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娜
摘 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來自于對學習者的問題意識。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個探究的空間。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活動中學會獲取有效的知識信息,學會自我思考,自主質疑,自我探究新的問題。
關鍵詞:獨立探索;自行發現;求知欲
探究式教學,又稱發現法、研究法,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圍繞一個需要探究的問題,用科學研究的方式去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取知識。
一、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個探究的空間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過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明確探究目標,以指導學生思維;同時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究欲望,從而給思維以動力。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原有的知識,通過所給材料和生活實例,誘發思維,引導思路,增強探究的內驅力。教學梯形面積時,因為學生已經具備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相關知識。我在課堂上把全班學生分成15個小組,每組4人。合作探究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差異,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歸納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感受無窮的思想方法。在交流展示時,學生就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法。例如,有的小組提出了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小組提出了把梯形剪成兩個三角形;有的小組提出了把一個梯形對折、剪開、旋轉、平移,從而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等許許多多方法。
二、鼓勵質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自主學習
小學階段的孩子天性敏感、好奇、好問、好思,有強烈的求知沖動和情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因勢利導,就能將學生的求知沖動轉化為向指定教學目標前行的強勁動力。教師要給學生自由探究的足夠時間和空間,啟發指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創新。首先培養學生敢于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學“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時,我讓學生用直尺測自己的腰圍。有的孩子就想到用一根繩子測量自己的腰圍,再用刻度尺測量繩子的長度。那一刻,學生興趣盎然,迫切地參與探究活動。
學生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渴望意識,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在小學階段,這種意識非常強烈,它常常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空間和問題情境,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參與課堂教學,參與探究活動。
三、做好課堂評價,以此促進探究活動的開展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以參加教學活動的教師、學生、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教學設備、場地和時間等因素的有機結合過程和結果為評價對象,是對教學活動整體功能所作的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增強學生主動發展的動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主動研究、合作交流、實踐運用等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獨創性等進行及時而有針對性的評價。此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及時反思。通過這樣的反思與評價,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有效地進行評價,我每天都要記錄學生的行為日志。開學伊始,我為全班學生準備一個本子,每個學生若干頁,記錄他們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有意義的或是異常的行為表現,他們的心聲,并做一些簡要的說明。行為日志放在班級,便于掌握學生動態。
總之,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探究性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可行的,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探究。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復雜性,盡管教師給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也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但學生很難發現規律性的東西,甚至一些學生陷入困境,對新知識深層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無策,這時老師就很有必要進行引導。教師也應在學生充分自主探究、討論、交流與合作的前提下,對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梳理,對方法性、規律性的東西予以重點強調。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5.
[2]吳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2008-11.
[3]河北省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課程與教學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