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高
德國女孩在隴南
文 / 鄭高
安吉麗娜·郝思佳(Angelina Horsinka)系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生,學習亞洲文化。2014年她跟我聯(lián)系,希望能到蘭州來實習,而我當時在隴南支教,她就說愿意跟我來甘肅隴南的禮縣鹽官鎮(zhèn)支教。我說鄉(xiāng)下的條件很苦,她說她不怕。
于是2014年9月2日至9月28日,安吉麗娜在禮縣二中成為了一名支教。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多天時間,禮縣二中師生卻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吉麗娜在離開前一晚對我說:“我希望再來這個地方,雖然我現(xiàn)在還沒有離開呢,但已經(jīng)開始想這里了。”
校長成為安吉麗娜同學的實習指導老師,為了讓她全面了解中國文化,校長還委托本校老師培養(yǎng)她中國傳統(tǒng)毛筆書法。安吉麗娜對此興趣濃厚,而且進步也很快,她抄錄的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毛筆書法還參加了學校慶國慶書法展覽。受部分老師之委托,安吉麗娜還為他們寫了《登鸛雀樓》以做留念,她的毛筆書法老師趙志雄還專門托人為她從天水刻了一枚篆字書法印章,并在她完成支教回國前,帶她參觀了禮縣的很多名勝及禮縣書法展。
禮縣二中的老師和同學們太熱情好客了,安吉麗娜多次受到老師們的邀請去家中做客。我對她說:“如果在你們德國,會不會也這樣對待中國人?”
她回答說:“德國人不喜歡叫別人到自己家里去,不喜歡請人吃飯。總是說‘我沒有時間’。”
我又問:“那么德國人在工作之余干什么?”
她說:“喝啤酒。”
我說:“他們喝啤酒消磨時間,卻不愿意為自己或者朋友做一頓飯嗎?”
她說:“他們總是說,‘我很忙’。不喜歡別人打攪自己。”
德國人有很強的自我意識,總是很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事情,一般不會認同中國人的“計劃不如變化”。他們認為自己的時間屬于自己,別人休想改變他們的計劃或者占用他們的時間。而我們中國人,大部分都喜歡朋友到自己家里來做客,喜歡花時間為朋友做飯。要是朋友致歉,我們會說:“我們不忙,不麻煩,畢竟你能來幾次呢?”
德國人和中國人的觀念截然不同。我們長于奉獻,為子女、為老人,為家人、為朋友,為工作、為生活……我們的犧牲精神一直被稱贊,要是我們身邊有這樣一個利己之人,那他肯定是孤獨無友的。然而,我們又會被各種人情所羈絆,不得自由,為此常常怨憤不平,覺得他人缺少感恩情懷,認為自己付出的太多,別人的回報太少。有人就會感慨:“人心不古,世態(tài)炎涼。”兩相比較,德國人的利己也有他的益處。
我們的助人精神一直被提倡,助人為樂成了美好品德。但是德國人卻覺得你幫助他,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愿意這樣做,他并不一定要感動,更沒有“禮尚往來”的意識,安吉麗娜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我給她講“禮尚往來”的含義,希望她在接受好客的中國人的情誼時有所表示,也不至于讓我——她的“中國媽媽”尷尬。但是她始終覺得,中國人對她的好,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自己要對她好”。

安吉麗娜給學生們上課
她一直在我家里免費寄宿,從來不覺得不好意思。常常是她端坐著,等我做好飯,她只是動筷子。后來我實在忙,就叫她幫我打打下手。有時候我們吃完飯,我叫她幫忙洗碗,于是她只是洗碗,手旁的碟子,碰都不碰。我叫她把碟子也洗了,她就洗碟子,鍋卻不刷。這時候,我教她什么叫“舉一反三”,什么叫“看眼色”。她好像還是不大習慣“看眼色”行事。真正是“一撥一轉(zhuǎn),不撥不轉(zhuǎn)”。
安吉麗娜覺得她的就是她的,沒有分享的意識。我們出去旅游,準備吃的喝的,她卻什么也不準備。路上吃的瓜果飲食,都是我們買來她吃喝,也沒有客氣過。她把我們對她的客氣當作自然而然的事情,心安理得地接受,至大不過說聲“謝謝”。作為我們中國人,要是同行,帶的食品飲料或者買的東西,那都是大家共享的。有一次,我們上山玩,我叮囑道:“今天的晚飯可能要在縣城吃,到時候,你就主動付款,因為大家給你付款的次數(shù)多了,我都不好意思呢。中國人吃飯付款像打仗一樣,喜歡給別人付款,你得搶到別人前頭。”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然而到了吃飯時候,安吉麗娜對我說:“這么多飯菜,我只帶了15元。”我還能說她什么呢,最后,還是同行的老師付了款。
有一次我忍不住問道:“在德國,朋友一起出去玩,食宿費怎么付款?”
她說:“AA制。各付各的錢。”
我又問:“那么,要是別人主動替你付了錢,你怎么辦?
她說:“要是別人替我付款,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看來德國人就是這樣。中國人自己愿意替人付錢,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別想著德國人會領(lǐng)你的情。
一次我們從徽縣回來,我暈車又感冒,困乏不堪,昏沉沉睡到第二天。安吉麗娜始終也沒有過來問候一聲。等到我能起身,給她做飯的時候,提起了這件事,沒想到安吉麗娜說:“在德國,你生病了,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言外之意,與她是無關(guān)的。
我又問:“要是病倒了,無法自理,怎么辦?”
“那是你家里人的事情。”
不知道是我多情了,還是德國人過于無情呢?那句“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覺得這正是中德文化的巨大差異,其實往往這樣交往才簡單。
我無意評判這些是是非非,只是覺得,我們中國人對人太熱情,太周到,與德國人的自我意識很不同。他們很放心地把孩子送到中國,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而我們常常怕孩子在陌生地方走失,怕孩子在外受欺負,因為我們有著不安全感。我們出國,沒有人會搶著替你付錢,沒有人為你提供免費食宿……而我們對待外國人,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會友好地款待。我們有時候聽周圍的人說,外國孩子18歲就多么自立,其實是我們?yōu)橥鈬⒆犹峁┝税踩U虾鸵磺忻赓M援助。誰會為我們的孩子這樣做呢?我們的孩子到德國去,德國人不會因為你是外國人而熱情款待你。所以,我在深入接觸了這位德國女孩后,我們該反思中國文化的優(yōu)良及中國人待人接物的心理意識,比較德國乃至西方文化的理性及他們的自我優(yōu)越感,不能盲目地埋怨我們的孩子嬌養(yǎng)不自立。
安吉麗娜曾對我說,她和家人都不愿意對朋友們說她在中國留學,不然朋友們會很吃驚的。我覺得這個需要教導她一番,我說:“中國的朋友、老師、同學對你好不好?”她說好。我說:“中國人善良、厚道;中國文華深厚博大優(yōu)秀,你來中國學習,并沒有辱沒你。你應該把在中國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感受,真實地告訴你的德國朋友們,而不是回避談論中國。中國人熱愛各國的朋友,也希望各國的朋友熱愛中國人。”

安吉麗娜在給禮縣二中的學生們上課
安吉麗娜的學習遠沒有我們的孩子們刻苦,所以,我覺得她學習亞洲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連皮毛都沒有學到。文化的差異太大,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遠不是一個20歲女孩子可以學完的。雖已是大二的安吉麗娜,其實連高二學生的作文都看不懂,文言文古詩詞也是一句也不能理解。要是不懂古代文學,我以為要理解中國文化,基本是天方夜譚。
這些姑且不說,就連她本國的文化,她也一知半解。回到蘭州,我們?nèi)チ颂m州市畫院,畫院的老師們很熱情地與她交流,說到德國的許多畫家,她竟全都不知道。我說:“你回去可以了解一下這些畫家,以后如果別人提起,你起碼能知道他們的名字。”她竟回應我說:“我不用知道。”
好一個“不用知道”!但我覺得很好。作為老師,我們常常灌輸給學生要記住這個名人,記住那個名人,他們的生卒年代、名、字、號,他們的藝術(shù)風格,以及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和意義。背誦,考試時默寫上去。常常為了考試,突擊記憶,然而過不到半年,忘得一干二凈。
那些名人,各行各業(yè)的,你記得也好,不知道也罷,他們都存在過,都產(chǎn)生過影響。我們需要時可以上網(wǎng)搜索,了解一下,何必花巨大的時間精力去背誦呢?
與安吉麗娜相處的這段時間,中德學習習慣的交流的確給了我很大的反思。
安吉麗娜在禮縣二中近一個月的支教生活過得非常充實且有意義。她工作認真,不但把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游學經(jīng)歷介紹給了二中的學生,以鼓勵學生跳出過于依賴父母生活的圈子,培養(yǎng)獨立生活學習的能力,而且還把德國的文化、風土人情和習俗也介紹給了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另一方面,她也盡力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習俗和鄉(xiāng)村文化。
禮縣二中老師感慨道,我們學校自建校五十多年以來,這是第一位外教,我們希望這次外教的支教能為禮縣二中走向國際化辦學理念開個先河。我也希望,禮縣二中的老師們在接觸了這位德國外教后,也像我一樣,能有很多感悟。(作者單位:蘭州外國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