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摘 要:聽力干預只是幫助聽障兒童聽到聲音,但聽到聲音不意味著理解聲音,而聽覺訓練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聾兒的殘余聽力,盡量減少耳聾給聾兒帶來的不良影響,養成其聆聽的良好習慣,為最終像正常兒童一樣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聽障兒童;聽覺;聽覺訓練
一、聽覺與聽力的概念與區別
聽力和聽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聽力是感受聲音的能力,而聽覺是人們認識和理解聲音的能力,聽力是聽覺能力發展的基礎,只有聲音信息傳遞到大腦,個體接收到豐富的聽覺訓練刺激,具備充足的聽覺經驗,才能發展良好的聽覺能力。
二、聽覺能力發展的四個階段
1.聽覺察知
是最基礎的聽覺能力,可以感受這個聲音的有無,包括環境聲音和語音的開始與結束,并能夠有意識地聆聽。
2.聽覺分辨
是指判斷聲音的異同,區分不同的聲音,包括音質、音量、音長、音高、元音或輔音差異。
3.聽覺識別
是指可以理解不同聲音所代表的意義。能夠理解已經標記或命名的東西。能從備選項目中指出目標音。
4.聽覺理解
是指能實現音義結合,依據既有的語言知識,理解聲音的信息。理解是聽覺能力的較高水平。
三、影響聽障兒童聽覺發展的因素
1.聽力障礙發生的時間和程度
聽力障礙發生的時間和聽力損失的程度對兒童的聽覺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聽力障礙發生越早,聽力損失越重,對聽覺發展的負面影響越大。
2.聽力干預和康復訓練的時間
聽障兒童的聽覺發展與助聽設備開始佩戴的年齡及使用時間有很大關系,聽力補償或重建的年齡越早,兒童越早聽到有意義的聲音,越有機會發展。
3.聽力干預的效果
聽障兒童的聽覺發展,會因聽力補償或重建的優化程度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4.聽覺訓練的質量
雖然佩戴或植入助聽設備以后,絕大部分兒童都能夠聽到聲音,但其聽覺能力仍然需要長期培養和學習才能順利發展,因此,康復教師和家長要對聽障兒童進行科學的聽覺評估。
5.兒童自身因素
聽障兒童的聽力水平、健康狀況、學習方式、性格特點、學習能力以及精神狀況等也會影響聽障兒童的聽覺能力發展。
6.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職業、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的和諧程度、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康復計劃的認同度及參與能力等。
總之,聽覺能力的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康復教師需要通過有針對地指導,幫助家長積極參與到康復訓練中來,使家長了解、掌握在家庭中培養孩子聽覺能力的基本知識方法,保障聽障兒童得到全面、規范的服務,為孩子進一步的言語康復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向陽.聽障兒童全面康復[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9.
[2]湯小泉.聾兒家庭康復教材[M].華夏出版社,1993-0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