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清
摘 要:立足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現狀,重點分析了如何增強師生互動,促進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問題。以期通過努力,找到促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可靠途徑,從而為相關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鑒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小學科學;課堂提問;師生交流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科學教學目標,也就是讓教學更加注重體驗和實踐,讓學生參與進來,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采用師生互動交往的教學模式。
一、鼓勵學生提問
在課堂上,主角不止教師一個,眾多的學生也是課堂的重要參與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多多關注學生的反應,鼓勵學生多提問題,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增強教學氛圍,這樣才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在提問題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預習,對課本中不理解之處作標記,到課堂時一一提出,幫助學生進行解答,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從而真正掌握知識。如,在學習《面包發霉了》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積極提問,自主思考,帶著問題去接受新知識,學生可以提問:“面包為何發霉,發霉的原理是什么?”此后,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去進行課程實驗,準備好實驗器材,觀察面包發霉的過程,并向學生解釋發酵的原理,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接受知識,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加強師生交流
在課堂僅有的四十五分鐘內,學生有許多疑惑不可能都全部得到解決,這時就需要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在交流時,教師可以采用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將枯燥無味的課本知識生動形象地傳授給學生。在學生遇到挫折時,要對學生多多進行開導,多用激勵性語言鼓舞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教師要通過各種教學方法的創新,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爭取發揮學生的最大潛力,傳遞給學生正能量。在學習《馬鈴薯沉浮》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需要多和學生進行交流,同時通過開展實驗課程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檢測出馬鈴薯沉浮時的浮力是多少,讓馬鈴薯在多個液體中進行沉浮,通過多多觀察,如,在濃糖水、濃鹽水、酒精和清水里的情況進行一一的觀察與對比,總結自己的觀察結果。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成功開展互動式教學,而且有助于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三、靈活改變實驗環境
通過建立健康的課堂互動環境來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實驗教材的認識,幫助學生在恰當的實驗環境下進行操作,這樣才能營造出良好的教學環境,真正讓學生在快樂、民主、自主的環境下盡情地學習,更加熱愛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學習《極晝和極夜的解釋》時,教師就可以進行互動教學,帶著實驗器材手電筒和地球儀模型,然后將教室窗簾全部拉上,觀察極晝和極夜現象,找出發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在師生互動中將實驗課題一一解答,解決實驗互動過程中的問題,提高課題有效性。
綜上所述,我們通過分析研究可清楚地看出,要想增強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師重視采用師生互動這種教學模式,促使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形成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而且在提問過程中,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對于學生而言,在和同學進行討論的過程,能夠不斷彌補自身的知識漏洞。所以說,加強師生交流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優化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接受新知識,消化新知識。
參考文獻:
李嚇琴.小學課堂師生互動有效性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