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承
我國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
◎任承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應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對于經濟增長點進行探尋,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是當前面臨的一項主要的問題。在當前發展中,資金問題是農村金融發展的主要的影響因素。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金融發展有一定程度的改觀,但并沒有從根本上對于該問題進行解決,仍存在例如信貸缺口大等問題,使得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得不到滿足,該問題已成為當前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農村資金運行格局較以前有了很大改變,隨著不斷的發展,信貸資金也不斷增加,但我國現今仍沒有對于中國農村金融的明確定義,從現代意義的角度講,分為基礎層面、中間層面以及調控層面,這是至今為止農村金融改革層面最重要的成果。
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當今農村金融機構普遍處于虧損狀態,從而造成經營效益低下。在農村的制度下國家與銀行缺乏真正的利益上的關聯,政府的經營策略也不完備,缺乏激勵機制。政府對農村金融組織管理混亂,政企不分。民間資本流動不規范以及存在著信貸缺口巨大,農村經濟主題信貸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問題。
農村信用社出現離農傾向,經營狀況不容樂觀。農村信用社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向城市化邁進,經營狀況發生了根本上的改變,雖然主要的網點設置于農村地區,但是固定資產的絕大部分來自于城市,這意味著農村信用社把主要的經營重點放到了城市中去,體現了農訓信用社的發展出現了偏離。并且農村信用社的發展現今有存在壞賬的情況,盈利情況不斷惡化,資產也存在減少的現象,風險隨著不斷的發展也在提升,這表明了農村信用社內部存在著一些管理經營上的問題。
農村金融供給機構資金緊張,服務水平低,不能滿足農村經濟主體的貸款需求。農村銀行發展投資的增勢較為緩慢,尤其體現在2000年后,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農村的信用社支農資金不夠充足,截至到2000年,總體增加較為可觀,但分到單個農民手中的僅為124元,對于農民起不到什么實際作用,因此農民對于該問題的呼聲持續高漲。并且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信貸產品設計以及信貸投向不合理的問題,貸款的期限不能和農業生產周期相吻合,而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了基層組織,因此,農戶雖不多,但農戶的貸款需求普遍較大的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生命力依然頑強。隨著當今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為了配合經濟的發展而不斷進行轉變的生產方式,資金的融通規模在不斷的進行擴大,于是民間的各種融資組織隨之產生,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十分活躍。在經濟發展不景氣的時期,三成以上的農民依靠民間組織來進行借貸,從而造成了農村金融市場的混亂。
農村資金非農化,加劇了農村資金供需的矛盾。在外界環境的不斷影響下,部分農村企業將其富裕的資金轉存到大銀行中,從而進行儲蓄,使其成為非農資產,該種現象造成了農村地區資金緊張,大量資金進入大銀行中,農村信用社的資金不足,并且沒有其他銀行對于信用社進行支持,造成了農村銀行以及信用社想發房貸段但并不具有經濟實力的現象。
當前的郵政儲蓄也不斷強勢增長,從農村中抽取走大量的資金,但被抽走的資金,最終也不能對于農業進行反哺,還造成了農村資金匱乏的現象。
并且農村信用社在營業過程中也被抽走了一部分的資金,一部分的自己轉入中央銀行,從而用來向城鎮地區進行放貸,進一步加劇農村資金的匱乏的問題。
農村銀行集約經營,影響了基層農業銀行對于“三農”問題的支持的力度。根據當前的經營狀況,為進行有效的信貸風險防范,從而增加自身的收入,來提升經營的效益。農村銀行大多由中央銀行來進行集中的經營,但該做法很大程度上削減了基層的積極性,資金由原來的以農業為主轉向了農業、工商業等平等發展,致使農村發展也日益的城市化,而三農問題象征著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是促進社會完整化體系的重要措施,農村銀行集約經營并沒有對于“三農”問題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反而對其產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響。
部分貧窮地區的農村金融與其經濟相互制約。自然災害嚴重且頻繁發生,造成受災面積廣大,農作物產量大量減產,直接對于經濟有所影響。從而造成農民的收入減少,并且有所損失,不能及時對于貸款進行按時償還。
并且近來農產品的價格有明顯的下跌,農民收入不斷的降低。政府對于煙葉等產品也加大了稅率的提升,進一步給農民造成壓力,影響了農民的收入,也對于金融資金的來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影響了貨幣量在農村地區的流動量,造成緊縮的狀態,不利于促進農村人民的消費,也造成貸款不能及時償還,經濟發展對于金融發面造成了制約。
部分農村地區存在著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從之前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國農村的金融發展的并不十分樂觀,在各個地區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其嚴重的程度與解決的措施也不盡相同。
一些農業銀行與商業銀行不斷從鄉村銀行對于資金進行吸收,并且這些銀行還不對于農村進行放貸,造成了農村銀行的資金不斷減少,不能滿足農村人民的貸款需求。并且郵政儲蓄少,存于郵政儲蓄部分的資金數目還不夠對農業進行反哺。
避免重復歷次農村改革中存在的誤區。農村金融制度的變革通常是強制下所實施的,并非真正做到以農村的經濟為主體。在中央銀行的壓制下,農村信用社存在資金不足等一些列問題,不利于農村人民進行貸款。將農村信用社并入國有銀行,從而推動經濟發展,也有利于中央銀行進一步的商業化發展,但在此過程中,農村信用社只是一味的被動接受,沒有真正以農業為主,以農民為主,促進農村的整體發展。
長期發展中一直受著傳統的思想影響,存在部分的落后思想,因此應不斷改革,結合過去的成果,更新當今的思維方式,通過多元化的方式進行發展,隨著農村經濟更加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我們應找到更為適合當今社會的方法,對于農村金融進行發展。
按照市場的需求對于農村金融組織進行結構上的調整。從改革開放以來,鄉村的金融發展有著不同的措施。隨著市場的不斷自由化發展,金融機構逐步擴大了管理權限,并將利率放寬。通過不斷對于農村金融的問題研究,逐步加強了對于金融市場的控制。在發展過程中要及時避免農村金融市場與城市金融市場分割的現象,從而避免工業不能有效反哺農業,農村資金反向流向城市等問題。
組織結構調整要有瞻前性,適應經濟的進一步開放與發展的要求。在全球經濟化的不斷發展新下,資本自由化不斷推進,部分地區逐步加大對外開放的程度,從而加大了外國資本進入中國的直接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穩定化,因此在發展過程中,應逐步避免發展的不確定性,與各國進行平等的角逐。
處理好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做到農村的金融發展與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相同步,在中國的地域性基礎上,金融商品也具有類似的特點,不但以小農經濟為基礎,還對于貸款有著大幅度的需求。因此,對于我國的農村金融問題應不斷的更新觀念,更好的服務農民,減少政府的干預性,對于民間資本進行充分的利用,從而進一步對于我國的農村金融問題有所解決。
通過實驗結果和深度研究調查表明,我國的鄉村金融發展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存在的問題不僅影響不利于我國農村的金融問題發展,有可能還會進一步對我國農村的金融問題有所影響,因此,需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改進,通過改變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問題,以及尋求宏觀的外部政策支持,明確法人的責任,來促進鄉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而來提升農村人民的貸款需求和總體生活水平,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