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君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角色沖突”下的高校輔導員隊伍穩定性研究
陳艷君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高校輔導員集教育者、管理者、領導者、服務者、科研人員等多種角色于一體,各種角色之間難免會產生沖突。社會各界、國家和高校自身應給予輔導員充分的關懷與理解,從明確角色定位,加強政策落實、完善考核激勵、關注職業晉升等方面入手,穩定高校輔導員隊伍。
角色沖突 輔導員 穩定性
角色沖突是指一個人因扮演多種角色而造成的矛盾沖突。其內涵包括角色過載、不同角色扮演者之間的沖突、多角色規范的不同要求,引起個人在角色行為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1]。高校輔導員集教育者、管理者、領導者、服務者、科研人員等多重角色于一體,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后備管理干部的重要來源。由于各種角色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同時高校對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和要求日益提高,無疑對輔導員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提出了巨大挑戰。高校輔導員在多重角色中容易產生沖突,如果處理不好則將直接影響輔導員對工作的熱情和職業忠誠度。社會各界、國家和高校自身應給予輔導員充分的關懷與理解,從明確角色定位,加強政策落實、完善考核激勵、拓寬職業晉升通道等方面入手,使輔導員安心本職,將工作作為一項終身事業,進而促進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穩定。
1.1 學生思想教育者與行為管理者的沖突
高校輔導員首先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任務是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等進行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起適合社會需要的思想品德,在這個角色中,輔導員得到的是學生對他的尊重和敬仰[2]。而日常工作中,輔導員更多的是作為學生工作管理者的角色存在,他需要規范學生的行為,維護學校秩序,因此往往使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產生矛盾,導致大學生對輔導員心理上的厭煩和排斥。這兩種身份若協調不好,就可能產生沖突。
1.2 學生團隊領導者與生活服務者的沖突
在高校,輔導員是學生班級、黨團支部、各個學生社團的直接領導者,直接決定學生的各類榮譽稱號推薦、獎助學金評定、助學貸款審批等工作。同時,當學生的身心發展、個人情感遇到問題時,輔導員又以學生生活服務者的身份出現,幫助學生消除顧慮,積極面對大學生活。領導者和服務者,在工作內容和方式上往往有著很大的區別,容易引起二者之間的角色沖突。
1.3 學校政策執行者與學生權益維護者的沖突
高校輔導員是學校管理部門和學生溝通的 “橋梁”和“紐帶”,學校出臺的各項規章制度、教學工作、社會活動都由高校輔導員傳達并落實到學生,學校黨、政、工、團、教、學各部分有關學生工作的意見都需要輔導員實施。作為大學期間學生的臨時監護人,輔導員從情感上會不自覺地維護學生的各種權益,為學生的學習生活營造良好氛圍。然而,大學生正處于做事情不顧后果、隨心所欲的年齡階段,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比如,上課遲到、早退、曠課、厭學等。要克服上述問題,除了輔導員要對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以外,更要加強對學生的行為監督。高校輔導員常年處于既要貫徹落實學校的各種管理規定,又要維護學生群體利益這兩個角色中,往往會面臨角色沖突。
1.4 學生工作一線負責者與教學科研承擔者的沖突
高校輔導員專業性不強,工作內容主要是與學生相關的生活學習等方面,與學生有關的通知要求,學校行政部門,黨團群體,教學口子都會通知輔導員執行,輔導員儼然成了學生的保姆兼學校的勤雜工。但同時,不少高校對于輔導員的要求除了承擔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業指導課,軍事理論課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外,職稱晉升條件與專業教師同步,要求輔導員承擔思想政治研究、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科研任務。事實上,輔導員每天處理學生的瑣事已經占用了輔導員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他們很難拋下學生工作,潛心靜心搞科研。不少事實證明,輔導員同時兼顧學生一線管理工作及教學科研任務,往往顧此失彼,難以兩全。
上述原因使得許多輔導員不堪重負,不得不把這一職業當做跳板,轉到行政管理或者教師崗位上。
社會、高校及輔導員自身三方面原因共同導致了高校輔導員的角色沖突。
2.1 社會原因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之中,各方思想觀念的沖突碰撞,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高等學校入學率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與以前大不相同。目前,在校大學生以90后為主,他們的特點是個性張揚、勇于表現,目標明確、意識客觀,這要求高校輔導員所扮演的角色活動緊跟高等教育的改革形勢,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發展變化。
2.2 高校原因
當前,高校普遍出現對輔導員的角色期待過高。一方面,輔導員不僅需要碩士以上文憑,有自己的專業素養,而且要能夠正確引導大學生政治思想,能夠指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要求輔導員精通思想政治學、心理學、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高校對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比較模糊,經常處于專業教師和學校行政管理人員的邊緣。同時學校對輔導員的角色要求比較寬泛,各個部門、不同層面都對輔導員布置工作,使得輔導員整天疲于應付各類工作任務而缺乏思考總結。
2.3 輔導員自身原因
高校輔導員集教育、管理和服務多重角色于一身,需要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但輔導員的準入機制相對專業教師偏低,能力素質也參差不齊,對工作所需知識的儲備也不盡相同,對輔導員這一多種角色的職業適應能力也有差別。因此,不適應多重角色的輔導員往往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成績平平,難以勝任輔導員崗位,最終離開輔導員隊伍,影響了輔導員隊伍的穩定。
輔導員在工作中存在角色沖突,沒有準確的工作定位,整體疲于應付各角色的不同工作期望,應付各類角色帶來的工作,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總結思考,在日常瑣碎的生活工作中消耗了大部分的精力,沒有進一步提升自我的要求,更加談不上有職業成就感和榮譽感,導致不少輔導員選擇離開輔導員隊伍。因此,必須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輔導員隊伍的穩定,確保學生工作順利實施。
3.1 明確角色定位
高校輔導員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傳播者,也是大學生人生發展的引路人和學生成才的指導者。明確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堅持與強化輔導員尤其是專職輔導員的主體職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學生事務管理等,建設專家化、職業化輔導員隊伍,促進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
3.2 加強政策落實
各高校黨委和領導要轉變觀念,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6號文件精神,深化認識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在輔導員人員配備上嚴格按照國家1:200的標準,配齊、配足專職輔導員,否則按缺編撥付編制費,以按勞分配原則作為提高現職輔導員待遇的財力保障[4]。高校要克服重視專業教學的教師而忽視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傾向,樹立以學生為本、教育與管理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明確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和學校黨政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力量。學校從政策上落實了輔導員的各項待遇,輔導員自然也就有了職業歸屬感和榮譽感,安心工作,潛心學習,從而保證了輔導員隊伍的穩定。
3.3 完善考核激勵機制
各高校要將輔導員的崗位津貼、職崗補貼等納入學校財政統一的薪酬分配體系,建立輔導員工作與獎金、津貼和榮譽相結合的薪酬體制,對有意長期從事輔導員工作的人員,在工資待遇,社會地位、進修鍛煉方面給予激勵,鼓勵他們留在輔導員隊伍,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專門人才。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推進職級制,對連續從事輔導員工作滿一定年限的輔導員,設立非領導職務崗位,實行同等的地位待遇。學校給輔導員提供一定的進修機會,鼓勵輔導員提升學歷,豐富專業知識,積極參與和輔導員工作相關的學術研究,打造專家化輔導員專業學科團隊,促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穩定性建設。
3.4 拓寬職業晉升通道
學校要拓寬輔導員的晉升通道,關注輔導員的職業發展,解決輔導員職業發展的后顧之憂。同時,輔導員除了要耐心細致地做好學生管理的各項工作以外,還要重視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學術研究能力。在工作中,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方面的課題研究和學術論壇。同時,學校要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輔導員不僅可以參與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審,而且可走政工系列的職稱晉升通道。拓寬輔導員的職業晉升通道,使輔導員認識到自己的職業價值和意義所在,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輔導員工作中。
[1]李雷.論高校輔導員的角色沖突[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7)56-58.
[2]劉林.高校輔導員的角色沖突與對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105-106.
[3]白凈.高校輔導員角色沖突及定位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4]陳艷君,吳正國.高校輔導員職業穩定性機制及其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4(8):70-71.
2010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編號2010SJD880131)。