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振華
品德與社會課多維互動式教學是從品德與社會的學科特點出發,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為依據,追求課程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方向性。品德與社會課互動式教學關注教師、學生(以及由此結合而成的小組)、媒體、資源等多個教學維度,其具體互動形式表現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師互動,個體小組互動,組組互動,師生媒體互動,師生資源互動等。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正是通過實施多維互動的有效策略,來凸現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本真意義,在互動中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提高社會性發展的水平。
一、確立清晰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是師生多維度參與互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實際效果只有真正構成了學習共同體,確立了清晰而明確的學習目標并被雙方認可時,才可能產生認同、理解、內化的互動效果。每節課所確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簡潔、清晰而具體的,不必面面俱到。要使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可達到,易成功,通過教學目標的引領,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總在“跳一跳”可及的程度上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循環提升。
目標的表述應該既具有適合學生互動的行為動詞限定,更應該明確達到這一目標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如“從遠古走來”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通過體驗、討論、制作活動,知道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初步了解各個歷史時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感性地知道我國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此目標的確立突出了貼近學生實際、平實有效的特點。緊緊依托教材,聯系學生的實際,用準確的行為動詞,如“知道”“感性地知道”來表述切合實際的目標。同時也明確地說明了實現目標所采用的方式手段,課時目標越明確、越具體,越能激發學生參與的內部動力因素,從而與教師、媒體、資源等積極互動,有效地避免了目標、過程兩張皮,活動脫離目標的弊端。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多維互動中最主要的主體維度還是教師和學生,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要特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注重學生生活的價值。也就是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施必須把學生看成是受尊重的個體和社會公民,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實踐和空間,給予學生展現自己的機會。
1.教師應該放下過度的“尊嚴”與“權威”,在師生交往中創設一個和諧融洽的“互動場”
教學中,珍視學生的每一個觀點,養成傾聽學生意見的習慣,敢于接受學生不同意見的挑戰,以積極飽滿的情緒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等等。
2.要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思考的情境
如一位教師在《做好事不是為表揚》教學伊始,利用視頻創設了一個和學生同齡的孩子的故事——在家里,媽媽讓他為去扔一下垃圾,他卻說:“別煩我,我玩電腦呢!”在學校卻是另一個樣子。老師問:“馬上就放學了,今天誰留下做衛生呀?”那位同學不僅主動留下來做衛生,還一會兒幫同學擦黑板,一會兒幫同學拖地。引發學生思考,這位同學在家里和在學校里的表現有哪些不一樣,為什么?這一情境貼近學生生活,直指一些學生的狀態,一下子激起了他們參與交流看法的興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思維活動悄然發生。
3.要賦予知識生命,增加學生的活動體驗
賦予知識生命就是挖掘品德知識的情感因素,激活學生內心體驗的變化,再通過活動體驗,活化互動內涵。如在關愛殘疾人內容的教學中,通過蒙上雙眼走路的體驗活動,懂得殘疾人的生活不易,以及他們為了生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但對于他們的“短處”我們也要保護殘疾人的自尊心,不可盲目地“照顧”,通過這一體驗活動要讓學生懂得尊重他們,形成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觀念。
三、引入恰當的媒體技術
師生和多媒體間的有效交互能夠助推課程目標的落實,創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實現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的要求,此時的媒體技術不僅僅是教學的輔助工具,而是構建了一種以其為平臺,實現充分發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地位的“自主、合作、探究”教與學的方式。首先,媒體技術的應用要以適合為宗旨,它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就如同今天比較流行的微課和翻轉課堂一樣,有些內容適合利用微課和翻轉課堂,我們可以大膽地采用,但它并不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徹底“顛覆”。其次,媒體技術的使用要考慮學生的感受,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為了媒體而媒體,做些華而不實的無用功。讓學生感受一下當時人們是多么的歡欣鼓舞,其目的是將時間的距離拉近,播放的片段可以通過會聲會影編輯軟件在屏幕上提醒學生注意觀察銷煙現場的布置,林則徐的神情、動作,士兵、群眾的神情和動作。并引發學生主動思考“為什么銷煙能夠如此大快人心?”影片中形象的表情、動作、語言等突破時空的限制,變靜態為動態,刻畫出當時人們內心的表達,進而產生共鳴,激發探究的欲望。
四、開展合作互助式學習
在“節約用水”相關內容的教學時,可以將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進行自行分配,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生活中水資源狀況、利用現狀以及保護措施等方面的調查,然后課堂上實現學生之間的交流及互動,實現“共振”效果。這種共同交流模式可實現學生之間仿效及矯正,從而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這一方式應建立在廣泛的參與與合作的基礎上,教師應有意識地鼓勵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辯論和討論中來,同時也要控制過于積極而獨霸討論的學生。表演和模擬也是在合作中互動的一種有效方式,它能夠將學生置身于生活的真實情境,增加主體的感受。
五、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時空向社會無限延伸,因此課程標準提出了“合理整合和利用校內資源”“因地制宜利用社區環境資源”“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種社會資源”的教學建議。教學《向“誰”學》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學問,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只要善于觀察,做個有心人,就能學到很多東西”的目標,引導學生首先對學校中的同學、老師及其他師傅進行觀察,然后對家長的工作進行了解,也可以對上學路上遇到的工作人員進行觀察,看看你從他們身上都能夠學到些什么。這一互動環節關鍵是看學生是否注意了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善于觀察、思考的習慣,做學習的有心人。
當學習的內容是他們所熟悉的生活,是他們自己通過觀察與了解得出的結論時,對于提高學生積極好學的興趣,養成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的好習慣是有積極作用的。在教學的互動產生后,學生間的不同經驗與方法會產生共鳴,所以在與資源互動的過程中也伴隨著師生間的互動,他們會逐步感受到學習的方法是多方面和多途徑的,進而針對所有學生的基礎性目標也就容易達成。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