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燁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0)
武術具有民族性、娛樂性、對抗性的特點,并且能發揮健體健心、鍛煉意志以及培養競爭意識的功能。在高校體育院校課程中,武術套路的教學與訓練也得到重視,運動員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由于武術運動項目自身的特點,運動損傷也隨之而來。因此,在武術教學活動中如何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率,已成為武術教學和訓練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該文旨在從武術套路運動的特點出發,對武術套路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特點以及運動損傷原因進行調查研究,并制定合理的預防措施,為我國武術套路運動的教學和訓練中運動損傷的預防提供參考依據,促進我國武術套路運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表1 運動損傷的發生率

表2 運動損傷的發生部位

表3 運動損傷發生的類型
本文以揚州大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且參加過武術套路訓練的運動員40名在校學生作為該文的研究對象,年齡為18歲~24歲,平均年齡為21.2歲,訓練年限為5年~14年。
1.2.1 文獻資料調查法
該文通過查閱檢索中國期刊網有關武術套路方面的教學、訓練及運動損傷資料,為論文撰寫提供了理論支撐。
1.2.2 訪談法
采訪了一些武術教學教師以及運動保健老師,了解運動損傷等相關知識;座談了一些發生運動損傷的學生,對運動損傷情況做進一步了解。
1.2.3 問卷調查法
本次研究一共發放問卷45份問卷,回收問卷42份,回收率93.3%,有效問卷為40份,有效率為88.9%。
1.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軟件以及Excel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對兩次測量用相關性檢驗,對問卷調查采用百分比進行數據統計。
由表1發現,參加武術套路訓練的學生中,95%的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而僅有5%的運動員未出現損傷,說明武術套路的訓練與教學中,運動損傷情況較為嚴重,武術套路本身的項目特點和性質可能是造成損傷的主要原因。
由表2結果得出參加武術套路訓練的學生中,80%的運動員膝關節有過損傷,在損傷發生部位中最為常見;75%的運動員踝關節有過損傷,居第二位;37.5%的運動員腰關節有損傷,居第三位;其他腕關節30%,肩關節22.5%,大腿25%,肘關節12.5%,小腿和頭頸均為10%以及手指腳趾有過損傷者7.5%。說明在運動員訓練過程中主要易損傷的部位是膝關節,其次是踝關節,由此分析可能由于武術套路訓練中,對膝關節的強度較大引起的。有研究發現,武術套路在訓練中跳躍與騰空動作的要求是有高度、落地穩,并且在落地時常為屈膝半蹲、直膝,甚至直接做成劈叉動作,得出這些高難度要求會導致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隨著武術運動日趨發展,武術套路的要求逐年上升,也從側面提示武術套路運動員要具備較強的身體能力和素質,各關節都要能夠適應高要求的訓練,才能減輕損傷的發生。
由表3可發現,參加武術套路訓練的學生中,55%的運動員關節容易發生損傷,韌帶有45%,腰肌勞損有37.5%,軟組織和肌肉有27.5%,骨折有20%及2.5%有過器械外傷。由此分析,關節韌帶的保護在武術訓練中的必要性,提示準備活動的重要性及動作技術的正確指引至關重要。
在鋼結構施工全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便是運營階段,此階段需要消耗較長的施工周期,且需要投入較大的成本,因此技術人員需要充分重視此階段的運營維護管理工作,并做好技術革新。傳統的建筑運營與維護過程中,技術人員一般采用人工采集數據以及工程圖紙的方法監控維護Excel表格中的設備數據信息,但鋼結構工程的規模較大,以往運營技術無法滿足鋼結構工程的發展趨勢。為了有效解決傳統技術的數據保護困難,避免運營期間出現時效差異以及數據丟失問題,技術人員應利用BIM技術全方位建檔與監控相關數據信息,由根本上促進鋼結構施工的順利進行。
由表4可以發現,參加武術套路訓練的學生中,70%運動員的運動損傷均由急性損傷引起的,而只有30%的運動員是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損傷。急性損傷后如果不及時、正確的治療和處理,會進一步導致急性損傷向慢性損傷過渡,使損傷長時間積累,大幅度下降運動員的運動能力,無論是訓練還是比賽都會影響很大。由該文結果可看出,對于急性損傷這部分人要引起重視,避免損傷的累積,對于慢性損傷要通過正確的訓練方法、合理治療雙重改善,注意長期調控。
由表5可以發現,參加武術套路訓練的學生中,有29名運動員屬于輕度損傷,占72.5%,有25%的運動員屬于中度損傷,而僅有1名運動員屬于重度損傷。有研究發現,傷后運動員堅持訓練可以使機體適應損傷的發展,持續的訓練過程會使一些急性病變逐步消失。輕度損傷的機體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訓練,會增強機體適應力,會促使局部組織肥厚與鈣化。因此大部分運動員均為中輕度損傷,這符合運動損傷一般規律,可以將訓練作為輔助治療手段,減輕損傷發生。
由表6可以發現,練習南拳的運動員受傷次數36次,人均達到2.3次,長拳受傷次數14次,人均2.3次,太極拳受傷次數17次,人均1.8次,棍術受傷4次,人均1.3次,而刀術受傷較少。由此說明不同運動項目造成不同損傷,南拳下摔身體動作較大,動作較多,身體活動不開易受傷;長拳可能由于騰空落地動作較多,容易對關節造成過度負荷;而太極拳多為靜力性運動,對膝關節造成損傷,對于不同項目都要做好專項輔助活動,才能很好的避免損傷的發生。

表4 運動損傷發生的病程
武術套路運動員的運動量集中,關節承受強度過大,不合理控制負荷會導致運動員無法順利完成既定的運動技術,反而會引發運動損傷。此外,不采取科學合理的恢復措施,進一步疲勞的累積,身體素質也會大幅度的下降,導致不能完成技術動作,更容易導致運動性損傷。
武術套路訓練中,教練和學生均沒認識到充分準備活動的重要性,此外,缺乏專項輔助練習,不能較好發揮專項技術,又增加機體損傷的幾率。該文發現不同項目的損傷不同,調查中南拳的受傷次數最多,這就要求要根據不同運動項目采取專項輔助練習,克服訓練過程中一些較難技術動作,與訓練內容結合。此外,做準備活動,可使肌肉、韌帶的力量和彈性增強,擴大關節活動范圍,避免肌肉和關節韌帶的損傷。
注意力集中,就是人的心理活動對某些事物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從生理機制分析運動員只有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才能達到活躍狀態,提高情緒的興奮水平。這提示在武術套路訓練時,要注意培養集中注意力的習慣,思想上認真對待訓練,教練員也要注意分散其他影響因素,將精力集中到自己發揮狀態,可以進行相關教育,消除一些緊張情緒。相反,不能集中精力進行訓練,思想過于放松均容易引發運動性損傷,會大大影響武術套路完成的動作質量,降低自我保護意識,會加大損傷的發生。
武術套路運動訓練中使用科學、合理的武術技術指導至關重要。從解剖、生理的角度分析,武術技術要符合人體動力學結構原理,更要遵循人體生理結構特征,若技術要領不準確,會造成錯誤動作的定型,錯誤技術會加重人體組織器官的負荷,負荷不當會加重運動員的負擔,造成一系列的損傷發生。武術套路運動員如果不能正確掌握專項技術動作,將會導致運動員武術套路動作失敗,完成不協調,處理不當,運動超過正常范圍便會出現關節扭傷、肌肉和韌帶損傷,技術要領的準確性起到決定性作用。
(1)參加武術套路訓練的學生中,運動員訓練過程中主要易損傷的部位是膝關節,其次是踝關節。而55%的運動員關節容易發生損傷,45%的運動員韌帶易發生損傷。表明關節韌帶的保護在武術訓練中的必要性。
(2)參加武術套路訓練的學生中,70%運動員的運動損傷均由急性損傷引起的,而只有30%的運動員是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損傷,急性損傷多于慢性損傷,不能忽視對急性損傷的治療和康復,對于慢性損傷也要持續改善。
(3)參加武術套路訓練的學生中,有29名運動員屬于輕度損傷,占72.5%,有25%的運動員屬于中度損傷,而僅有1名運動員屬于重度損傷。大部分運動員均為中輕度損傷,這符合運動損傷一般規律,可以將訓練作為輔助治療手段,減輕損傷發生。
(4)不同運動項目造成不同損傷,南拳、長拳以及太極拳受損者較多,對于不同項目都要做好專項輔助活動,才能很好的避免損傷的發生。
(5)武術套路運動員運動損傷最為顯著的包括:負荷過大,運動疲勞、準備活動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技術要領不準確、恢復時間以及得不到及時治療等因素。
(1)教練員要合理安排負荷,尤其要注意運動器官的局部負擔量和傷后恢復,避免單一的訓練方法;認真制定訓練計劃,遵循科學原則,做到訓練與恢復相結合。
(2)合理充分的進行準備活動十分必要,對運動負擔較大和容易受傷的部位,要特別做好準備活動,尤其對關節韌帶注意保護與預熱;對不同訓練項目運動員,要注意區別對待,設計不同項目專項輔助練習;同時要培養訓練中自我保護意識。
(3)加強身體素質練習,全面提高運動員綜合能力,減少輕中度損傷發生率。
(4)教練員須掌握必要的運動損傷知識,宣傳運動損傷相關機理與癥狀,總結經驗,及時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療手段,避免或減少損傷的再發生。
(5)要注重訓練中的心理情緒,排除干擾因素,培養運動員注意力要集中的習慣。
[1]奕麗霞,彭鵬,楊建營.對近年來關于競技武術套路發展較為影響的幾種觀點的評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0):1425-1427.
[2]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全國武術套路規則(試行)[S].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3]徐京朝.我國優秀武術套路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現狀及訓練學致因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
[4]姚鴻恩,體育保健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6):153-162.
[5]黃叔懷,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158-196.
[6]朱期林,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員運動損傷現狀的調查與分析[D].中北大學,2011.
[7]王濤.武術散打運動損傷的訓練學致因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04.
[8]王燕,田偉,張赫男.武術套路高水平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評價與恢復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1(4):39-42.
[9]程俊花.武術套路中膝關節的損傷及預防[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3):46-47.
[10]王學成.武術套路運動員的運動性疲勞與恢復[J].瓊州學院學報,2011(2):58-59,62.
[11]吳春霞.我國少年體操運動員運動損傷現狀及訓練學致因探討[D].北京體育大學,2011.
[12]宗華敬.疲勞與恢復[M].中國田徑協會:田徑指南編輯部,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