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曉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引導大學生建立穩定積極的政治認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效能的直接體現。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社會發生深刻的變化,紛至沓來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改變大學生成長的思想氛圍,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
為了全面、客觀地了解目前校園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課題組成員針對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一學生開展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980份。根據調查結果,總結了校園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狀況和存在問題,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依據。
調查顯示,目前思政課堂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呈下降趨勢,51.8%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枯燥,沒有興趣”;32.5%的學生認為“課程對我沒什么實際用處”;15.7%的學生認為“老師教學方法比較單調”。而在調查“大學生了解時事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時,只有16.2%的學生選擇“思政課堂”,選擇“網絡新聞”的比例高達66.1%。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0后”,他們成長于一個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興趣和需要,對學生的影響自然弱化。但與之相反,在調查大學生對自己接受信息來源的信任度時,34.1%的學生選擇了思政理論課是最可信的信息來源,這個數據要高于網絡新聞(31.2%)和報紙雜志(28.7%),說明很多大學生內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信任的。同時大學生對思政課提出自己的需求:39.5%的學生希望思政課“多聯系社會實際和熱點問題”,29.9%的學生希望“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教學”,18.3%的學生希望“師生互動,多讓學生參與討論”,12.3%的學生希望“思政課教師能夠在課外多與學生交流”。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思政課堂作為大學生接收政治信息、接受政治教育、形成政治認同的主渠道,雖然在學生心中的信任度仍然是比較高的,但是其影響力日漸減弱,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內容和形式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很難吸引他們的興趣。因此,重建思政課堂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力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真正做到從“文本”向“人本”轉變,更新思政課堂的教學理念。
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到23歲之間,正是渴望結交朋友的年齡,他們的思想行為必然受到周圍朋友伙伴的影響。當被問到“出現思想問題你愿意像誰傾訴”時,53.6%的大學生選擇同學。被問到“大學中對你影響最大的群體”時,61.2%的大學生選擇宿舍,18.5%的學生選擇班級,由此可見朋輩影響的重要地位。這種影響表現為一種潤物無聲的狀態,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在關系親密的朋輩群體中,政治價值觀會因為共同的關注興趣而相互影響。群體中如果有表現突出的精英個體,他的思想與行為對群體中的其他成員會產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其政治觀點很容易被其他同伴援引和內化,進而成為他們自己的政治行為與選擇。我們應充分利用這點,使朋輩教育成為思想政治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
教師與學生是教育得以實施的基本要素,兩者及時順暢的溝通交流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從而增強學生對老師的信賴感,擴大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建立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對師生溝通狀況進行調查,當問到“你希望從老師那里得到的幫助是什么”時,調查結果顯示“交流對社會問題的看法;解決思想出現的困惑;解決學習、生活方面的問題”分別占被調查學生需求的三分之一,這說明大學生還是十分需要老師的關心和幫助的。但調查發現,實際生活中經常與老師交流的學生只有6.8%,65%的學生表示偶爾與老師交流,28.2%的學生表示從不與老師交流。進一步了解學生不常與老師交流的原因時,發現45.7%的學生表示“想聊,但是不好意思”,28.9%的學生表示“老師比較忙,沒找到合適的機會”,25.4%的學生“不愿意跟老師交流想法”。
分析調查結果發現,當前高校師生交流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學生主觀需要老師關心幫助與客觀實際不能滿足這種需要之間的矛盾。有近一半的受訪學生因為不好意思而放棄與老師交流,這應當引起重視。同時,因為老師比較忙,沒有找到機會與老師溝通的學生占相當一部分的比例,這反映了當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師生比失調問題——生多師少。教師在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即使最大限度地抽出時間和精力,也遠遠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交流愿望,師生交流狀態需要進一步改善。大學生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教師運用自身具有的知識、思想和人格力量引導學生,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解決目前師生溝通不暢的問題,建立良性互動的師生關系,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對學生政治認同形成的積極影響。
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受政治參與機會和成效的影響,目前高校提供給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看似豐富,但是并不十分有效。
1.參與機會不均。對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意向進行調查時,55.3%的大學生表示“很愿意參加社團活動”,29.3%的學生表示“愿意跟隨大家一起去”,只有15.4%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參加社團活動”。這種意向在現實中并沒有完全實現,“志愿者活動、選舉投票活動、社會調研活動”被大學生票選為想參加卻一直沒有機會參加的校園活動前三名。通過對大學生的走訪座談我們進一步了解,學校的很多調研活動、志愿者活動無法普及每一個大學生,或是流于形式,或是只針對少數的學生干部或社團負責人。普通大學生沒有足夠的機會參加這些活動,難以形成深刻的政治體驗。
2.參與效能偏低。各高校都會有針對性地組織各類學生座談活動,聽取學生對學校各項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參加這種活動是大學生獲得政治體驗的有效途徑之一。但調查顯示,近七成的學生對此類活動表現出消極的態度,46.7%的學生選擇“不發言,認為說了也沒用”,16%的學生選擇“跟著別人說,隨大流”。究其原因,另一項調查的結果似乎給出了答案。當問到“如果你給老師反映過問題,這些意見或者建議有沒有被采納或者得到反饋”時,26.9%的學生選擇“沒有”,42.8%的學生表示 “不知道”,這兩項的比例近七成。個體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反饋對自己的參與行為進行評價。如果得不到反饋或是得到負面的反饋,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政治參與效能低下,從而形成負面的政治體驗。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它可能會引發災難性的后果。大學生對自己政治參與的效能感到不滿容易使他們產生自卑、沮喪的心理,繼而放棄政治參與的意愿,產生政治冷漠情緒。
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飛速發展,大學生使用網絡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互聯網對大學生政治生活的影響日益突出。調查發現,網絡影響貫穿以上四個方面,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
在政治信息獲取方面,66.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了解時政信息主要來自于網絡新聞。在交流溝通方面,接近80%的大學生的主要社交軟件是QQ、微信,58.3%的大學生愿意在自己的社交軟件上與老師互相關注,47%的大學生認為通過QQ、微信是一個與老師交流溝通的好方式。在政治參與方面,35.3%的大學生愿意通過網絡對班級、學校的重要事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30.5%的大學生愿意通過網絡參與學校、班級的選舉、投票;34.2%的大學生愿意通過網絡對社會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分析調查結果發現互聯網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形成的影響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廣泛性,互聯網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幾乎存在于大學生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雙面性。網絡媒介尤其自身的優勢,在大學生政治認知、政治參與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從而推動大學生對社會主流政治價值的認同;但互聯網本身具有無法避免的“缺陷”,這些“缺陷”會在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過程中衍生出諸多不利的影響,甚至可以把他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引向混亂的危險境地。如何把控、掌握、利用好這件利器,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深刻思考的。
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并非“輸出—接受—認同”的簡單過程,它是大學生個體與校園環境中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最終形成認知的復雜心理過程。調查結果真實反映了當前校園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未來思政教育改革應著眼于鞏固和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需要,通過對現有狀態的改進和完善,更有效地向大學生輸入符合時代發展需要、代表前進方向的政治要求和政治主張,從而整合大學生的政治意識,規范他們的政治行為,形成較高程度的政治認同。
[1]盧漢龍.社會轉型與青年發展[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2]王成兵.對當代認同概念的一種理解[J].學習與探索,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