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
摘 要: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是在課程改革下緊密切合素質教育主題的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原本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現單獨劃出,設立了獨立的課程標準,對于小學生的勞動、技術技能的訓練有著很大的幫助,同時,如果教師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還可以極大地幫助學生提高探究性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關鍵詞:勞動與技術課程;探究能力;綜合素質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主要是教授小學生一些基本的生活勞動技能以及一些實踐性技能。這門課程中有許多實踐性和教育性都很強的教學內容,例如滌綸彩球、收納盒的制作等,這類教學內容很容易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探究的興趣,這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一種很好的培養方式。但是教師也要注意引導方法,避免學生學到錯誤的知識,要培養學生的探究以及辨識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1.結合課程內容讓學生發現問題
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首先需要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也就是學會發現問題。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有許多神秘有趣的現象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在學習制作滌綸彩球的課程中,教師通過六一、國慶等慶祝活動如何來裝點教室,美化活動現場引入,從而引出彩球、拉花、氣球等裝飾物,再向學生展示已經制作好的彩球讓學生產生興趣,然后讓學生親身感知彩球的材料,并出示滌綸薄膜,引發學生產生“如何把一張彩紙做成一個球”的疑問,然后教師再讓學生體驗拆解過程開展教學內容。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逐漸找到自己問題的答案,獲得知識與技能。教師在進行總結時,可以告訴學生今后還會有許多有趣的勞技作品,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仔細觀察生活與環境。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從而更加主動地進行探究能力的培養。
2.通過正確方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學生在發現問題之后,要學會主動去解決問題,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知識面的不廣泛使他們不能獨立解決許多問題,并且很有可能被一些錯誤知識誤導,教師需要通過正確的方法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加以引導。例如,在學習制作竹蜻蜓的課程中,學生需要進行兩部分的學習,一是竹蜻蜓的制作,二是竹蜻蜓的放飛。在這兩部分內容中,學生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疑惑,比如竹蜻蜓的葉片如何打磨、竹蜻蜓為什么能飛等,這其中可能涉及一些對于小學生來說較難理解的知識,教師應該盡可能用淺顯易懂的道理向學生講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問題的原因。例如,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打磨竹蜻蜓,學生就很容易發現自己制作的這種竹蜻蜓飛不起來,然后可以通過讓學生觀察自己制作的竹蜻蜓和教師展示的成品,研究其區別,找到問題的關鍵。以后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就可以主動去對比學習,去探究這些神奇的現象,在生活和學習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3.鼓勵學生探究新方法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授學生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并不是說一定就要按照書中所教授的那樣進行學習,學生可以發展自己的探究方法,通過自己的方法找到其他可行的解決問題的答案。教師不能過分限制學生自由探究能力的發展,只需要對其進行正確引導。例如,在編織彩帶單元中,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自由發揮,研究更加符合自己喜好的顏色的搭配方式或者是彩帶的編織方法,制作成各種各樣異于書本的作品。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通過相互比較,自然可以逐漸發現如何進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才更加符合審美習慣,盡管學生并沒有建立起這樣的審美意識,但卻可以增加學生的探究興趣,并且讓學生學會在探究中一步步靠近更加合理的答案。同時,這也是一種創新探究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發展出自己的探究方式。
二、培養探究能力中的注意事項
在小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中需要注意許多問題:(1)要注意安全問題。教師在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同時,也要加強安全意識的教育,提醒學生一些危險的細節,讓學生學會安全探究的方法。(2)要注意正確引導探究方向。小學生在還沒有建立起足夠的正確意識的時候,很可能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誤入歧途,掌握錯誤的知識,這些從小養成的知識習慣在長大后很難進行糾正,因此需要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及時將學生引向正確的探究方向。(3)要注意不破壞學生的自信和熱情。小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很容易失敗氣餒,產生放棄的想法,教師應該多進行鼓勵,用一些比較簡單的探究實驗重新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勞動素質,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合適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可以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基礎,并且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好地運用和發展自己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成為新時代需要的探究性人才。
參考文獻:
楊玲.例談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創新性[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09(07).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