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燕,李 乾,史 靜,張志明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利學院,河南鄭州450011)
2006年5月17日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務院17號文件)為開展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監測評估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標志著我國新時期的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開始實施[1]。為貫徹落實17號文件精神,及時掌握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落實情況,發現并及時解決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2011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水利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監測評估工作的通知》(發改農經1033號)明確了后期扶持監測評估的內容、指標體系和監測評估方法等,并且列出了監測評估報告提綱。目前,在參與具體工作實踐中發現監測評估工作中普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對監測評估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也是刻不容緩的。
根據2012~2014年監測評估工作具體實踐,發現監測評估工作中存在些許不足之處,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監測評估工作的高效順利開展。
1.1 基層干部人員工作效率不高 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監測評估工作由省級移民機構組織開展,由科研院校或社會有能力承擔監評工作的單位實施,縣區移民管理單位參與、配合。地方移民管理機構的支持和配合對監測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移民管理人員對移民工作的實施情況最了解,沒有他們的配合,就不能保證監測評估結論客觀公正。但是,在工作中發現,部分縣區在配合監評工作時工作效率偏低,甚至推脫責任和拖延時間。
造成地方工作人員工作效率低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部分移民干部對監測評估工作不夠重視,造成其他工作人員配合監測評估時分工不明確,在資料收集和填寫表格時相互推脫。第二,部分移民工作人員不能夠熟練使用Excel表格或者沒有認真閱讀填表說明,導致監測評估單位和縣區工作人員對表格意思的理解不一致,雙方溝通不順暢,監測評估工作效率偏低,并且導致數據填寫不正確。
1.2 監測方法有待提高 監測評估工作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效必須要有科學的監測方法作保障,監評方法是否科學直接影響監測評估質量的高低。科學的監測方法是完成后期扶持資料收集、處理、分析、評價的重要手段,沒有科學的監測方法,就無法完成監測任務,甚至會得出錯誤的評估結論。
在工作實踐中發現,監測評估方法有待提高。為了省級監測評估報告匯總方便,一般采用由技術歸口單位設計的統一監測指標。但各個監測評估單位對指標的理解不太一樣,各級在監測指標說明和監測方法采用方面又缺少深層次培訓,部分人員不能準確、靈活掌握調查方法和訪談技巧,一定程度上會致使監測指標理解偏差和數據收集的不相關。
1.3 樣本選擇不夠合理 合理選擇樣本是做好移民監測評估工作的關鍵,樣本選擇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評估指標的準確性。在深入鄉鎮調查過程中,很難按照監測方法和原則要求選取樣本。基本是由村支書隨意指定或按移民意愿自愿參加,自愿參加的移民大多數不了解監測評估工作的性質,刻意隱瞞自己的真實收入和家庭基本情況,故意抬高消費支出,一定程度上又影響了樣本的合理選擇,給監測評估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影響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1.4 監測評估成果利用率較低 利用好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情況監測評估成果,是監測評估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實踐中發現,在后期的移民管理過程中監測評估數據不能作為有效的參考資料,評估報告中提出的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監測評估成果沒能有效運用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移民管理者對監測評估重視度不夠,對監測單位的評估成果不認同,缺少相應督察和督辦。第二,部分監評機構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監測評估質量不高或不合格。
2.1 提高移民機構和監測評估機構人員工作效率 監測評估要求參加的所有工作人員具備移民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要熟悉社會學、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但是由于每次調查的范圍、內容和參加人員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化,建議在監測評估工作開展之前,移民機構和監測評估單位都要組織監測評估培訓,對監測評估的意義和重要性、調查范圍、調查內容、監測和評估方法及調查表格中的注意事項進行詳細的講解。
要提高移民機構工作效率,必須對移民干部和基層工作人員進行監測評估專項培訓,使移民干部和基層工作人員認識到監測評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嚴肅性。移民干部要對監測評估工作進行合理分工,責任到人,避免工作過程中相互推卸責任。
監測評估工作開展之前要由監測評估單位專家詳細講解大綱表格,使監測評估單位和縣區工作人員對表格數據的填寫和理解達成一致,促使雙方溝通更加順暢,監測評估工作更加高效。地方工作人員應根據監測評估單位列出的收集資料清單,如實提供相關資料,不能回避問題,因為資料是否全面、完備會直接影響監測評估成果質量。
2.2 采取科學的監測方法 監測方法主要有文獻收集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抽樣統計法等,監測評估實踐大多是將各種監測方法綜合利用,根據實際情況融會貫通,讓各種方法的優缺點互相補充。無論使用什么方法作為監測的主要方法,重要的是要在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中都能注重監測方法的不斷改進,并且實事求是地如實記錄,一旦發現問題能夠及時解決。
比如,在問卷調查法中,問卷的設計要精煉,所設問題一定要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刪除那些可有可無的部分。問題的設置標準需根據調查目的來思考,明確需要調查哪些問題,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各個問題的重要程度。制作問卷時,就要考慮到數據的形式,便于以后的結果分析,問卷調查的問題及選項并不是單純為提問而列,而是應緊緊圍繞調查的各項具體目的而設置,在制作問卷的時候,頭腦里就會形成對調查最后成果的大致預期。
在收集文獻時,要對移民政策的有關文件做詳細的歸納、整理和研究;在和移民干部訪談時,要注重了解政策實施中的遇到的問題和處理方式;在和移民訪談過程中,要著重了解他們對后期扶持或項目實施、以及移民信息公示和公眾參與等的意見;在現場查看項目時,要用照相機或攝像機記錄項目的現狀和規模,便于日后對照收集的相關資料,對比項目實施前的照片,查驗項目是否與實施前的計劃規模和目標一致,能不能做到按照原計劃實施,有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在入戶調查時,要靈活掌握提問方式、針對性引導的方法,迅速準確記錄,保證問卷記錄完整清晰。
2.3 保證樣本數據的真實性 樣本村的選取要堅持三個基本原則,即廣泛性、有代表性和適用性。廣泛性是指樣本村應包括不同安置類型和不同水庫的移民,既要有新水庫移民也要包括老庫區移民,既要有集中安置也要包含分散安置移民;有代表性是指樣本村要選取既要有項目和無項目的村,也要根據項目類型、安置方式和移民人均投入額度選取合適的樣本村,以充分體現后期扶持政策的實施效果,跟蹤監測縣原則上2/3為固定監測村,1/3為輪換監測村;適用性是指在樣本戶的選取中要按照家庭收入好、中、差之比例為2∶6∶2的原則,選擇有不同年齡段一定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的移民,并且特別注意不能選取那些特別富裕、極度貧窮、孤寡老人等不符合樣本戶選取原則的移民戶[2]。
基于以上的三個原則,建議在監測評估中采用根據移民安置區的生產方式分類抽樣并且由干部和移民代表商量推薦的方法。這種方法首先根據移民的生產方式、收支水平和結構采用分層抽樣法初步選取樣本,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基層干部和移民代表對本村移民情況熟悉的優勢,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樣本。為保證樣本數據的準確性,建議在前期加大監測評估的宣傳力度,向村支書和移民群眾普及監測評估知識,讓更多的移民群眾和管理者認識到監測評估工作的嚴肅性和重要性,在對監測評估有一定認知的基礎上合理選擇樣本戶,保證監測評估結果準確、有效。監測評估樣本不在于數量的多少,重點是要保證數據的代表性和真實性,并且要善于發現真正影響移民生活水平的關鍵因素。
2.4 利用好監測評估成果 監測評估成果是對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情況的綜合評價,分析一定階段內后期扶持政策實施過程中值得借鑒的地方和不足之處,對完善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提高移民管理機構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建議監測評估單位在開展工作過程中,把上次監測評估中發現的問題作為評估重點,并建立監測評估成果整改制度,將整改效果進行定期考核,連續幾年對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的,要采取一些懲罰措施。
將監測評估成果進行一定時期的公示,并將監測評估成果納入公眾監督范圍。對評估結果進行評審,不僅要對監測評估機構進行評審,還要對各縣區進行評審。對監測評估機構評審主要針對監測方法的合理性、收集資料的完整性、數據信息的準確性和評估方法的科學有效性;對各縣區進行評審則是在評估機構所得的評估結論準確的基礎上進行評審,對后期扶持效果實施情況進行評價并評出優良差,然后對各縣區后期扶持中的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促進各地的經驗交流,最終促使各地主動運用監測評估數據和資料,最好使移民管理機構形成定期填寫監測評估內業表格,進行自我評估的良好習慣。
監測評估單位也要提供高水平的監測評估報告,這樣才能促使監測評估成果發揮作用。監評單位要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內部成員專業素質,使監測和評估方法技術標準化。評估報告要對各個縣區的共性問題進行深刻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解決辦法,比如政策方面、工作方法方面等。這樣才能使監測評估的建議更合理,促使移民機構根據結論和建議,實施整改,彌補工作上的不足。
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監測評估還有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并且后期還會不斷出現新的問題[3]。移民管理者和監測評估人員只有提高專業素質,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不斷改進監測評估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使監測評估成果更加真實有效,從而使移民監測評估成果得到應用,進而推動移民管理工作的科學發展。
[1]郭喜仁.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監測評估工作的思考[J].山西水利,2012(12):49-50.
[2]左萍,楊建設,楊濤,等.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監測評估研究[J].人民黃河,2011(11):141-143.
[3]李乾,樊華,史靜,等.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水庫移民生活水平評價研究[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5(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