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的農戶標簽。 朱曉磊攝
組織農戶既生產種植、又進行加工制造,然后在本地食品直賣場銷售并發展相關旅游,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整合互動,把生產、加工和銷售合成一條龍,這在韓國被稱為“第六產業”。本地食品直賣場便是第六產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終端展示。近日,《環球時報》記者走進韓國第六產業政策推行的典范城市完州郡母岳山本地食品直賣場,直觀感受到了“快樂”和“健康”。
實行“1日銷售原則”
母岳山本地食品直賣場,當地人將它正式稱為“母岳山當地食品快樂站”,于2013年正式實現第六產業化。直銷店內所有商品全部為本地農產品。當地產品當地銷售,提高農民收入同時也通過減少中間流通環節,降低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花費。
走入賣場,記者發現,這里雖然空間不算大,但蔬果、大米、鮮花、酒品飲料、保健品等一應俱全,賣場內干凈舒適。最顯眼的是,每一個產品架上面懸掛著宣傳畫頁,印有該產品生產農戶的頭像以及簡介。宣傳畫上還有農戶們的誓言,諸如“要為農業獻身”“提供健康的產品”。還有的宣傳畫介紹了菜肴的幾種簡單做法,比如用菠菜如何做沙拉等。店里負責人介紹,這樣的宣傳介紹方便消費者追溯生產者,是誠信體制的一個表現。除了誠信,這些圖畫還激勵農戶熱愛農業,也成為農戶與消費者互動的平臺。
本地食品直賣場內實行“1日銷售原則”,即為了保證新鮮健康,大部分食品擺放1日就會下架,比如蔬菜和受精蛋等。記者拍到一個產品架上的圖示,上面列出不同產品的下架時間:葉菜類1天,果菜類2天,根菜類3天,蘑菇類2天。負責人說,本地食品直銷店以“當天收獲,1日銷售”為原則,只銷售新鮮健康的農產品。直銷店因為產品新鮮健康和減少了流通環節,價格比同類產品低30%左右,受到消費者歡迎,大多能在銷售期內賣光。
直銷店也實行了數字化監控。店內屋頂上裝有攝像頭,然而它的功能并不是用來防小偷。這些攝像頭與農戶家里的電腦相連,農戶可以實時看到貨架上自家產品的銷售情況。如果看到產品銷售火爆,農戶可以及時補充貨物,節省了商場與農戶之間的溝通成本。
玉米須子上貨架
在直賣場人們可以體會到產品的多元,產品的制造既與本地資源相結合,也最大程度解決“眾口難調”問題。比如當地特產是柿子,賣場內既能看到保鮮盒里的柿子,還能看到以柿子為原料的柿子酒和柿子飲品。蔬菜汁是重要的健康食品,在賣場內可以看到苦瓜汁、土豆汁、白菜汁等種類繁多的真空包裝飲品。同一品牌的酸奶,有原味、蘋果味、還有蒲公英味的。韓國人注重保健,賣場內可以看到燉湯用的各色作料,甚至還有具有降血糖降壓等功效的玉米須。
賣場內產品多元化得益于當地一個叫做“加工共同體”的組織。這一組織由一些農戶自發成立,為農戶進行培訓教育,讓農戶擴大種植體系,經過努力,2012年農戶所種作物由原先的60種增至300種。據悉,完州郡共有50個加工共同體,除提供種植指導外,還統一為農戶加工產品,統一認證,提高產品附加值。共同體扣除運營成本后,將所賺純利潤的90%返還給農戶。目前,直賣場內90%的產品通過了認證。從2016年1月1日起,沒有通過認證的產品將一律不準在直賣場內銷售。完州郡境內共有10個本地食品直賣場,2000農家參與,年銷售額約500億韓元。
餐廳人氣旺
母岳山本地食品直賣場是一個二層小樓,一層就是單純的賣場,二層則分為兩個區塊,西餐廳和農家樂體驗廳。西餐廳為自助式,提供用本地新鮮農產品以西式做法制成的餐品。記者一行前去體驗,約有四五十道菜,每人一頓自助餐費用約為人民幣80元。食材全部是本地農產品,因此名為西餐廳,但里面并沒有咖啡供應。餐廳十分火暴,想去體驗得提前幾天預訂。
西餐廳隔壁為農家樂體驗廳,一到周末,城里人就會到這里采摘并在體驗廳里學做菜肴,然后大快朵頤。這種互動體驗既能寓教于樂,還能促進鄉村旅游。互動體驗也延伸到其他地方。比如,完州郡一些小型豆腐、泡菜作坊也都設有體驗廳。不僅當地城里人來體驗,很多外國人,包括來自喀麥隆、烏干達等非洲國家的游客也來參觀。當地人說,賺錢是小事,獲得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環球時報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