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蘇華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游戲活動主要指自發、自主、自由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對幼兒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能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進幼兒情感、個性健康的發展。可見,作為幼兒的自主性游戲,是幼兒的一種內在動機行為,游戲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沒有外在目標。通過《發展適宜性游戲》以及《幼兒園課程》的培訓與學習,教師急需轉變觀念,建立新的課程化思維,細心觀察幼兒的自主性游戲,在觀察與解讀中推進幼兒的發展。
關鍵詞:自主性游戲;觀察;認識
一、自主性游戲
陳鶴琴先生說過:“游戲是兒童心理特征,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黃瓊老師在解析上海市幼兒園課程建設中處處流露出教師眼里有孩子,游戲自主性的精神內涵,以往我們在投放幼兒區域游戲材料時,隨意性較強,著眼點都是教師的思維層面,創設了自認為孩子喜歡的游戲,沒有足夠的兒童立場,所以才會出現創設和投放的游戲材料孩子不感興趣,孩子在游戲中“被喜歡”“被自主化”的現象,導致區域設置不合理,很多區域游戲人煙稀少,教師為了應付檢查,經常安排孩子的區域游戲,孩子沒有真正的自主權,讓孩子處于“被游戲”狀態,通過學習與培訓,對照自身的實踐,才意識到我們走入的誤區,在新的學期,我們將以幼兒自主性游戲為載體,在游戲中真正放手,讓孩子自主體驗,在游戲的創設和材料的投放中,以幼兒的年齡特點、思維習慣與興趣為抓手,教師的定位站后一點,幼兒的需要靠前一點,讓每天一小時的自主游戲,真正達到個別化學習、游戲的質量。
二、課程化思維
通過《幼兒園課程》的培訓,明確了綜合主體課程實施方式,要求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涵蓋集體教學與個別化游戲學習內容,那長期以來,我們都適應了一日生活中以集體教學為主,如何在課程中實施個別化學習,這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推進的任務。首先需要理清思維路徑,圍繞綜合主體課程梳理核心經驗,把每一個主題中的認知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梳理出來,根據目標下面的內容選擇適切幼兒的個別化學習的載體,然后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孩子真正喜歡的操作材料,配以觀察重點、注意問題等形成系列的教材,從而支撐幼兒園課程的實施。
三、解讀式觀察
在幼兒自主性游戲中,教師要追隨孩子的步伐,始終堅持:孩子在前,教師在后。游戲是教師了解幼兒的窗口,教師通過對幼兒自主性游戲行為的觀察,可以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能力發展水平、學習特點和個性特點。
1.明確觀察與介入的適度性
在觀察中,我們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變過多的干預為放羊式的活動,似乎這樣就能體現出尊重孩子,殊不知這樣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而介入的不恰當,也會抑制孩子的發展,過早地介入孩子的活動,他們的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介入的晚了,可能就會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發生。因此在游戲中我們應該細心地觀察幼兒的各種行為表現,應該適時、適度地介入孩子的活動之中,而且還應該注意介入幼兒游戲活動的方法。
2.在觀察與解讀中推進幼兒的發展
例如,在美術自主化學習游戲中,放棄原本追求幼兒的作品千篇一律的錯誤方式,而是以孩子的視角,關注孩子真實的作品,在看似“胡亂”的作品后附加孩子的語言,對作品進行詮釋,進入孩子的空間,以孩子的語言解讀他的繪畫意圖,真正促進孩子的發展。
四、分享化交流
幼兒在自主性區域游戲結束之后,老師根據游戲中對幼兒的觀察和解讀,適切地組織交流與分享,是對游戲活動的總結評價與提升。以往,我們經常在游戲結束之后忙著指導幼兒收拾區域材料,忽略了與幼兒進行游戲的評價和交流的契機,通過學習培訓,我們認識到這個環節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與幼兒交流呢?首先,選擇值得交流的內容,游戲中的規則、幼兒的態度、合作意識、想象力等是必須要交流的,而有些內容是要謹慎交流的,如操作材料的具體操作和探索的方法,以及操作的結果等,總之,要重在過程,淡化結果,過多操作結果的交流,容易固定幼兒的思維,不利于幼兒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例如,在小班科學區域“旋轉乒乓花”游戲中,孩子在區域游戲后,我們應該交流的是幼兒在游戲中探索的“旋轉乒乓花”態度,參與游戲的規則意識等,不要過多地關注幼兒探索呈現的探究結果,才能進一步激發每一位孩子繼續探究的興趣,這對教師的專業能力也是一大挑戰,我們在實踐中任重而道遠。
新的課程理念,我們教師必須要轉變觀念,追隨孩子,踐行新課程時刻在路上,作為鐘樓幼教的一線教師,我們時刻準備著,緊跟步伐,在“不是沒有掂量過,但我們認準了”的方向中前行!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小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2]虞永平.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02.
[3][美]蓋伊·格朗蘭德.發展適宜性游戲:引導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M].嚴冷,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