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跨省流動就業人口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以重慶戶籍人口為例

2015-12-16 02:25:26桂河清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研究

桂河清

(1.聊城大學 商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2.西南財經大學 消費經濟研究所,四川成都 611130)

跨省流動就業人口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以重慶戶籍人口為例

桂河清1,2

(1.聊城大學 商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2.西南財經大學 消費經濟研究所,四川成都 611130)

采用重慶市人口計生委于2012年進行的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獲得的大樣本微觀數據,運用排序模型研究了重慶戶籍跨省流動就業人口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表明,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大部分為“一般”和“幸福”;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收入、房租、子女是否在身邊、流入地(是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對流入城市的偏好、他們認為流入地城市居民對外來人口的態度、在流入城市工作年限以及是否計劃長期在流入城市工作均對其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影響;但受教育程度、戶口類型以及他們是否能夠享受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影響卻并不明顯。

跨省流動;主觀幸福感;排序模型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流動人口的數量逐年增加。2005年的1%人口抽樣調查表明,我國當年的流動人口規模為1.5億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47%。[1]然而,根據新近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我國的流動人口總數增加到了2.36億人,約占當年全國總人口的17.43%(國家人口計生委,2013)。自2005年以來的7年間,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年均增加1200余萬人,流動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也提高了6個百分點。當前,規模龐大的流動人口是我國人口結構的重要組成,因此,努力提升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是構建幸福中國、和諧中國的重要內容。此外,在我國眾多經濟發達的城市如北京、上海、蘇州、廣州、深圳、東莞等,流動人口數量占到了城市人口總量的40%甚至更高的比例,他們已經成為這些城市重要的人力資本,為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我國傳統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勞動力有效供給即將減少和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的大背景下,提高流動人口的主觀幸福感不僅是建設幸福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吸引并留住流動人口以增強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2]重慶市是我國主要的勞動人口輸出地區之一,本文以重慶戶籍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為研究對象,分析他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對提高我國跨省流動人口群體的主觀幸福感以及為各地區吸引并留住流動人口制定相關政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文獻綜述

幸福感通常被看作是對人們生活境況所處狀態的描述(McGillivray,2007),它的測度一般可以分為客觀幸福感和主觀幸福感兩類(Erey 和Stutzer,2002)。客觀幸福感通常借助于可以觀察到的事實——諸如經濟、社會和環境等統計量間接地對人們的幸福進行評價,而主觀幸福感則是通過人們自身的感受及其真實經歷直接地對他們的幸福進行評價(McGillivray和Clarke,2006;Van Hoorn,2007),前者是一個多維度的基數評價指標,后者則是一個通過序數來表達的綜合性定量評價標準。由于客觀幸福感傾向于簡化影響人們幸福的現實因素,各個統計量的權重難以確定且可能存在共線性的問題等原因,它作為人們幸福程度測度標準的可靠性受到了眾多學者的質疑(Pedro Conceicao和Ronina Bandura,2013)。因此,通過主觀幸福感來衡量人們的幸福程度得到了越來越多研究人員的重視。

關于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自2000年以來國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規模和深度上都呈現指數增長的態勢。[3]綜合已有文獻,國外經濟學家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通常都可以歸結為對幸福函數自變量的選取及其作用機理的考察。他們在總結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幸福函數的表達式應該為H=f(P,E,I,…),其中H表示主觀幸福感,P指的是包含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健康等在內的個體人口社會學因素,E指的是包含收入、消費、就業狀態、政府支出等在內的經濟因素,I指的是包含經濟自由、政治民主等在內的社會制度變量。

在人口社會學因素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方面,Erey和Stutzer(2002)認為,與單身、離異、分居和喪偶相比,由于婚姻能夠帶來額外的自尊、支持與陪伴,因此已婚人士擁有比他們更高的主觀幸福感。Blanchflower和Oswald(2000)對從上世紀70年代早期到90年代晚期隨機抽取的10萬名美國人和英國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與喪偶和分居相比,持續的婚姻相當于每年10萬美元所帶來的幸福。年齡也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影響的條件下,主觀幸福感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呈 U形分布:年輕時的主觀幸福感較高,30至40幾歲時的主觀幸福感達到最低,此后逐步回升。[4—5]老年人由于生活壓力較小、期望較低且容易得到滿足等原因而擁有較高的主觀幸福感。[6]此外,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對主觀幸福感也具有重要影響。由于男性通常承擔更大的責任以及具有更高的心理預期,因此眾多研究顯示他們的主觀幸福感低于女性。[7]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一般具有較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主觀幸福感通常較高。[8]

在社會制度變量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方面,Erey和Stutzer(2000)針對6 000名瑞士民眾的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居住地直接選舉及政府分權的制度越深入,他們的主觀幸福感越高。Veenhoven(2003)研究了政治民主及經濟自由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他得到的結論是,富裕國家居民的主觀幸福感顯著與政治民化程度正相關,但這個結論卻不適用于貧窮落后國家;然而,貧窮國家居民的主觀幸福感顯著與自由貿易機會正相關,同樣,這個結論卻不適用于富裕國家。

經濟因素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是經濟學家們最早關注也是研究最為深入的領域。幸福經濟學的大量實證研究均證實在特定時期高收入者的主觀幸福感高于低收入者,富裕國家的居民要比貧窮國家的居民幸福。[9]研究人員基于絕對收入的幸福感假說對此進行了有力的解釋。然而,動態來看,一段時間內的收入增長卻不能促使國民主觀幸福感同步增加,它們基本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上,這種現象被稱為East-erlin悖論。[10]相對收入的幸福感假說及適應性水平理論能夠較好地解釋此現象。盡管收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作為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唯一經濟因素被大量研究,但人們普遍認為,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經濟因素是多維度的,并且對除了收入之外的其他經濟因素進行了研究。Wolfers(2003)的研究表明,通貨膨脹對歐洲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具有明顯的負面影響。[11]Graham和Pettinato(2001)對拉美國家、Alesina et al.(2004)對美國的經驗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論。[12—13]此外,很多研究還表明,政府支出與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具有強相關關系。例如,Ram(2009)采用145個國家的數據進行的實證研究發現,在控制了相關變量的影響后,政府支出增加顯著地促進了居民主觀幸福感的上升。[14]Lana et al.(2009)對13個轉型國家的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

國內研究方面,田國強、楊立巖(2006)通過構建規范的經濟學理論模型,在個人理性選擇和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假定下研究了收入因素和非收入因素(人權狀況和朋友聚會)對人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主觀幸福感并非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而同步增強,它們之間呈現出一種倒U形的關系。[15]張曉林、靳共元、康慧(2014)以山西省11個地級市為研究樣本,分析了收入、人文環境、消費水平、自然環境、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政府信用六個因素與農村居民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研究結論表明,它們對該省農村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均具有顯著影響。[16]邢占軍(2011)采用6個省會城市以及山東省城市居民的調查數據,研究了城市居民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17]陳剛、李樹(2012)的研究表明,以效率、財產權利保護和公共物品供給為評價指標的政府質量對居民幸福感具有顯著影響,并且其影響程度遠遠大于經濟增長。[18]王鵬(2011)研究了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表明,當基尼系數小于0.4時,收入差距擴大促進了居民主觀幸福感的提高;然而,當基尼系數大于0.4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而下降。[19]羅楚亮(2009)研究了絕對收入、相對收入與我國城鄉居民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不管是相對意義還是絕對意義,收入對我國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均具有重要影響。[20]梳理國內研究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可以發現,我國學者的研究對象對龐大且日益擴大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幾乎沒有涉及,并且已有研究主要關注經濟因素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此,本文以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為研究對象,采用人口與計生委隨機抽樣調查的微觀層面數據,綜合考慮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對他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實證研究的數據來源于重慶市人口計生委于2012年進行的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為了全面了解我國流動人口的生存和發展狀況,向政府有關行政管理機構提供決策參考,以及幫助流動人口解決他們面臨的實際問題,重慶市人口計生委于2012年5月在國家人口計生委的統一部署下,對戶籍為重慶市年齡在16至60歲之間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該調查涉及重慶戶籍流動就業人口的流入地包括全國除了臺灣省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之外的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調查內容包括流動就業人口的基本情況,就業、居住和醫保,婚育情況與計劃生育服務,生活與感受四個方面。關于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問卷設計了問題——“與老家(流出地)相比,您現在是否感到幸福?”并且有“很不幸福、不幸福、一般、幸福和很幸福”五個選項供被調查者選擇,分別對應于1、2、3、4、5五個數字。由于重慶市是我國主要的勞務輸出地區之一,且該調查包含了跨省流動就業人口詳細的信息,樣本量大、涉及范圍廣,因此,它對從微觀層面研究我國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二)變量選取

跨省流動就業人口是否感到幸福取決于他們對流動前后生活境況的對比。根據已有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及特定的研究對象,本文在選取影響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時不僅考慮人口社會學因素和經濟因素,同時還考慮家庭因素、情感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但不考慮社會制度因素所涵蓋的變量。其中,人口社會學因素包括性別(gender)、年齡(age)、受教育程度(edu)、婚姻狀況(marr)、戶口類型(hukou)五個變量,經濟因素包括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月收入(inc)、每月支出、流入地政府對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支出三個變量,家庭因素包括子女是否在身邊(kidliv),情感因素包括跨省流動就業人口對流入地的偏好(liking)以及他們認為流入地居民對外來人口的態度(attit),其他因素包括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流入地、在流入地工作年限(year)、以及是否計劃長期在流入地工作(lwork)。由于房租是研究對象的一項主要支出且無法獲得他們每月支出總和的可靠數據,故本文以房租(rent)作為每月支出的替代變量,而流入地政府對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支出則以跨省流動就業人口是否能夠在當地享受城鎮居民醫療保險(med)作為其替代變量。由于變量的選取包括了影響跨省流動就業人口主觀幸福感的眾多因素,因此本文采取了一個綜合分析的研究框架。

(三)模型構建及變量說明

假定每個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偏好強度是連續的,并且存在兩個連續的效用潛變量U*1i和U*2i,分別用于他們對跨省流動前后生活境況的自我評價。其中角標i表示跨省流動就業人口個體變量。令U*i=U*2i—U*1i,則根據上述分析可構建如下模型

其中,向量Z表示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流入地虛擬變量。以被調查人員為沒上過學作為參照,虛擬變量eduj(j=2,3,4,5,6,7,8)分別表示他們的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和研究生。跨省流動就業人口回答問題“我感覺本地人總是看不起外地人”時,如果選擇“完全不同意”及“不同意”,虛擬變量attit的取值為1,其他選擇attit的取值為0。當他們回答問題“我喜歡我現在居住的城市”時,如果選擇“基本同意”及“完全同意”,虛擬變量liking的取值為1,其他選擇liking的取值為0。age2表示年齡的平方項。當他們為農業戶口時,虛擬變量hukou的取值為0,其余為1;當他們的子女與他們生活在一起時,虛擬變量kidliv的取值為1,其余為0;虛擬變量lwork取值為1表示跨省流動就業人口打算在流入地長時間居住(5年及以上),其余情況取值為0;虛擬變量med取值為1表示他們享有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其余情況取值為0;虛擬變量gender取值為0表示男性,取值為1表示女性;當他們的婚姻狀況為初婚及未婚時,虛擬變量marr的取值為0,其余為1。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刪除了一些數據缺失嚴重的樣本,最后得到有效樣本3 373個。他們的年齡構成為:30周歲以下(包括30周歲)的共1115名,占33.06%;大于30小于40周歲(包括40周歲)的共1 097名,占32.52%;大于40小于50周歲(包括50周歲)的共1037名,占30.74%;50周歲以上的共124名,占3.68%。在所有有效樣本中,表示自己“很不幸福”、“不幸福”、“一般”、“幸福”和“很幸福”的人數分別為9人、62人、1392人、1538人及372人,各占樣本總數的0.27%、1.84%、41.27%、45.60%和11.03%。從抽樣調查的結果來看,戶籍為重慶市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大部分為“一般”和“幸福”,他們共占樣本總數的86.87%;表示自己“很不幸福”和“不幸福”的樣本僅占樣本總數的2.11%。有效樣本主觀幸福感的分布特征如表1所示,各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1 主觀幸福感的分布特征

從表1的統計結果來看,戶籍為重慶市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以農村居民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96.23%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都不曾有過失敗的婚姻或喪偶,他們主要流向了東部和西部地區。從城鄉來看,主觀幸福感為“一般”、“幸福”和“很幸福”的農村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比例分別為41.37%、56.10%和10.50%,城鎮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比例分別為40.53%、42.96%及14.80%。表示自己“幸福”的男性及女性跨省流動就業人口分別為43.75%和47.93%;“很幸福”的比例則分別為10.91%和11.18%。表示自己的幸福程度為“一般”的初婚、未婚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比例為40.88%,再婚、離異及喪偶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這一比例則為51.18%;表示自己“幸福”的初婚、未婚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比例為46.06%,再婚、離異及喪偶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這一比例則為33.86%。流入地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為“幸福”的比例分別為42.72%、45.97%及49.15%,為“一般”的比例則分別為45.05%、32.23%及37.80%。

表2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續表2

由表2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重慶戶籍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5.5歲,從年齡結構來看他們以青壯年為主;在流入地的平均工作和生活時間約為5年半。月平均工資為3 053.95元,中位數為2500元,標準差為2435.42元,說明收入差距比較大;住房租金平均為376.7元/月;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于小學和初中,分別占21.6%和55.5%;44.9%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子女與他們生活在一起,51.5%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打算在流入地長時間居住,他們中僅有14.65%的人享有城鎮職工醫療保險。74.9%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感覺流入地當地人并沒有歧視他們,96.5%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喜歡他們現在居住的城市。

(二)回歸分析

為了檢驗模型(1)中各解釋變量對跨省流動就業人口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是否顯著,本文采用ordered logit模型進行計量分析。此外,由于在非線性模型中,解釋變量的邊際效應通常比其系數估計值更具有經濟含義,因此,本文以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是“幸福”為例,分析了各主要解釋變量的邊際效應①由于主觀幸福感為“幸福”的樣本量最大,因此,本文以他們為例進行邊際效應分析。以其他類型為例的分析內容和方法完全相同。。計量分析系數估計值及其邊際效應如表3所示。

為了考察模型對樣本的擬合程度,本文將模型擬合概率與樣本頻率進行比較,以便對模型設定進行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主觀幸福感為“一般”、“幸福”和“很幸福”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集中了97.90%的樣本觀測值,它們各自的樣本頻率與模型擬合概率的差值均在0.5%以內,差異程度很小。因此,本文設定的模型對樣本的擬合程度較為理想,可以利用模型回歸結果進行統計推斷。

五、計量結果的分析

表3的模型回歸結果表明,人口社會學因素中,性別、年齡和婚姻狀況均對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影響,而受教育程度及戶口類型的影響卻并不顯著。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平均來講,女性的主觀幸福感為“幸福”的概率比男性提升2.02%,表明她們的主觀幸福感在整體上高于男性。國內已有研究中,羅楚亮(2009)以及徐映梅、夏倫(2014)對我國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也得出女性主觀幸福感高于男性的結論。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年齡每增加1歲,其主觀幸福感為“幸福”的概率將會提升0.072%,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幸福感有上升的趨勢。與國外對所有人群的研究相比(Helliwell,2003;Blanchflower,2008),我國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并沒有呈現倒U形分布。本文認為,這一結果與他們的年齡構成有關:他們主要由成年人組成,并不包括因沒有工作和生活壓力而主觀幸福感較高的未成年人及在校學生。與未婚及初婚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相比,曾經有過失敗婚姻或喪偶經歷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為“幸福”的概率降低6.27%。婚姻狀況對他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與現有研究基本一致(Erey和Stutzer,2002;Blanchflower和Oswald,2000;羅楚亮,2009等)。由于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學歷為高中及高中以下的樣本占被調查總體的90.6%,且主要分布于初中及小學(分別占55.50%及21.55%)。學歷層次并沒有顯著差異且無法提升他們的人力資本價值,因此,受教育程度對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影響。此外,跨省流動就業人口是否感到幸福與他們的戶籍性質無關,與農村戶籍流動人口相比,城鎮戶籍流動人口的主觀幸福感為“幸福”的概率并沒有顯著上升或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后者跨省流動時在流入地的就業和享受社會福利等方面與前者并沒有顯著差異有關。

表3 解釋變量系數估計值及其邊際效應

表4 模型擬合概率與樣本頻率的比較(%)

經濟因素中,收入增加能夠提高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住房支出增加將會降低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收入每增加1%,主觀幸福感為“幸福”的概率提升0.024%,房租每增加1%,主觀幸福感為“幸福”的概率降低0.018%。收入提升對主觀幸福感僅有微弱促進作用與近些年來他們的收入水平增長較快以及相對收入較低密切相關。以跨省流動就業的農民工為例,2010至2012年間,他們的月平均工資分別增長了19.27%、21.24%和11.76%(國家統計局,2013)。快速增長的工資水平使得他們對收入提升產生了越來越高的預期。然而,已有研究表明,不斷提升的預期對主觀幸福感具有明顯的負面影響(Easterlin,2012)。此外,盡管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收入水平近些年增長較快,但我國的貧富差距懸殊、收入分配不均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他們的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根據相對收入的幸福感假說,當他們感受到自己的相對收入水平并沒有改善時,即使絕對收入增加,主觀幸福感提升的幅度也非常有限。鑒于跨省流動就業人口以青壯年為主,身體健康程度較好,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并不強烈,他們是否能夠享有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對主觀幸福感沒有產生顯著影響。然而,統計結果顯示僅有14.65%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享有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樣本量太少也可能是導致它的結果不顯著的另一個原因。

家庭因素中,由于我國居民,尤其是受到歐美外來文化沖擊較小的農村居民具有較強的家庭觀念,他們通常將家庭生活及子女教育置于極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如果子女與他們生活在一起,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為“幸福”的概率將會提升3.08%。情感因素中,與喜歡目前居住城市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相比,對于那些不喜歡目前居住城市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來說,平均來講,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為“幸福”的概率將會降低26.12%。因此,跨省流動就業人口對目前居住城市的偏好是影響其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樣本總體的主觀幸福感選擇“一般”和“幸福”的比例分別為41.27%及 45.60%,所以,如果其對目前所居住城市的偏好由喜歡轉變為不喜歡,那么他的主觀幸福感由“幸福”變成“一般”的概率將會非常大。流入地居民對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積極、友善的態度使得他們感到“幸福”的概率增加了10.13%。其他因素中,他們在流入地工作和生活的時間每增加1年,其主觀幸福 感為 “幸福”的 概率 提升0.268%。如果跨省流動就業人口打算在流入地長時間居住,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為“幸福”的概率提升13.08%。與流入地為東部省份相比,流入地為中西部省份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更高,他們的感到“幸福”的概率分別提升4.25%及2.58%。這可能與以下變化有關:近些年來,隨著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流動人口就業機會不斷增多,并且在整體生活質量水平上,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迅速縮小(李鵬,2012)。

六、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以重慶市人口計生委于2012年進行的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獲得的微觀數據為基礎,從人口社會學因素、經濟因素、家庭因素、情感因素以及它們之外的其他因素五個方面研究了跨省流動就業人口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大部分為“一般”和“幸福”,從而說明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總體上不比跨省流動之前差。影響因素方面,人口社會學因素中,性別、年齡和婚姻狀況均對其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影響,而受教育程度及戶口類型的影響卻并不顯著。經濟因素中,收入增加能夠提高主觀幸福感,住房支出增加將會降低主觀幸福感,他們在流入地是否能夠享有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影響卻并不顯著。家庭因素中,與子女生活在一起能夠顯著地提升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情感因素中,他們對流入地的偏好可以大幅提高其主觀幸福感,流入地居民積極、友善的態度也可顯著提升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其他影響因素中,流入地的地理位置對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影響;在流入地工作時間越長,主觀幸福感越高;打算長時間在流入地居住也可大幅提高主觀幸福感。

根據本研究得到的結論,為了提高我國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各級行政機關可以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積極有效地提高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凈收入。收入提升是流動人口跨省流動的最根本目的,也是他們主觀幸福感提升的主要源泉。具體措施包括加快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創造就業機會、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市場競爭力、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等。

其次,為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子女能夠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創造良好的條件。研究表明,與子女生活在一起能夠顯著地提升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因此,各級政府應該努力解決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子女入學難入托難的問題。具體措施包括確保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子女在流入地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權利、取消入學贊助費等不合理收費、允許具備一定條件的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子女異地高考等。

最后,努力促使跨省流動就業人口融入當地社會,加強他們與流入地之間的情感。具體措施包括在城市建設及管理等方面應該更多地傾聽跨省流動就業人口的建議、為他們提供與當地市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為他們自主創業提供便利、有序使跨省流動就業人口就地市民化等以便讓他們具有城市主人翁的感覺和歸屬感。

[1]李伯華,宋月萍,齊嘉楠等.中國流動人口生存發展狀況報告——基于重點地區流動人口監測試點調查[J].人口研究,2010(1):6—18.

[2]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J].經濟研究,2010(4):4—13.

[3]Kahneman D,Krueger A B.Developmen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20(1):3—24.

[4]Helliwell J E.How's life?Combining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Variables to Explain Subjective Well—Being [J].Economic Modelling,2003,20(2):331—360.

[5]Blanchflower D G.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Well—Being[C]//Measur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National Accounts of Time Use and Well—Being.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155—226.

[6]Easterlin R A.Life Cycle Happiness and Its Sources:Intersections of Psychology,Economics,and Demography[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6,27(4):463—482.

[7]Di Tella R,MacCulloch R J,Oswald A J.Preferences over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Evidence from Surveys of Happines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1):335—341.

[8]Deaton A.Income,Health,and Well—Being around the World:Evidence from the Gallup World Poll[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8,22(2):53—72.

[9]Easterlin R A.A Puzzle for Adaptive Theory[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5,56(4):513—521.

[10]Diener E,Gohm C L,Suh E,et al.Similarit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rital Statu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Cultures[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0,31(4):419—436.

[11]Wolfers J.Is Business Cycle Volatility Costly?Evidence from Survey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J].International Einance,2003,6(1):1—26.

[12]Graham C,Eelton A.Inequality and Happiness:Insights from Latin America[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2006,4(1):107—122.

[13]Alesina A,Di Tella R,MacCulloch R.Inequality and Happiness:Are Europeans and Americans Different?[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88(9):2009—2042.

[14]Ram R.Government Spending and Happiness of the Population:Additional Evidence from Large Cross—Country Samples[J].Public Choice,2009,138(3—4):483—490.

[15]田國強,楊立巖.對“幸福——收入之謎”的一個解答[J].經濟研究,2006(11):4—15.

[16]張曉林,靳共元,康慧.基于灰色關聯的農村居民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以山西省所屬11個地級市為例[J].當代經濟研究,2014(2):40—47.

[17]邢占軍.我國居民收入與幸福感關系的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1(1):196—219.

[18]陳剛,李樹.政府如何能夠讓人幸福?——政府質量影響居 民幸 福感 的實證 研究 [J].管理 世界,2012(8):55—67.

[19]王鵬.收入差距對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分析——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3):93—101.

[20]羅楚亮.絕對收入、相對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來自中國城鄉住戶調查數據的經驗分析[J].財經研究,2009(11):79—91.

[21]徐映梅,夏倫.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一個綜合分析框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2):12—19.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nt Workers Taking the Registered Population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GUI He-qing1,2
(1.School of Business,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00,China;2.Institute of Consumer Economics,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E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1130,China)

Based on the large sampling micro-data from the survey on migrant workers conducted by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E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ongqing in 2012,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fac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SWB)of inter-provincial migrant workers from Chongqing with the aid of ordered logit model.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most of them considered their SWB as“ordinary”or“happy”,which is affected by their gender,age,marital status,income,housing rent,whether their children live with them or not,the place to which they migrated,their preferences to the migrant destination,the attitude of the people of migrant destination toward outsiders,years of working in the migrant destination and whether they had the plan to work in the place to which they have migrated for a long time.However,their level of education,types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whether they are insured by medical insurance of urban residents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SWB.Einally,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improve interprovincial migrant workers'SWB are put forward.

Inter-provincial migrant workers;Subjective Well-being(SWB);Ordered Logit Model

E241.4

A

1005—1007(2015)04—0071—10

責任編輯 廖筠

2014-10-2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4ZDA052)。

桂河清,男,聊城大學商學院講師,西南財經大學消費經濟研究所博士生,主要從事國民經濟研究。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噜噜噜久久|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亚洲第一色网站|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免费看美女毛片| 亚洲二区视频|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午夜小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 亚洲色图欧美|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色天堂无毒不卡| 国产新AV天堂|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日本国产精品|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日本黄色a视频|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不卡网亚洲无码|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www亚洲精品|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毛片在线看| 国产激情影院|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亚洲第七页|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欧美| 中文字幕 91| 天堂网国产|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色有码无码视频| 911亚洲精品|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69免费在线视频| 少妇精品在线|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无码黄色| 亚洲婷婷丁香|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午夜不卡福利|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亚洲永久色| 91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