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夕球
摘 要:在中國長遠的文化歷史中,古詩詞是先人們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所以,加強學生對于古詩詞的欣賞以及背誦是必然的結果,在小學的語文古詩詞內容教學中,目前依然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以古詩詞的教學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針對當前小學古詩詞在正式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展開分析,對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有效改進方案。
關鍵詞:古詩詞;詩詞背景;背誦
在中國長遠的文化歷史中,古詩詞是先人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代表,同時還是古典文學中最為經典的內容,為此,教育部決定,將古詩詞作為專門的一個課題,編入小學課本中,并作為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老師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積累并加以理解古詩詞,從而引起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將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古詩詞教學現狀
然而,當前我國的教育教學中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就是教師往往只注重分數的高低和成績的好壞,而導致他們對于古詩詞的講解僅僅停留在知識點的積累。這樣并不能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古詩詞而只是單純地讓他們死記硬背,教師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無法真正體會到古詩詞中的優美意境,往往只了解膚淺的詩歌含義,只認識了不少的生字,嚴重時還會導致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抱有恐懼心理,無法真正地認真學習。
二、古詩詞教學改進
1.了解詩意,熟悉詩詞背景
在對一篇古詩詞進行學習之前,學生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古詩詞的相關背景,背景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詩人的背景,另一個方面是寫詩的背景,從兩個方面出發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詩中的意義,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也更加容易理解。以《春夜喜雨》為例,《春夜喜雨》的作者是杜甫,杜甫被后人稱之為“詩圣”,詩被稱之為“詩史”,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杜甫由于陜西嚴重的旱災在四川成都定居兩年,自己種菜養花、耕作農務,與農民之間交往,從而對雨也有著深深的感情,從而寫下了這首《春夜喜雨》。全詩描述了春天夜晚降臨雨水、萬物潤澤的景色,詩人喜悅的情感描述得淋漓盡致。了解了這些再深入理解古詩詞,學生學習會更到位。
2.咬文嚼字,逐步加深認知
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字和詞是主要組成單元,古詩詞中的字和詞是深入理解詩句意思、詩內深層含義的關鍵,同時也是分析詩詞意境的主要步驟。一般的古詩詞主要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不管是哪一種詩詞,里面的每一個字詞都有著更加深層的含義,往往一個字詞穩抓重心,提點中心詩意。以《梅花》為例,這首古詩詞中有幾個重點詞:“凌寒”“唯”“遙知”“獨自”“暗香”,通過對這幾個字詞的理解,學生很快就會明白了這首詩是贊頌梅花的,“凌寒”說明不畏嚴寒,“暗香”說明散發芳香。這樣的學習方式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有著較高的難度,古詩詞中部分的字詞無法按照現代的認識進行理解,因此教師需為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防止學生理解上出現錯誤。
3.結合聯想,切身體會情感
每一首詩都會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意境,而意境當中也蘊含了詩人深厚的情誼,古詩詞中的意境往往需要學生自己去深入挖掘,然后細細品味,發揮想象,讓詩中描繪的場景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出景象,體會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感情。以《鋤禾》為例,該古詩詞總共20個字,里面描繪的場景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將其在腦海中展現出來。在炎炎烈日下,農民在彎著身子在農田地里忙碌鋤草,一滴滴汗水浸透了身上的衣裳,額上還有汗水滴滴落入泥土之中。這樣一幅辛苦耕作的畫卷在學生腦海中快速展現出來,學生能體會到農民的辛苦,糧食的來之不易,也就更能體會詩詞中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
4.背誦詩詞,生活隨處應用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而書看多了見解也會發生變化,古詩詞也不例外,感受到古詩詞中的情感,了解古詩詞中的含義之后,朗讀古詩詞的感情會隨著自身的了解程度而發生變化,目前我國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都會要求學生熟讀且背誦,這也是對學生提出提前了解古詩詞內涵、熟練掌握其中感情基調的要求,朗誦時帶情感,音調高低起伏,傳達古詩詞中的情感,從而做到熟記于心,完全背誦下來。
小學是一個以基礎為主的教學階段,小學階段的基礎對學生未來長期學習的情況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小學的語文教學能積極培養學生自身文學素養,古詩詞尤為突出,所以,小學做為學習道路上的關鍵階段,語文教學更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們對于古詩詞的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與此同時提升學生的小學語文成績。
參考文獻:
[1]金妍.讓古詩詞的魅力之光在心靈閃耀:如何培養小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01):123-125.
[2]周少英.以“寫”促“悟”,品味“詩情畫意”美:例談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03):151-153.
[3]聞俊媛.誦讀經典美文 傳承傳統文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認識與思考[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0(02):169-17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