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濤
摘 ? ?要: “形勢與政策”課程作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組成部分,已成為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陣地。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方法與新媒體技術進行有效融合,促進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 新媒體技術 ? ?教學改革 ? ?師生互動
通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幫助學生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進行更加深刻和更加全面的了解,引導學生關注熱點問題,掌握正確的分析形勢的方式和方法。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程決定了個人成長的空間,攸關學生成長成才的前途,其影響具體而深遠。因此,需要指導學生認真學習“形勢與政策”,進而深入了解和準確研判國內外發展大勢。
一、“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缺乏吸引力
當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仍為“灌輸式”,多以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聽講為主。在授課內容上,仍以相關政策的宣講和解讀居多,如果對講授內容未能讀懂、吃透,往往容易跌入“照本宣科”的怪圈。當前在校大學生中,“90后”、“95后”已成為主體人群,他們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迫切需要“互動式”的教學加以疏導。
2.學生對課程不夠重視
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多數學生都將完成學業作為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多將專業課程的研修作為學習生涯的核心。這就容易導致一些學生陷入“功利心”的泥沼,對未來就業和深造有益的課程,就多付出心力,投入更多的關注,容易忽視通識性課程的潛在作用。部分學生認為該課程與自己的專業成績無關,不會對自己的未來發展產生多大的影響。
3.師資隊伍建設的不足
由于“形勢與政策”課程沒有固定的配套教材,課程時效性強,變化性大,這就對教學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能力要求。目前的“形勢與政策”教學人員主要由學生工作隊伍的教師組成,他們在日常承擔著較多的學生管理和服務工作,工作壓力大,任務較為繁重。這也給授課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加了難度。同時,因為師資隊伍多為“兼職”,直接影響到對課程建設的投入度和關注度。
4.考核評價體系的缺陷
在課程考核中,仍以理論知識的考核為主,考核的形式以試卷作答和撰寫課程論文為主。這往往誤導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以記憶知識點為主,以死記硬背應付答題,更有甚者以上網抄襲來完成論文。而當前,對任課教師的考核體系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對授課質量的監督和評價體系還缺乏應有的完善,教師的教學投入還缺乏制度的約束和激勵。
5.課程保障與支持乏力
要拓展授課內容,豐富授課形式,可以采取校外專家講學、知名人士報告和實踐教學等形式。這些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經費的支持,這就要求學校對“形勢與政策”的教育教學活動給予更多的保障。與此同時,因為授課形式的多樣化,對課程的場地、儀器、設備,乃至學生的日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改進的舉措
“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育教學始終應主動面向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結合時事熱點與難點問題確定教學要點,深入分析和解答學生關注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和攸關個人發展的現實問題。
新媒體技術傳播的信息量大、傳播范圍廣、時效性和交互性強,并能與傳統媒體兼容互補,為“形勢與政策”的教學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為此,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和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利用多種平臺加強互動
選用的教學方法及教學過程是決定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傳統授課模式的基礎上,教師應根據課程實際和具體變化,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強課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從而提升課程的吸引力,優化教學效果。
新媒體技術已成為獲取與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形勢與政策”作為一門與時俱進的課程,離不開信息的共享,只有打破師生之間、課堂內外的壁壘,才能使得信息的共享簡化而易行,極大地提升教學工作的實效性。
在課外,教師可以通過創建微信群、QQ群、微博,或開辟專欄和直播頻道等途徑,與學生廣泛交流,滿足學生在業余對學習的需要,使教學過程更加連續和生動。這些新媒體平臺是當代大學生熟悉并廣泛使用的,也便于學生們利用其與教師進行互動,接受教育。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將授課內容通過影像、圖片、聲音等形式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微信等應用軟件,營造多元互動的教學場景,在師生交流探討的過程中,碰撞不同觀點,激發學生學習的探索性。互動式教學的開展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積極參與,培養其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還有利于教師獲得更多的信息反饋。
2.提高學生的認同和參與
當代大學生具有比較鮮明的個性,大都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參與社會活動,完整而自由地表達本人的觀點,并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然而,在當前“形勢與政策”教學的實踐中,類似的訴求是比較難以實現的。因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一般都是被動地參與其中。新媒體技術及相關平臺作為一種新的載體,不但可以較好地滿足學生對信息的需求,而且可以在進行人際交往的同時,較好地滿足其精神需求。
當前,通過新媒體技術,可以在課外給予學生更多的教學參與空間,也應鼓勵學生在課前和課后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教師展開互動,突破課堂教學時長的限制,完整地展示自己的觀念,提高學生的滿意度。通過新媒體技術,學生可以靈活地利用課外時間,拓展課堂所學,分階段、分層次地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展開學習和調研,滿足求知欲,為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奠定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微信等形式,可以擴展自己思想和觀念的展示空間,在“朋友圈”與微信好友通過評論與轉發等方式進行互動,增加社交往來,增進師生之間、親友之間、乃至與陌生人之間的相互了解。通過相互認同的平臺,營造更為廣闊的人際關系網絡,在更加寬廣的范圍內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提升學生對課程的重視度和認同感。
3.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
師資隊伍的質量是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的關鍵。要實現“形勢與政策”課程任課教師隊伍的優化配置,就要積極打造“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兼職教師為主體”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輔導員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他們對學生的關注點及思想動態有著真切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是“形勢與政策”課程重要的師資力量。為了優化“雙師型”師資隊伍,一方面,要進一步發揮專職教師的比較優勢,鼓勵其深入研究課程建設,細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立足理論前沿,及時產出一批原創性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發揮輔導員近距離接觸學生的優勢,通過建立師生互動的新媒體平臺,聚焦學生思想動態,把“國家大事”與學生的“個人小事”有機結合起來,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起來,確定符合學生切實需要的教學重點。
為適應新常態下人才培養的要求及“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需要,可以邀請社會各界的優秀人士擔任兼職教師,通過網絡直播等形式,請他們走進課堂,將理論知識與自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進而開展生動的教學。由此,可以較好地滿足學生了解當前社會發展形勢的需求,通過直觀的、與一線人物的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也可以選派“形勢與政策”課的任課教師進入企事業單位,進行調研和掛職鍛煉,增強其對一線的真實感受,擢升實踐能力,優化“形勢與政策”課的師資隊伍,進而打造一支業務能力突出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4.優化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機制保障,考核的內容與方式方法是引導學生開展學習的信號燈。為此,要妥善利用新媒體技術進一步優化原有的考核體系,以滿足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
一是要實現由過分注重結果的評價向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考核方式轉變。要突破單一的結果性考核,轉向對“形勢與政策”教學全過程的考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課程專題,綜合運用網絡熱點公開討論、課程論文網上互評等方式,形成全過程、多維度的考核評價機制。
二是要改變單純以理論研究為目標的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學生的理論應用與實際操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就授課內容布置調查任務,鼓勵學生開展網絡調研,撰寫報告;在微博和“朋友圈”等平臺就某些社會現象進行討論,聽取更加多元的意見,進而充分表達個人觀點。因此,應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實際應用能力納入考核體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三是要綜合地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表現進行考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重大活動的開展為契機,與團委和宣傳等部門協同,通過演講、網絡征文與知識競賽等形式,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進而提升對政策和理論的認知水平。
5.加大課程建設投入力度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等學校的必修課程,學校理應在課程建設上確保最基本的投入。首先要保證基本的學時數。與此同時,其學術地位應得到認可,其經費投入就不能明顯少于其他課程。學校的領導班子應根據課程建設的實際,對網絡教學和實踐平臺的構建予以必要的經費傾斜,并對各部門進行統籌協調,使與“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相關的部門與單位緊密合作,形成合力。同時,學校領導可以通過網絡等平臺,接收各界對建設“形勢與政策”課的意見與建議,力爭發揮課程的最大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娟,鞏志娟.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形勢與政策”教學創新探析[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
[2]黃莎.學科視域下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研究[D].江西:江西農業大學,2013.
[3]肖慈遠.新形勢下增強工科院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實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4]周妍.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歷史考察與經驗研究[D].廣西:廣西大學,2011.
[5]羅飛.關于《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研究[D].江西:江西農業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