外,各級部門盡快建立起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保障可持續林業的科學分類管理。隨著十八大報告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的提出,修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制定適應新形勢的法規也勢在必行。
3.2科學分類管理,建立物種基因庫根據森林的不同功能和作用采取適宜的經營手段,為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新思路。通過對森林科學分類經營,實現可持續林業的目的。例如對破壞較輕的天然林,采用綠色保留地作業法[10],保留木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的同時,還為植物種子的生長提供苗床,達到平衡水分,向土壤釋放養分的目的;對于結構較單一的人工林,可通過適度采伐降低森林密度,營造喬木-灌木-草本復合體系來代替純林。大力推廣擇伐等采伐方式,即在經濟上是可持續的,以提供穩定持續的木材產量,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11],來減小森林開采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建立物種保護的基因庫[12]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通過建立先進的基因數據庫并根據物種規模、生態環境、地理位置建立不同地區生物的基因保護網,也可以建立生境走廊把相互隔離的不同地區連接起來。構成保護網[13],以期形成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以便引進國外適用的經驗技術,促進我國森林保護健康持續發展。
3.3依靠科技手段,加強病蟲害控制病蟲害防治作為整個森林生產中科技含量較高,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必須依靠先進的技術及專業的森林防治隊伍。結合分子生物技術等高新手段,解決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問題。例如運用基因控制技術轉入抗蟲、抗病毒基因從而發揮特定的抗性作用;運用生物防治技術,通過增設鳥巢、封山育林等方式提供有害生物天敵棲息環境,充分發揮天敵作用,最終達到防蟲抗蟲的目的;在育苗過程中對可能含有病原和害蟲的種子或樹苗進行消毒,最大限度地保證出苗率和林木安全;及時做好林木修剪和清潔工作,徹底去除病枝枯枝,對雜草和敗葉就地深埋,同時在落葉后及發芽前對樹木進行涂白,改善樹木健康狀況。另外,還可使用DNA指紋技術用于森林昆蟲的分類,特別是相似種的區別鑒定,為病蟲害的檢疫提供重要方法;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將某些殺蟲基因導入樹木中以獲得更多表達毒性蛋白的抗食葉害蟲植株。
3.4建立健全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及防治減災體系對于森林病蟲害的控制需要以預防為主,早發現、早防治能夠將損失降到最低。李紅征等[14]基于GIS建立了有害生物測報軟件系統,為病蟲害預測預報提供輔助決策。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技術的森林防護隊伍,大力研發新技術,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等十分重要,在加大監測覆蓋面、提高監測科學性和準確性的同時,結合當地森林狀況、氣候條件等定期對監測結果匯總分析,及時掌握森林病蟲害的發生趨勢,為決策者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任慧.簡析森林保護工作的現狀及措施[J].科技與企業,2014(13):160.
[2] 孫麗英.試論森林采運作業與森林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2(7):50.
[3] 陸少齡.從生物多樣性保護淺談我國森林保護與利用對策[J].現代園藝,2011(5):104-105.
[4] 賈治邦.中國森林資源清查報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5] 李亞藏,梁彥蘭,張東斌.淺談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因素及其保護[J].河南林業科技,2006(4):31-33.
[6] 田海芹,高巖,段健,等.論森林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3,36(4):7-9.
[7] 王國治.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續控制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01.
[8] 袁曉庚,劉偉各.淺談防治森林病蟲害的重要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1):97.
[9] 付健全.森林與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策略[J].林業資源管理,1994(4):37-39.
[10] 陳笑玲.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4):249.
[11] 劉美爽,楊衛東.森林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林業科技,2006(4):66-67.
[12] 鄭恩生,苗衡.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9):119.
[13] 張華菊.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因素及保護措施[J].現代園藝,2015(9):75-76.
[14] 李紅征,李崇雋,羅俊根,等.基于GIS的江西林業有害生物預測預報系統[J].江西林業科技,2013(6):32-35.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5)30-126-02
作者簡介王韋舒(1990- ),男,遼寧本溪人,助理工程師,從事林業調查規劃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16
A Brief Talk 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Forestry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Forest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Forest Insect,Disease Control
WANG Wei-shu1,WANG Shao-gang2(1.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Liaoning 110122;2.State-owned Taizi River Forest Farm of Benxi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Benxi,Liaoning 117100)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forest biodiversity and forest insect and diseas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fore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ever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improve the awareness,strengthen management,by mea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tect biodiversity and pest control,so as to protect and utilize forest.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est biodiversity; Forest insect and disease;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