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成
[摘要]高敬亭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建軍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特別是在各根據地紅軍相繼長征之后,他帶著千余人的游擊士兵們在鄂豫皖大別山轉戰三年屢挫敵軍大的圍剿,并常年保持一千余人的成建制的兵力,在國共第二次合作之后又率先與國民黨議和并成為新四軍成立的主力部隊。在其1939年被冤殺后,案情在1977年給予平反。
[關鍵詞]高敬亭;游擊戰;新四軍;冤案
高敬亭,1907年8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董店鄉(今屬河南新縣轄區)一個貧農家庭。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29年3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光山縣縣委書記,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紅二十五軍七十五師政委,中共皖西北道委書記,紅二十八軍政委,新四軍四支隊司令員。在根據地長征之前的反圍剿戰斗中屢立戰功。特別是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主力先后離開大別山蘇區后,面對10多萬敵人的瘋狂圍剿,他將蘇區的零星武裝組織起來,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從而堅持大別山的游擊斗爭,不斷打敗重創國民黨軍隊,直到國共第二次合作。他是中共南方八省游擊隊中唯一保持成建制的。并且在抗戰初期不斷給予日軍沉重打擊受到國共雙方領導人的嘉獎。
國共第二次合作之后,他根據《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內容和中央關于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精神,向國民黨鄂豫皖邊區督辦公署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停戰談判倡議。他化名李守義,以軍政治部李主任名義與皖鄂邊特委書記何耀榜同志親自參加了同國民黨的談判,1937年7月28日上午在岳西九河的朱家大屋舉行簽字儀式,這就是著名的“岳西談判”。這次談判是紅軍南方八省游擊戰爭中最早也是最成功的談判,開始了國共兩黨進行地方合作抗日的先河。
抗日戰爭開始后,高敬亭的部隊被改編成新四軍第四支隊,他任職第四支隊司令員,他率部在七里坪完成改編之后在蔣家河口伏擊日軍擊斃日軍二十多人首戰告捷,并且受到蔣介石的嘉獎,是新四軍對日抗戰的第一槍。為繼續配合友軍作戰,高敬亭在安慶到合肥,合肥到六安地帶專門伏擊日軍運輸車隊。從1938年6月到10月四支隊陸續取得60余次戰斗的勝利,殲滅日、偽軍1400多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1939年4月下旬,新四軍軍長葉挺到江北巡查督促四支隊東進,在此之前中央也要求高敬亭部在合肥、蚌埠和徐州三線進行抗日,但是高敬亭由于種種原因推遲東進。特別是在“楊曹事件”后他受到波及,他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的肅反錯誤,以及在部隊中排斥延安來的干部,最終于1939年6月24日以“反黨、反軍部、張國燾的高足弟子”等罪名被槍決,這就是著名的“高敬亭冤案”。
1975年10月高敬亭的女兒高風英給毛澤東寫信,要求重新審查她父親的問題,這時毛澤東已經重病纏身,就批復當時的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來調查此案,并要求結果,11月汪東興遞交調查報告,12月毛澤東在調查報告上批示:“請軍委討論一次,我意此案處理不當,其責任主要是項英。”至此高敬亭案被沉冤得雪。
關于高敬亭雖然眾說紛紜,但是大家都得到一個共識,即高敬亭被殺是一個錯誤。這點不容被忽視,因為無論是從他當時的行為還有他抗戰和游擊戰爭的功績來說,殺他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之后都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對高敬亭以及高敬亭錯案研究的主要期刊是研究新四軍的《鐵軍》、研究江淮地區的《江淮文史》以及研究黨內人物與軍史的《黨史縱覽》、《黨史博采》以及《軍史歷史研究》;還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以及河南師大學報等等。書籍主要有林維先《新四軍四支隊簡史》以及《紅二十八軍戰史》等。對高敬亭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于高敬亭的軍事戰功等記述,另一方面是關于高敬亭錯案的原因分析,是誰的原因誰應該負責主要責任。
一、三年游擊戰爭中的高敬亭
對三年游擊戰爭期間的高敬亭主要集中于其重建28軍和開展游擊戰爭的藝術,在1937年12月25日,高敬亭和林維先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參加新四軍編制會議,周恩來向中共長江局書記王明介紹說:“這兩位就是聞名于大別山的游擊專家高敬亭和林維先同志。”
1934年11月,中共中央指示,中共鄂豫皖省委帶領紅25軍向西北撤出鄂豫皖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并留下指示讓省委常委兼西北道委書記高敬亭擔任其后的領導責任。從而開始了鄂豫皖根據地與中央斷絕聯系獨立進行斗爭的三年。
在對高敬亭游擊戰爭的指揮藝術方面,蘭州軍區的許庶在《高敬亭游擊作戰藝術》總結為四點:第一,“敵上山,我下山,化整為零,集零為整”的游擊戰術。第二,靈活運用偽裝戰術。第三,避強擊弱的作戰原則。第四,正規紅軍和便衣隊緊密配合。[1]對高敬亭在大別山游擊戰爭指揮藝術進行了闡述,高敬亭的游擊作戰藝術與毛澤東同志關于游擊作戰的思想不謀而合。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的許占權在《論高敬亭在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中的重要貢獻》中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對高敬亭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的地位褒貶不一,但是高敬亭完成了1934年中共鄂豫皖省委的指示,不僅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還鍛煉保存了一大批經過火與血考驗的骨干。他指出高敬亭在游擊戰爭中的幾點貢獻:一,臨危受命,重建紅28軍,粉碎敵人的三個月“清剿”計劃;二,放棄西進計劃,決定獨立領導邊區黨政軍民堅持長期斗爭;三,堅持以營為單位,分散開展游擊戰爭,連續粉碎敵人的反復“清剿”;四,高舉抗日救國旗幟,主動與國民黨展開停戰談判斗爭,決定紅28軍集中改編。[2]高敬亭在主力紅軍長征之后果斷接下重任,重建紅28軍,為保存根據地,果斷放棄西進計劃,保留了鄂豫皖根據地。在大別山的特殊環境里,不斷探索總結出獨特的游擊戰術,在抗戰救國的危機時刻,主動與國民黨當局在1937年7月28日展開停戰談判斗爭,為南方八省游擊隊聯合抗戰做出表率。
高敬亭在大別山擔負起組織領導鄂豫皖邊區黨政軍民與敵人的斗爭,并且頑強的堅持了三年,粉碎了敵人梁冠英以及后來的衛立煌的多次圍剿,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戰果。
但是高敬亭在三年游擊戰爭中仍然延續了張國燾主持鄂豫皖邊區時肅反擴大化的錯誤,其本人也是張國燾提拔的,并且在這三年里樹立他的權威,肅反時錯殺了一些好同志,并且沒有實施集體領導,這也是他被殺的重要原因。
二、抗日戰爭的高敬亭
1937年7月28日,高敬亭和何耀榜一起與衛立煌督辦的代表進行了停戰談判,并達成十一條條款。它首開了國共兩黨進行地方合作抗日的先河,結束了鄂豫皖邊區10年內戰的局面,為接下來的華中抗日奠定基礎。[3]
1937年10月,根據國共合作協議,中央決定將南方13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2月27日,紅二十八軍政委高敬亭(該軍并沒有軍長)和豫南游擊隊代表張明河來到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向周恩來匯報工作,并參加新四軍軍部成立大會。高敬亭任司令員兼政委。1938年3月,高敬亭帶領第四支隊參加對日抗戰,取得了大約60多次的勝利,擊斃俘虜日偽軍3000余人,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高敬亭能征善戰,甚至得到過蔣介石的贊賞,這時期的高敬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高敬亭與中央派到第四支隊的領導的磨合問題,高敬亭認為他們是來奪權的,所以就導致了“新開嶺事件”。第二,高敬亭擁功自大,1939年1月,項英致電毛澤東:“高敬亭仍現地收編土匪,自行擴大不對······”高敬亭對項英的做法置之不理,很快將第四支隊發展到1萬余人。項英說高敬亭是不服從命令的山大王,如果不處理他,以后誰也管不了他。[4]
高敬亭對下第四支隊中與中央代表不和,對上與自己的上司項英不和,所以就導致了他后面的悲劇。
三、高敬亭被殺原因分析
“反楊、曹斗爭”是高敬亭被殺的導火索,楊克志和曹玉福是高敬亭一手提拔上來并且曾經任過高敬亭的秘書和警衛員,現在他們卷了財物投靠了國民黨,造成極壞的影響,并且高敬亭在“肅反”期間殺過自己部隊不少人,因此在這次反楊曹的斗爭中很多人對高敬亭也產生了不滿。[5]揭發高敬亭的一些問題,并且他沒有執行中共中央關于東進敵后進行抗日的命令,引起中央和新四軍軍部的不滿。
高敬亭被殺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相當一部分作者把原因歸結于當時王明領導的中共中央長江局和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在“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號召下,不僅主動撤出根據地,還居然派出上萬名黨員和革命青年幫助桂系軍隊改造基層組織。在中共中央長江局會議上,對于高敬亭提出的回大別山建立根據地的要求,王明等人斥責為“不服從統一戰線,消極抗日”,命令高敬亭“不允許在大別山留一兵一卒”。在桂系軍隊入駐大別山時,高敬亭堅持要保留大別山根據地,不服從中央東進的指示,這是高敬亭被殺的重要原因。第二,上文曾經提到過高敬亭是張國燾提拔的,所以在張國燾主持下的鄂豫皖肅反中,高敬亭殺了不少人其中不少是冤枉的,在三年游擊戰爭中,他自己又親自主持了幾次肅反,因此部隊上有不少怨言。第三,上面說過新開嶺事件和曹楊事件是高敬亭被殺的導火索,還有高敬亭在部隊中說一不二,專權作風比較明顯。
四、高敬亭被殺誰負主要責任
雖然之前已經分析高敬亭被殺的原因,情節很嚴重,但是依照高敬亭曾經的戰功,把他進行槍決是欠妥的,特別是在高敬亭被槍決后中共中央關于處理高敬亭的回電才到。電文中說:“對高敬亭采取一些過渡方法,利用目前機會由軍部派遣一得力干部到四支隊工作,以幫助四支隊改造與處理。”1943年周駿鳴在延安黨校看戲時,劉少奇問他:“周駿鳴,高敬亭不槍斃,送來延安學習好不好?”[6]這些可以反映出高敬亭罪不至死,那么到底誰要對高敬亭被槍斃負責呢?
在1975年高敬亭的女兒給毛澤東寫信要求給她父親平反,毛澤東同志讓汪東興去進行調查,后來毛澤東在汪東興的調查報告上批示:“請軍委討論一次,我意此案處理不當,其責任主要是項英。”這就給高敬亭冤案的負責人指名道姓了,但是后來研究者發現高敬亭冤案和葉挺也有關系,畢竟是在葉挺主持下進行槍斃的,這就變得有點復雜了。
在童志強教授的《關于高敬亭》一文中,提出了很多新觀點,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他大量查閱了在臺北的關于高敬亭的電報,其中沒有找到蔣介石下令槍決高敬亭的電文,并且說其80年代采訪過原第四支隊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戴斬釘截鐵的表示:是黨中央批準槍決高敬亭的,葉挺親自給他看的電報。并且反問童:“高敬亭這么高的職位,如果不是黨中央批準,誰有這么大的膽敢動他?”[7]提出高敬亭被殺原因和葉挺關系不大。趙東云就這篇文章提出質疑《對<關于高敬亭>一文的三點質疑》指出項英對高敬亭被槍斃事先并不知道,并且在提交電文時指示附屬名字,還有指出葉挺和高敬亭被殺有很大關系,舉出葉道志的例子來說明葉挺既然可以殺他那就可以殺高敬亭,并引用陳毅在談論高敬亭案的時候稱“大別山的高敬亭是葉軍長搞掉的,不是項搞掉的。”以此來證明葉挺和高敬亭案的關系。
在2011年9月在安徽岳西舉行的鄂豫皖三年游擊戰爭學術研討會上,童志強做了《關于高敬亭錯案的幾點思考》提出高敬亭的功績要講夠,高敬亭的錯誤要講透和剖析高敬亭案的責任。提出三方責任說,第一是高敬亭自己的責任,他頑固拒絕上級對他的批評教育,中央派出了大量的人做他的工作,但是他仍然不率部東進,一步步失去對他挽救的機會。第二,反高斗爭時在場的黨和軍隊領導人也有責任,1939年4月18日,在葉挺過江時中共中原局代理書記朱理治曾致電中央書記處,提出處理高的上中下三策,讓高去延安學習養病為上策,四支隊由其他人代他為副指揮為中策,下策是撤銷他的職務,但是當時江北的領導人提出殺高的下下策[8]。第三,中共中央也有責任,鑒于中共黨指揮槍的原則和毛澤東對軍隊人事大權的絕對掌控,很難想象會允許下面不經批準擅自處死這樣高級別干部。并且在高處死前,中央、長江局和軍部電報中多有對高敬亭進行幫助教育改造等詞,說明上級對這支紅四方面軍余部不怎么放心的,所以中央也有責任。后來童志強在另一篇文章里《請還葉挺將軍一個清白》一文中更是指出槍決高敬亭是中共內部的事務。后來王輔一在《澄清不實之處恢復歷史原貌——對<關于高敬亭錯案的幾點思考>的疑義》[9]中指出童是給項英臉上摸黑,高敬亭之死和項英并沒有關系,就此進行了論戰,后來童也就這篇文中給予了回復。
高敬亭有功有過,作為三年游擊斗爭的領導者和抗日戰爭的斗士,他是有功勞的,但是他專橫,任性,不服從上級和中央命令,仍有早期根據地的山頭主義傾向,所以他是有過的,特別是他作為張國燾余部,而當時張國燾叛離中央造成極壞的影響,這時殺他就在所難免了,他罪不至死,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又不得不死。
[注釋]
[1]許庶.高敬亭游擊作戰指揮藝術[J].軍史歷史,1987(06).
[2]徐占權.論高敬亭在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中的重要貢獻[J].軍事歷史研究,2012(04).
[3]聶皖輝.高敬亭將軍與“岳西談判”[J].黨史縱覽,2002(09).
[4]周鵬.抗日斗士高敬亭將軍被錯殺前后[J].黨史文苑,2005(17).
[5]陳加勝.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成立前后的高敬亭[J].鐵軍,2009(05).
[6]有莊.一個歷史的悲劇—高敬亭之死[J].百科知識,2007(20).
[7]童志強.關于高敬亭[J].鐵軍,2011(11).
[8]童志強.關于高敬亭錯案的幾點思考[J].鐵軍,2012(03).
[9]王輔一.澄清不實之處恢復歷史原貌——對《關于高敬亭錯案的幾點思考》的疑義[J].鐵軍,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